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研究

2018-11-06吴何奇

关键词:列宁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何奇

〔摘要〕列宁的欧洲联邦观形成于一战前后,他最初赞同推翻君主制,建立欧洲联邦,后来认识到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欧洲联邦,因此主张社会主义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再建立各民族实行联合并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世界联邦。研究列宁的欧洲联邦观,必须肯定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欧洲联邦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及世界和平进程证明列宁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在国际秩序面临变革新趋势的历史关头,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突破了西方强权政治的零和博弈思维,但是该构想的实现也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关键词〕列宁;欧洲联邦; 国际秩序;社会民主工党;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4-0103-0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及初期,为实现欧洲和平秩序,欧洲的有识之士提出建立欧洲联邦的政治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也激烈争论了这一主张,列宁最初赞同战后建立欧洲联邦,但是后来认识到该主张存在严重缺陷。为统一党内思想,消除混乱与分歧,列宁专门撰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阐明自己的观点。该文发表于1915年8月23日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第44号上。多年来,理论界对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研究和引用得最多的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一观点,即“一国胜利论”,而对此文的主旨——否定“欧洲联邦”政治口号,则研究得不够。在《论欧洲联邦口号》及列宁同一时期公开发表的很多文章中,列宁实际上否定了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欧洲联邦是欧洲人为建立欧洲和平秩序的一种理想追求,欧盟的形成则是欧洲人为实现这一愿景的实践尝试。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成功,给以欧盟为载体的欧洲一体化带来强烈震动,加之近年来西方国家内部出现比较明显的民粹主义思潮,所以,研究列宁的欧洲联邦观,探寻其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 欧洲联邦的历史渊源

欧洲联邦是指超越国家主权,把欧洲各国组建成统一的"联邦"或"欧洲合众国"的一种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反映的是欧洲历史与现实的需要。在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分裂多于统一,大大小小的战争绵延不绝,中世纪以来,基督教虽然一统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但世俗政权非常分散,战争频仍。美国历史学家C.沃伦 SymbolWC@ 霍莱斯特C. Warren Hollister 1930-1997在他的《欧洲中世纪简史》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盛期,战争极为普遍,不仅发生于国王与大公之间,邻近的贵族与小城堡主之间亦常生战事……对某些人来说,除了与敌人——任何敌人——开战之外, 就没有别的事可做。”[1](157中世纪以后,欧洲人还是没有迎来渴望已久的和平,这片土地上仍然不断爆发王国扩张疆域之战、宗教战争、争夺殖民地战争等等,和平秩序似乎是遥遥无期的欧洲梦。“当神圣罗马帝国逐渐解体时,不承认任何更高权威的现代国家纷纷出现。人们强烈地感到需要有某种新的共同体或各国之间的盟约,以便和平地解决争端。”[2](524但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产生以后,欧洲各国更是为了扩张疆域和争夺海外殖民地,不仅在欧洲大陆继续开战,还把战火引向全世界,给欧洲人民和全世界都带来深重灾难。建立欧洲联邦的主张就是源于欧洲人这种共同历史记忆,源于欧洲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建立欧洲甚至人类社会永久和平秩序的向往。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经有了对欧洲一体化的最初构想,中世纪的思想家提出了更为丰富的联邦方案。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一些思想家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一书中就提出:“要获得最良好的世界秩序,就须要建立世界政体,即世界帝国。”[3](14法兰西神甫圣

