APP下载

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中翻译策略研究

2018-11-06井丽萍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翻译研究

井丽萍

摘 要:

为了促进汉中土特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更具销售竞争力,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重点分析当前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中翻译的失误及原因,并从减少中西文化差异或语言失误的角度,探讨一些迎合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实用而有效翻译策略。

关键词: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翻译;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创汇颇丰。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文化背景等差异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土特产品在对外贸易翻译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状况不容乐观,急需改善提高。丰富多样的农林特产、矿物产品、纺织品、工艺品、食品等土特产品,要实现其特有的价值,没有精准的对等翻译推介,缺乏良好的营销策略,在当代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其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土特产品的对外贸易,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本土文化的有效输出,更是本国国际形象的传达。因此,如何在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中跟紧跟好国际步伐,尊崇国际国内的文化差异,探寻有效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中翻译现状剖析

通过对略阳县土产公司所经营产品的调查了解,其产品英文说明书正确率还未达到50%, 该比率尚不包括修辞及语言习惯上的错误,真正能做到完全没有错误的不足10%,这与北京爱迪尔广告咨询公司做过的一项对外贸易翻译专项调查所显示的错误率结果相近。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语法使用上不注意规范。譬如在“秦福”木耳的食品包装袋上,有英译推荐原文:Storage method in cool and dry place.很明显整个句子犯了语法错误,“storage method”是一名词词组,不能直接与介词短语连用。考虑到奈达“功能对等”中的句法对等以及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即多用祈使句来表达“指示”、“叮嘱”的语气及“命令”、“告诫”等功能。 于是经过修改后得出两种说法:①“Be stored in cool and dry place”,②“Store it in cool and dry place”。但与外教讨论之后发现美国人更习惯用被动语态,所以取前者更为合适。在土特产品蕨根粉外包装上,英文原文 :Eat it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open it,介词后面接动词的ing 形式,所以修改后得到“Eat it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opening it”。二是理解原文文义走偏。例如,“秦冠”牌猕猴桃汁里温馨提示里有这样一句话“猕猴桃汁是优质且完整的营养食品之一”,原文翻译是:“Kiwi juice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te foods nature can provide”。很显然,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猕猴桃汁是自然界提供的,这样的翻译往往给消费者感觉是猕猴桃汁纯天然的,然而原文并没有作此强调。根据奈达的“篇章对等”原则,土特产品翻译的用词应该是无夸大、无渲染成分的,所以“nature can provide”应该省略。三是在用词上准确性不够。调查发现,很多译者在对土特产品进行使用描述时,由于理解把握特定语境没有到位,致使用词失准,经不起推敲。比如,在“汉宝”,“秦珍味”等品牌的英译推介说明中,表示潮湿环境一词时用的是“humidity”。根据奈达的“词汇对等”原则,再经过牛津高阶字典的查证发现,humidity:the amount of water in the air( 湿度 );moist: very small drops of water that are present in the air on a surface or in a substance(潮濕)。可见只有 moist可用于表达避免潮湿这一语境,而“汉宝”,“秦珍味”等品牌中都发现类似的错误。四是在翻译上不符合运用习惯。例如,在汉中“汉溢园”藕粉中有一个冲调方法的英译是“Direction”,而在皇室即溶燕麦片中也有一个冲调方法的英译是“Preparation”。经与外教求证,发现在美国,Preparation更地道一点,更接当地地气一些。所以“Preparation”更佳;在翻译“即溶营养藕粉”时,其英文原文:Instant Lotus Root Starch Beverage,再与外教求证后,发现它完全是按照中文字面意思进行逐字硬译,Beverage在这里并不符合美国人运用习惯,所以更为地道的翻译是: Instant Lotus Root Starch。还有的土特产品英译推介中,居然还出现了拼音和英文混用等不严谨现象。比如,将“醉秦”牌“葡萄酒”英译成“Putao Wine”,而正确的英译是“Wine”。如此低级的错误,怎么能让产品受众的外国人看的懂,这将无疑会对土特产品和企业形象产生影响,形成一个污点和瑕疵。

