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昔物语,如是我闻

2018-11-06周朝晖

书城 2018年11期
关键词:芥川物语文学

周朝晖

漫漫溽暑,读书消夏。这个暑假似乎在摩挲翻读《今昔物语》(新星出版社2017年)中倏忽而过,上中下三大卷中的《本朝世俗编》部分还远没翻完,已是凉风拂面、蝉鸣转微的初秋了。此书是我常读之书,早年购有小说家福永武彦的现代日语译本(筑摩书房文库本1991年),是个选译本。我还藏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八年版的上下两卷本。据介绍,此前新购的新星出版社译本是在二○○六年九月初版的基础上的再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同出一源,都是采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周作人校译而未能出版的译本。此外,万卷出版公司也就是原辽宁画报出版社也出过一个译本。一部日本千年前的古典,在中国大陆居然有两三个版本并在十年间重印,甚至连专攻比较文学的日本教授都称奇,至少说明它并非冷僻。

《今昔物语》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说话故事集之一,又名《宇治大纳言物语》。说是物语,但与王朝时代的物语文学不同,一般归入说话(口传)文学领域。日本的说话文学发足较早,受中国唐朝《冥报记》(据载乃唐代唐临所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唐代孟献忠撰)之类志怪小说和灵验故事的启迪和示范,亦步亦趋模仿,到八九世纪之交日本出现了第一部说话故事集《日本灵异记》(景戒著,又名《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书写了此前不曾成为文学表达对象的民间故事的世界,而显出说话文学的特质”(古桥信孝《日本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其后又出现《三宝绘》《本朝法华验记》。《今昔物语》的成书可能受了这类话本小说的影响。

《今昔物语》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是个谜。据研究推测,此书大约出现在一一二○年至一四四九年间,因为直至一四四九年其他文字资料中才出现了有关它的记载;而在此前,发生了诸如保元之乱(1156)、平治之乱(1159)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件,如果是生活在十二世纪中期前后的人,对这些重大事件不可能没有触及,但书中对此却付诸阙如。

虽冠名物语,但《今昔物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或传说,而是有本有源,主要取材自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典籍文献资料。文学史家古桥信孝说,当初写这本书的人,就有收集全世界故事的意图和志向,因为在当时,印度、中国、日本几乎就是整个世界的概念。《今昔物语》现存三十一卷,其中缺了第八、第十八和第二十一卷,合计收有一千四十余则故事,作者不详。其中第一卷至第五卷是天竺(印度)部分,主要叙述的是有关于释迦牟尼的一生及其生前死后的逸事传说;第六卷至第十卷是震旦(中国)部分,主要叙述关于中国的孔子、王昭君、杨贵妃等人的逸事传说。第十一卷至第三十一卷是本朝(日本)部分,主要叙述的是日本各个阶级、各种人群的事情以及神佛鬼怪等方面的轶事传闻故事,这部分可以说是古代日本说话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在文体上,此书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汉字与假名混杂的文体,因而具备了口述文学的特点,而以往这类文章都是用汉文书写的。体现口述文学这一特色的就是几乎每段故事的开头都冠以“今昔”二字,这也是书名的来由。这里的“今昔”,是个偏正词语,并非指现今与过去,而是一种讲故事的惯用模式和套路,意为“如今说起来,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话说很早很早以前”,类似于“long long ago”“once upon a time”等西方说话文本常见的开头,读起来颇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沧桑感,犹似佛经文学里常见的“如是我闻”。中、印、日三个部分构成的故事,每部分又分“佛法”和“现世”二编,通常又由这样的格式来展开故事:先是论说一通因果报应的佛教训戒,然后再展开各自的故事来论证这些教训,颇具原生态说话文学的质朴天真。