SymbolWC@ 皮埃尔Saint Pierre 1658-1743在他的《欧洲永久和平计划》中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欧洲联邦方案,并声称:“人类头脑所构想的蓝图,没有比欧洲各国人民之间持久和平更高尚、更美好或更有用益的了。”[4](405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认为圣·皮埃尔的方案根本无法实现,他在《通过建立欧洲联盟实现永久和平》一文中如此质疑:“在当前形势下,持久和平是一个很荒谬的方案。”[4](463 “如果不经过革命,联盟可能无法建立。因此,我们谁敢说欧洲联盟值得向往还是令人恐惧?可能它一瞬间造成的损害多过它长期试图避免的损害。”[4](463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他1795年的著作《永久和平论》中提出了欧洲各国实现共和制民族国家的自由国家联盟,即建立“世界公民”的“世界共和国”这一实现永久和平的方案[5](96-146。这些方案闪耀着追求世界和平的思想光芒,近代以来的欧洲联邦思想甚至影响了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的政治制度选择,影响了欧洲与国际和平秩序的确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积累了长期的矛盾——疆域扩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等多种矛盾交织,使欧洲上空笼罩着战争阴云。“军备的扩张,在各先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争夺市场斗争的极端尖锐化,以及最落后的各东欧君主国的王朝利益,都不可避免要导致而且已经导致了这场战争。”[6](12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界又开始热烈讨论建立欧洲联邦的问题,而且因为战争的爆发,这种思想得到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其要义是希望欧洲帝国主义大国之间消除竞争和军事冲突,在和平基础上结成联盟。由于更为先进的武器,一战的惨烈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欧洲各国意识到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得起现代战争的后果。战争在造成史无前例破坏的同时,也有力刺激和推动了建立欧洲联合体的思想。但是经过短期休整,1939年欧洲各国又相继投入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的摧毁力又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战后欧洲再次兴起统一思潮,欧洲各国也终于开始坐下来谈判,讨论欧洲和平与联合的问题,并于1949年成立第一个泛欧组织——欧洲委员会,此后先后演进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共同体1967,直至1993年成立延续至今的欧洲联盟。

二、 列宁欧洲联邦观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列宁的欧洲联邦观逐渐形成并走向清晰。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当时欧洲局势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俄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列宁的欧洲联邦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 列宁赞同非君主制的欧洲联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社会党国际局于 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反战宣言《巴塞尔宣言》,号召各国无产者和社会党人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但是战争的爆发也暴露了第二国际的内部矛盾,面对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第二国际各国党的大多数领导人口头上赞成反战宣言,而一俟战争爆发,他们很快就背叛了宣言。第二国际中最有影响力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作战,俄国的孟什维克同样支持沙皇政府参战,致使第二国际形同虚设,相当于自动解散了。当欧洲处于战前的混乱局面中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思想更加混乱,有些人自愿签名,作为义勇军参加了法国军队与德国作战;有些人认为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俄国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是团结起来,与本国反动的沙皇政府作斗争;有些人认为尽管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但是沙皇政府参战是为了保护俄国利益,所以应该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支持沙皇政府保卫国家利益。而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如考茨基Karl Kautsky 1854-1938、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1879-1940、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 1888-1938等,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建立欧洲联邦,实现欧洲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鉴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对欧洲联邦方案存在很大争议,1914年9月5—6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后,列宁撰写了《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确定了布尔什维克对待战争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提出社会民主党的三个口号,其中第二个口号就是“宣传建立德意志、波兰、俄罗斯等共和国,并且把欧洲各个单独的国家变成共和制的欧洲联邦。”[6](61914年11月1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33号第1版又公开发表了列宁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一文,这也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的著名宣言,它宣布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对待已爆发世界大战的态度,提出“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当前的政治口号应当是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但是,与只要能把无产阶级卷入沙文主义大潮流什么事情都可以‘答应的资产阶级不同,社会民主党人将要阐明:如果不提以革命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这个口号便完全是欺骗性的和毫无意义的。”[6](17-18由此可见,列宁最初是赞同欧洲联邦的,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他提出的是有条件的欧洲联邦方案,即必须首先推翻欧洲君主专制,才能考虑欧洲联邦方案。

为统一党的思想,1915年3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大会就欧洲联邦口号又一次展开激烈辩论。列宁指出:“关于‘欧洲联邦口号这一问题的争论,只偏重了政治方面,因此决定把这个问题推迟到报刊上讨论了这个问题的经济方面再来解决。”[6](163这说明在本次会议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仍然没有就欧洲联邦口号达成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分歧。列宁所说的“偏重了政治方面”的讨论,就是那种不考虑欧洲各大国的帝国主义经济本质,单纯讨论政治上推翻帝制,实现欧洲联邦的观点。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不一致。但是,此时列宁对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于1915年8月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又一次强调:“如果不提以革命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这个口号便是毫无意义的和欺骗性的。”[6](364