通过与陕南高校部分外教和从事过土特产品翻译工作的同事交流沟通,感到当前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翻译错误泛滥,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一是行业监管方面的问题。调查发现,虽然汉中土特产品外贸翻译产业发展较快,但还未见专业翻译机构同步跟进和协同发展,汉中很多土特产品的翻译,都没有经过专设翻译机构进行论证、确认、审核、把关,更有甚者,在时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查到一个近义的单词就赶忙用上,导致用词的不准确性,也无查验就直接流入市场,况且在汉中当前并没有建立正规的专门的翻译机构,这种现象导致了在汉中土特产品翻译产业里鱼目混珠的译员和混乱无序的私人英译公司越来越多,因此,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翻译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是偶然的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特产品行业的经济创收和市场拓展。二是翻译人员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当前,应该说从事翻译行业的人不少,但是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夯实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训练最多的是快速阅读,检测阅读理解的手段多是做选择题,这种日渐粗放的英语学习方式,也就决定对词、句、段等理解的粗略,转化为译文也就不精确,加之翻译技巧和经验的不成熟,致使用词不当及语法错误频出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翻译人员对英语语言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习俗等缺乏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使得译文呈现出一些中国式英语,导致译文与源语不符合,不能被国外消费者所理解。三是翻译人员职业操守方面的问题。有的译者没能看到土特产品翻译对在国外营销、外汇创收中的影响,也没能看到土特产品翻译所承载的是对社会、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只认为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是现在土特产品包装的形式需要,感到有翻译的部分就显得“洋气”,内容怎么样无所谓,过得去、没大的问题就行,加之,对译者在土特产品翻译中所出现的错误,也无明确责任追究可言,大不了重新来过即可。因此,不看重实质、不严肃对待现象就在土特产品翻译中随处可见。

三、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中翻译策略探讨

汉中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深刻,翻译难度大。为了更好地规范其英文名称,促进汉中土特产品的对外贸易,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和观察分析感到,要克服以上诸多的翻译问题,首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翻译原则:一是要追求简洁明了。翻译内容必须一见就让人明白汉中土特产品的本质,毫不含糊地了解其内容、特征及性状。二是要追求文化传导。翻译内容必须尽可能地传达原义包含的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以保留原义的原始概念、典故或比喻形象,以树立汉中土特产品的品牌形象。三是要注意提防禁忌事宜。翻译内容要尽可能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引起目标文化消费者的反感甚至厌恶,同时又破坏汉中汉家文化及其土特产品的形象。四是要注意尽量避免音译。因为这种根据土特产品汉语拼音逐字音译的方法,虽然最简单、最容易、也最省力,但是它往往令人费解,让人不知何物,要尽可能避免。五是要搞好分类对待。要灵活运用好同化、异化和折衷翻译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翻译状态。

鉴于当前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翻译现状,要提升汉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翻译质量水平,提高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诱发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和购买欲望,还得要充分借鉴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纽马克说:“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和奈达“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Eugene Nida)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在遵循以上“五个原则”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性并尊崇接受习惯。由于汉中土特产品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并富有独特的技术和加工工艺以及历史的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汉中土特产品就是当地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要将汉中土特产品很好地推介给国外消费者,译者在产品翻译时,必须了解土特产产地文化和人文精神,注意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塔布现象,应忠实并尊重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表达,明白简洁、分类对待、不失典雅,根据产品特征合理地选择直译、意译或两者折衷的译法。因文化上的差异而出现语义空缺时,也可采用浅化、深化、轻化、简化等方法,旨在通俗易懂,避免产生理解上的背向。

二是要充分考虑译文交流性并尊崇源语内容。翻译措辞要尊重源语,力求准确、严谨,这是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也是翻译的基本标准。要克服以上问题和错误,一方面要把握好詞汇特征。国际贸易中产品翻译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和国际通用性的词汇要求,因此,在对土特产品描述的翻译中,有的需要使用商务翻译专业词汇,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而不会产生歧义;有的可以适当地运用古体词和外来词汇,以提高专业性;有的也可在凭人力无法做到精确时,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增加灵活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句法特征。一般地说,土特产品翻译中用的多是陈述句和结构较复杂的长句,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词义在表达方面不足的缺陷。同时,为了明确、客观地表达规定用途、功效、注意事项等内容,土特产品翻译应选择那些能够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无需去刻意渲染夸大,但又不会让消费者感到不理解的句子。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作用以规范翻译行为。应尽快成立专门的翻译机构,统一翻译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运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汉中土特产品翻译产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严把译员入口关,推行翻译资格认证制度,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范畴,从源头上提高门坎、提升标准。同时,要引导好在校大学生纠正“过了四六级就认为自己的水平可以进行翻译”的错误认识,纠正以往的粗略学习方法,注重练习中英互译,参加系统的翻译训练,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严肃翻译活动纪律,对表现突出者适时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测评不过关的,及时清理,以正职业操守,以纯行规风气,确保翻译队伍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张炜.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3]Bartlett,Jonathan,The Cook's and Culinary Reference,ContemporaryBooks,1996

[4]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翻译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