这部说话集自诞生以来,仅以手抄本流传,鲜为人知。江户时代,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古代经典的普及成为可能,《今昔物语》方以活字印刷本面世,而此前只是半死不活的冷僻典籍。十八十九世纪,好像要和汉学热对着干似的,日本兴起国学热,尤其是《今昔物语》中的日本本土故事部分被当作研究、整理本邦固有文化传统的“国故”,才渐为人知。不过就其影响而言,它与《源氏物语》或《竹取物语》之类的物语文学根本无法同日而语,长久鲜有人问津。它就像《石头记》中的那块顽石,埋没在青埂峰下路边的荒草中,痴痴等了八百年,终于等来了空空道人将他带到凡尘世间亮相,尘净生光大放异彩。那空空道人就是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一百五十来篇小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算《罗生门》吧。其实对芥川而言,这篇小说只能算少作,一九一五年十月刊发于东京帝国大学校刊《帝国文学》时,芥川还只是英文系二年级学生,以此为敲门砖才入了漱石门下。但这篇小说似乎不大被漱石看好,翌年芥川发表《鼻子》,才获其激赏并预言他在文学上的无量前程,由此登上文坛,因此文学史通常将《鼻子》作为芥川的出道之作。一九五五年导演黑泽明将《罗生门》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林中》进行整合改编后搬上银幕,获得国际大奖,芥川的小说才和电影一起走向世界。后来连一部尘封的日本平安时代话语故事集《今昔物语》也跟着鸡犬升天,注家、研究家蜂起,俨然成为一门大学问。

芥川对《今昔物语》情有独钟,或者说慧眼独具,发现了其中隐藏的文学宝贝。早期之作,无论是《罗生门》,还是受夏目漱石激赏的《鼻子》,素材都来自《今昔物语》。此后为他奠定大正时代最优秀作家地位的诸多名篇,诸如《芋粥》《往生绘卷》《六宫公主》《青年与死》《运》《偷盗》等,占其历史小说题材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芥川靠这部原典出道,又靠它撑起了一片文学天空。

小说《罗生门》的素材分别取自《在罗城门楼上发现死人的盗贼》和《在东宫侍卫班房门前卖鱼的老妪》一段。前者原文只有寥寥几百字的篇幅,讲一个被主君解雇的武士浪人为了生存沦为盗贼到京都行窃,登上都城平安京南面的罗城门(即罗生门)上躲藏,准备等夜色降临后偷盗。突然发现有个老太婆在拔女尸的头发,刀锋逼问下,老太婆才道出要将死人头发做成假发卖钱的实情。浪人一不做二不休抢了老太婆的衣物和女尸的头发出城遁去。在小说中,芥川通过老太婆之口又侧面写了女人生前的劣迹:为了在严酷的世道中生存,女人生前也曾做过坏勾当,用蛇肉干充当鱼干坑钱—这部分素材即是取材于《在东宫侍卫班房门前卖鱼的老妪》。这两段毫不相关的内容,也就短短几百字的故事,被芥川糅合、衍生出一篇五六千字的小说,背景清晰,人物一下子丰满鲜活起来,两个活人连同一具死尸,在罗城门下演绎了一场极端个人主义者自私自利的丑剧。而《竹林中》的出典则在卷二十九第二十三篇的《携妻同赴丹波国,丈夫在大江山被擒》桥段。大受漱石激赏的《鼻子》来源于同书卷二十八第二十篇的《池尾禅珍供鼻语》,糅合《宇治拾遗物语》第二卷《长鼻僧人》及果戈理的小说《鼻》的启示创作而成。因此,说《今昔物语》是芥川的文学起家之本一点不为过,甚而这一旨趣也影响了他后半生的文学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芥川则来源于书斋,从故纸堆里寻找灵感和题材,不凡之处在于他赋予了旧典以生命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特色,正如鲁迅称道的那样,“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这点很像同样是学者型作家的博尔赫斯,博学、机智、深刻,自成文學格局。但这样的文学似乎不容易复制,所以芥川在文学领域的开拓和探索最终随着他的辞世戛然而止,似乎后继乏人。