二 列宁认为在欧洲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欧洲联邦

如前所述,列宁肯定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欧洲联邦口号在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推翻欧洲君主专制;但是列宁后来对欧洲的现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的重点就转向了通过深入分析帝国主义经济方面的特点,否定欧洲联邦口号。所以他指出:“这里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一口号的经济内容和经济意义问题。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即从‘先进的和‘文明的殖民大国的输出资本和瓜分世界这一点来看,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6](365在这里列宁已经指出了实现欧洲联邦存在的重大缺陷,即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在列宁看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提出的“欧洲联邦”政治口号的实现,还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已经变成国际垄断资本,世界已经被英、法、德、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这些国家通过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进行大规模和有组织的掠夺,获得巨额经济收益,这是一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这些国家决不可能轻易放弃殖民地、势力范围和资本输出,“谁这样想,谁就是把自己降低到牧师的水平,这些牧师每礼拜天都向富人宣扬基督教的崇高教义,劝他们周济穷人……”[6](366这既是列宁对欧洲帝国主义本质的揭露与批判,也是对欧洲殖民者本质的清醒认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列强之间至少是承认它们彼此之间主权平等关系的,所以列宁假设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欧洲资本家和大国之间可以通过协定建立欧洲联邦。但是这些列强根本不可能平等对待殖民地,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缔结瓜分殖民地的协定。”[6](366因为让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主动放弃势力范围决不可能,瓜分势力范围凭借的就是各国的实力,实力又是此消彼长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其显著特点。“要测定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实力,除了战争以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办法。”[6](366 “不过,资本家之间和大国之间缔结暂时的协定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立欧洲联邦,作为欧洲资本家之间的协定,也是可能的……”[6](366列宁分析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近代以来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怪圈:旧均势——新兴国家实力增强——抢夺利益的战争——和谈协定确定新秩序——新均势……这也是一战前欧洲国际关系面临的困境。在欧洲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下,“国际政治不但无力解决国际冲突,而且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击败对手的敌对策略。”[7](13所以,列宁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建立欧洲联邦也是“反动的”,因为协定的内容“僅仅是共同镇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共同保卫已经抢得的殖民地,不让他们被日本和美国夺走。”[6](366毋庸置疑,这种欧洲联邦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设想的欧洲联邦相去甚远,也是列宁无法接受的。列宁从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角度,从理论方面论证了欧洲联邦不可能实现。

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现实而言,欧洲列强之间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态势,各大国渴望本国利益最大化,他们根本不可能坐下来谈判,更不用说签订什么协议建立欧洲联邦了。英、法、德、俄、奥这几个欧洲大国都在忙于建立和扩大自己的联盟体系,积极备战。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23-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欧洲列强之间勾心斗角的关系:“决心要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的法国需要战争;奥匈帝国在自己的国家责任和中欧责任之间首鼠两端;德国……试图胁迫法国和俄国就范,同时大力扩充海军力量;英国……反对威胁英国海上霸权;俄国不断窥视时机四处扩张。”[8](94这种局势预示着1815年以来维持欧洲和平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行将瓦解。1814—815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创建了维持欧洲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虽然之后还是不断出现小规模的战争与冲突,但该体系比较罕见地维持了欧洲近百年的和平。在19世纪,“自由主义与和平主义盛行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当时许多知名人士都持世界主义观和反战态度。另一种思潮也同时得到了发展。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始把战争视为一种适当的且具有建构力量的社会行动。”[9](141但是,“这一世纪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鼓吹战争的人被安置在欧洲各个政府的高层位置之上。”[9](143以武力解决问题已然箭在弦上。

即使后来经历了损失惨重的一战,欧洲列强也没有坐下来讨论建立欧洲联邦的议题,而是展开了谈判桌上的激烈竞争。胜利者用“强制的和平”教训失败者,“几乎每一个结束战争的条约都是一个强制的和平,因为战败国很少愿意接受战败的结果。但是凡尔赛条约中的强制因素比任何近代和平条约中的强制因素都更加明显。”[10](2巴黎和会上德国谈判代表被羞辱和威胁,德国只能接受惩罚,设立非军事区、负担巨额赔款、进行裁军,它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列宁没有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全部矛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快爆发,佐证了列宁对欧洲联邦无法实现的预见与论证是深刻的和准确的。

三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及世界联邦设想进一步否定了欧洲联邦

“一国胜利论”是指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列宁在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提出,1916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进一步作了阐述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亟需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二战后更多落后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提出的“多国同时胜利论”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使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备受关注。但是需要澄清的是,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一国胜利论”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否定“欧洲联邦”政治口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激烈争论了战争的性质、对待战争的态度、战后欧洲秩序比如建立欧洲联邦的具体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以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为己任,目的是要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内思想出现混乱,意味着党员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任务及目标出现了动摇。如果只是否定欧洲联邦口号,仍然无法凝聚人心和团结革命力量,还需要从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因此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这就是建立世界联邦:“在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使一切国家包括民主国家完全消失以前,世界联邦而不是欧洲联邦是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实行联合并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6](367建立世界联邦就是列宁提出的替代欧洲联邦的革命目标与方案。

世界联邦与欧洲联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实现世界和平。但丁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一书中早就设想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帝国;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还给出了建立世界联邦的三个步骤:签订和平条约——建立欧洲联邦——建立世界联邦,成立世界政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主张也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未来社会将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并不是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1](41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422列宁所设想的世界联邦同样是为实现世界和平及世界上广大劳动人民福祉的方案。

中国近代以来,这些西方思想也传到了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碰撞与融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关于战后秩序安排的角逐如火如荼,世界该向何处去?这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由此出现了一些关于世界联邦的积极设想。李大钊1889-1927基于对欧美制度的分析,认为“现在的世界已是联邦的世界,将来的联邦必是世界的联邦。”[12](285他还把未来的世界联邦与中国的世界大同思想联系在一起,指出推进世界联邦的步骤:“这世界联邦进行的程序,就是:一各土地广大民族众杂的国家,自己先改成联邦;二美洲各国组成全美联邦,欧洲各国组成全欧联邦,亚洲各国组成全亚联邦;三合美、欧、亚三洲组成世界的联邦;四合世界人类组织,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这就是我们人类全体所馨香祝祷的世界大同。”[12](28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但是因其无力应对重大国际事务而备受诟病。梁启超1873-1929却很乐观地认为国际联盟是人类走向世界共同体的关键一步:“一岁以前,世人之于国际联盟也,其责望太奢,至今日而失望又太甚,两者举无当也……國家为人类最高团体之一语,已成为过去之信条,其支配人心之力日益薄弱……国际联盟者,人类全体合同改造之唯一机能,而亦人类全体非久达之希望也,虽然尤有一义焉,‘国家以上团体之建设具有可能性,固无疑义矣。”[13](40-41

上述的世界联邦与瓜分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欧洲联邦有很大区别,列宁所说的世界联邦更是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列宁认为世界联邦实现的第一步是世界各国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对此列宁的分析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知,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步取得胜利,而是只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367基于以上认识,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的结尾部分写道:“根据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上以及在会议以后对这个问题的反复讨论,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得出如下的结论:欧洲联邦口号是不正确的。”[6](368这就明确否定了欧洲联邦口号。

三、 列宁欧洲联邦观的当代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局面为之一变,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和平发展道路,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走出实质性的一步。21世纪以来,人们对欧盟多有美誉,爱好和平的人们还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区域一体化成功的样板,能够为东亚地区的和解与一体化提供经验,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但是,英国于2016年成功实现脱欧公投;苏东欧巨变后,欧美国家东扩导致欧俄与美俄关系趋于紧张;中东局势动荡不安;曾经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最近几年也遇到西方大国内部的强大阻力;朝核问题一波三折,扑朔迷离。这些重大国际事件无不深刻影响当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研究列宁的欧洲联邦观,既要肯定包括列宁在内的欧洲思想家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一 列宁欧洲联邦观的正确性及局限性