有关和《今昔物语》的不解之缘,芥川写有一篇读书随笔《关于〈今昔物语〉》,洋洋数千言,娓娓道出这部古典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或可以视为理解芥川文学创作的解密暗码。

在芥川看来,《今昔物语》三部分中,本朝(日本)部分最为有趣,本朝部分中又以“世俗”和“恶行”—类似新闻报纸中社会版内容,最令他感到兴味,认为它们“充满了美丽的鲜活气息”,是《今昔物语》的艺术生命。这种“鲜活气息”使得该书中的本朝部分“绽放野蛮的光芒”,也就是“野性之美”,是一种“距离优美、纤细之美最远的美”。极尽优雅、纤细之美的代表作或许可以举出被后世尊为王朝文学巅峰的《源氏物语》。在芥川看来,在表达“世间婆娑之苦”方面,《源氏物语》是优雅地描写了这种痛苦,而《今昔物语》则是野蛮甚至残酷地表现这种痛苦而充满野趣生机之美,这是它的另一个艺术生命。比如芥川津津乐道的《某人下关东途中与芜菁交合生子》一文,写一个从京都到关东的男子,旅路上性欲涌起,疯狂想女人不可遏止,在经过某村芜菁菜地时挑了一棵最肥白水润的大圆萝卜,中间挖一个洞,“对着那个洞完成淫事”。后来菜园主人带奴婢前来采摘,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吃了那个男人发泄后留下的圆萝卜,居然十月怀胎,产下一个漂亮女婴。这样无厘头的“黄段子”要是在当今世道,被课以“有伤风化罪”是板上钉钉的事,但芥川愣说他从中发现了另类的“野趣之美”!

“闪耀着这种美的世界,也绝非只在宫廷之中。出没这个世界的人物,上至一天万乘之君,下至土民、强盗、乞丐……甚至也涉及了观世音菩萨、天狗、妖魔鬼怪等等”。在芥川看来,不只是俗世中的人,神、鬼也都有痛苦和精神斗争,《今昔物语》正是“出色地表现了这种精神斗争”。他写道:“每当我翻开《今昔物语》的时候,都感到当时人们阵阵飞扬的哭声和笑声,而且感到他们的轻蔑、他们的憎恶(如贵族对武士的憎恶)也夹杂在那声音之中。”据此,芥川将这部古典称为“王朝时代的《人间喜剧》”。此外,他对其中的“佛法”部分也感兴趣,因为从中可以得知“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切实地感受到那种来自天竺的、超自然的东西—佛、菩萨以及天狗等超自然物的存在。那时的人们活生生地看到,或者至少在幻觉中目击了这种超自然的存在,从而对超自然的存在产生了恐惧及尊敬之念”。

因此,这部满载“鲜活气息和野性之美”的故事集,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这种魅力的秘密被芥川挖掘到了,他说:“我们有时候会向遥远的过去去寻找我们的梦。可是,据《今昔物语》所讲,就连那王朝时代的京都也并不是比东京以及大阪少了娑婆苦的地方。诚然,牛车熙熙攘攘的朱雀大道想必是繁华的。可是,一旦走进那里的小巷,也有群群野狗争食路旁尸体之肉的现象,而且到了夜晚更加可怕。一切超自然的存在—巨大的土地菩萨、变为女孩的狐狸精等等,都曾行走于春天的星光之下。修罗、饿鬼、地狱、畜生等的世界,并没有总是在现世之外……”(《文艺的,过于文艺的:芥川龙之介读书随笔》,金城出版社2012年)

光阴似箭,忽忽千年。人心不古,今世看来依然是婆娑之世,俗世的“精神斗争”何尝有一刻消停过?天性敏感的芥川从这部古典中捕捉到的,或许正是根植在人性深處那么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弱点”吧。

猜你喜欢

芥川物语文学
冬日物语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十号物语
萌虫物语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文学小说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