列宁否定了欧洲联邦,明确提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联邦的目标与方案,这对当时统一党内思想,凝聚革命力量有着积极意义。列宁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分析也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非常突出,战争无法避免,社会主义革命力量也变得异常活跃,欧洲何去何从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所有力量关注的焦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及对欧洲国际格局的改变也是史无前例的。欧洲四大帝国先后瓦解: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覆灭;1918年11月,奥匈帝国终结;1918年11月,德国首都柏林爆发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退出历史舞台;1922年11月,奥斯曼帝国苏丹制被废除,奥斯曼帝国瓦解。“这场战争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空前的毁灭性后果,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战争伊始,我们无法预见到它会横扫霍亨索伦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王朝。”[14](109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一国胜利论”成为现实,更是前所未有挑战了欧洲的旧秩序。战后的和平谈判不仅没能有效解决欧洲列强之间旧有的矛盾,而且新矛盾丛生。正因为如此,受到战争重创的欧洲并没有走向人们所期望的永久和平之路,反而在短短的20年之后,让世界更多的国家卷入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证明了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经济条件下欧洲联邦无法实现的判断是正确的。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如何实现世界和平,再次成为二战后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以欧洲法德为首的大国对欧洲和平发展道路终于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欧洲各国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诸如‘永久的亲善 ‘欧洲永久的安宁‘正义和持久的和平之类的表述在大多数和约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一种格式化的陈述,也是对这一事实的认可,即在解决国际冲突的问题上存在一种比武装较量更好的办法。”[9](20同时,西方国家实行了福利政策,极大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欧洲两个大国法德之间实现了和解,欧盟的形成与发展稳步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这些成就是在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家依然保留有限君主制的前提下取得的。凡此种种,均显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很强的包容性。今天联合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组织,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获得主权平等地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联合国共同讨论国际重大问题,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取得了辉煌成果,全球化的发展着蕴含人类永久和平的某种可能性。二战后欧洲与世界的和平进程中的这些发展变化,说明列宁的欧洲联邦观有其历史局限性。

二 强权政治依然威胁当代世界和平

列宁所处的时代无疑是强权政治主导国际关系的时代,强权政治法则也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罪魁祸首。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但是强权政治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都建立了战后和平秩序,但是这些体系无一例外被战争无情打碎了。欧洲历史传统中,在思想领域既有如上述倡导永久和平的理想主义追求,也有鼓吹弱肉强食法则的强权政治理论。尤其是近代以来,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欧洲殖民帝国为攫取本国利益更加不择手段。与强权政治实践相呼应,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派别盛极一时。这种理论夸大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认为国家间关系类似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当没有慑服人们的一个共同权力时,人们便处于战争状态中,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15](77现实主义认为和平固然令人向往,但是安全竞争和冲突是无政府国际社会的常态,就迫使国家去争夺权力,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念中丛林法则与零和思维的表现。受这种传统思维左右,上述每一个和平体系的确立根本无法遏制签约国争夺更大权力的渴望。“条约限制了国家主权,但国家本身并没有对自己强加这些限制,宣战之时,所有的条约在交战国中间便销声匿迹”。[16](560在这种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主导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现欧洲联邦无异于空中楼阁,列宁对欧洲联邦的否定正是基于对欧洲国际关系传统与现实的分析。

欧洲历史发展到近代,一些思想家提出和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今天成为西方向全世界宣传和渗透的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在漫长的欧洲历史进程中,这些“普世价值”基本也都是稀缺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实行的是压迫剥削奴隶的奴隶主经济;欧洲历史上的封建世袭制也没有平等可言;中世纪神权一统人们的精神世界,更谈不上什么自由。在国家间政治层面,欧洲大大小小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有史以来的几千年,复杂社会内部的特权阶级和大众、不同共同体之间都存在着极端的不平等。”[16](249直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后经过和谈,欧洲于1648年建立了战后和平秩序,才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定了国家主权平等的概念,但是这里的“平等”只在欧洲内部得到部分实现,欧洲殖民者对欧洲之外的世界则推行的是违背文明进步方向的残酷奴役。西欧大航海成功之后,欧洲殖民力量向外扩张,他们在全世界进行侵略、掠夺、剥削和瓜分殖民地。在西方殖民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用主权平等的原则来定位他们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西欧国家之间视对方西欧国家为平等的一员,但在针对非西方国家的时候,它们采用的却是另一套不平等的、恃強凌弱的强盗逻辑和压榨政策,随意侵犯和损害非西方国家的国家主权,构建起了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的一种极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规则”。[17](201776年在西方殖民地基础上兴起的美国,在国内实行的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奴隶制。西方殖民者向全世界扩张强权政治,代表人类文明的倒退。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象征着欧洲的和解与和平。为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联合国宪章规定其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主权平等的原则。但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下,战后国际秩序的整体安排以西方大国利益为中心制定了各种规则与制度,打上了大国控制和支配弱小国家命运的烙印。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上升,国际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此提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2017年以来,美国把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并且试图联合西方国家及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新的战略包围与遏制。这些现象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是西方强权政治的零和博弈思维在作怪。这种思维总是习惯性地把别国所得看成是本国所失,尤其无法接受非西方国家的崛起。当年西方国家占据生产与出口商品的绝对优势时,它们奉行和制定贸易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今天当西方国内经济下滑,发展乏力时,各国内部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换言之,当西方大国能够通过全球化获得特权时,他们强力推进全球化,而当他们认为自己的特权受到影响时,则无视国际规则,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所以,在肯定今天的世界与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有很大区别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强权政治的历史传统与惯性思维。西方的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发展。

三 国际秩序变革的新趋势亟需理论创新与突破

当年列宁面对的国内外及党内外的激烈争论,实际表明国际秩序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各种观念与思想开始交锋。列宁经过短期思考,最后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联邦,并提出了世界联邦的和平目标与构想,这是列宁在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也有力地指导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实践活动。二战结束至今,经过70余年的和平发展,世界各国实力对比产生了新变化,国际秩序也面临新的变革趋势,同样亟需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二戰结束以来,由于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就像美国著名的冷战史专家刘易斯所说的那样,世界实现了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长和平”——它体现了近代历史上除战争外最为激烈和最为持久的对抗,却成功地维持了大国之间的和平。[18](288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西方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摆脱了受西方国家完全操纵和控制的命运,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新生力量。21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打破了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西方大国的获利只不过有所下降,以西方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基本规则并没有根本改变,但是西方大国已经开始破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规则。例如,美国置WTO 的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于不顾,把中国作为攻击的目标,于2017年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强力干扰和破坏中国的发展,以维护美国在高新技术、货币金融、商品贸易等领域的霸权地位。与此相对应,各国政界、学术界及民间关于国际秩序何去何从的争论更趋激烈,认为现行国际秩序即将崩溃与现行国际秩序生命力依然强大的观点相交锋,唱衰西方大国与唱衰中国的言论并存,关于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扮演维护者、建设者和破坏者的不同观点相持不下等等。

中国作为对国际秩序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大国,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为解决当今国际秩序变革时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提出了全新理念。这种理念植根于爱好和平的中华传统文明,与西方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文明有着本质区别。而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说明,强权政治必然导致无休止的战争。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只顾一国私利的霸权行为表面来看使本国获利他国受损,但是因此导致少数国家富裕而大多数国家贫穷,最终霸权国家的利益也无法持续。今天,“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9](58,在人类面临诸多共同威胁的历史关头,世界大国更加需要合作而不是相互倾轧,应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不是鼓吹大国利益至上。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构想,在国际政治领域,还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不同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探讨,为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以突破传统西方国际关系中零和博弈的困境。

四、 结 语

列宁对俄国、欧洲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价值。回顾历史,直面现实,今天真正的欧洲联邦仍然没有实现,世界联邦也遥遥无期,但是欧洲的和解让人们看到了世界和平的曙光。二战后世界“长和平”的持续,欧盟的建立,使我们有理由对欧洲一体化抱有更乐观的态度。 2018年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又增加了人们对和平的憧憬。当然,一定不能忽视最近几年源于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的负面影响。面对国际秩序变革的新趋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不同于西方传统强权政治思维,要推动这一构想实现,必然会面对各种阻力。虽然英国脱欧使欧洲一体化受挫,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外交战略,威胁和破坏现行国际秩序,但是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欧洲的历史进程说明,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才有人类和平发展的出路。人类追求和平的脚步一直在各种矛盾交织中艰难前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也将漫长而曲折。

〔参考文献〕

[1][美]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M].陶松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美]罗伯特·哈钦斯,莫蒂默·艾德勒主编.西方名著入门:第6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意]但丁.论世界帝国[M].朱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Adler, J. M.& Hutchins,R. M. Gate Way to the Great Books (10volume series [M].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63.

[5][德]伊曼努尔·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6][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胡利平,林华,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9][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M].王浦劬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Carr,E.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1919-1939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4.

[11][德]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5册 [M].上海:中华书局,1941.

[14][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Hobbes,T. Leviathan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M]. London: Printed for Andrew Crooke, 1651.

[16][法]雷蒙·阿隆.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M].朱孔彥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13.

[17]唐彥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8][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M].潘亚玲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夏雪

猜你喜欢

列宁人类命运共同体
斗鹅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