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11-06闫旭

当代医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跛行球囊下肢

闫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y,ASO)指的是全身动脉硬化发展期间的主要过程,对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导致下肢的动脉血管供血不足,造成肢体缺血,病理改变出现坏死等主要因素[1]。临床中ASO比较常见,基本症状为肢体疼痛或者间歇跛行。ASO人群一般伴有肺、心以及脑等相关慢性的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发生改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大约有50%的截肢患者的发病原因为动脉硬化导致闭塞,治疗方法主要为血管搭桥或者血管介入,然而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大,对手术以后病情恢复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86例下肢为闭塞动脉硬化患者,以膝关节血管的病理改变为入选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当中,实验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6.3±5.2)岁;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7.4±6.1)岁。

1.2 临床治疗方法 采取降糖、调节血脂及抗血小板等方法进行常规治疗[4]。

1.2.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球囊扩张术、手术之前3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亚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808)100 mg,采取口服方式,氯吡格雷(永信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中幼狮厂;批准文号:HC20181009)75 mg,患者采取平卧体位,利多卡因(江西德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622084)局部麻醉,麻醉起效以后采取Seldinger法穿刺患病一侧的股动脉,待导引导丝置入以后,置入血管鞘,同时采取0.5~1.0 mg/kg全身肝素化,置入相应造影导管,采取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平板血管的造影机ALLURAXPER FD20对患者一侧的下肢动脉实施造影,并对血管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进行确定。病理改变的位置利用适宜的直径球囊,在血管的狭窄闭塞部位进行定位,利用压力泵注入造影剂,并逐步增加压力,充分扩张球囊,注入压力4~5个大气压,每次2 min,重复1~2次。扩张以后进行血管造影,确定扩张以后残留狭窄率在30%以下,进而达到扩张的作用,手术以后采取法华林以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

1.2.2 实验组方法 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造影的时候血液流动保持通畅,股腘动脉所采用的支架应当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自膨性,骼总动脉所采用的球囊支架具有准确的定位性和较强的支撑力,具有充分扩张的作用。手术完成后,可采取6 400单位的低分子的肝素钠,每天2次,采取皮注方式;氯呲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疗程1年;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天1次,长期进行服用。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后踝肱指数、跛行距离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5]。

1.4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有效改善其相关的症状,提高>10%的踝肱指数,增加>2倍的跛行距离;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相关症状,踝肱指数增加<10%,跛行距离增加<2倍;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改善,踝肱指数没有任何变化,增加<50%的跛行距离[6]。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两组患者的后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情况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状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后踝肱的指数及跛行距离的状况对比(x±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sputum index and claudication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表3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状况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end point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临床治疗中,下肢动脉的硬化闭塞作为一种外周血管性疾病比较常见,发病机制不明确,当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特征逐渐呈现老龄化,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症状主要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通常认为改变病理同损伤动脉内膜及发生炎性反应具有很大的关系。有关研究证明[7],下肢血管异常的生理学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也是造成这种疾病的重要因素。由于下肢的动脉硬化的闭塞初期一些症状不是十分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多数患者最佳治疗时间被错过,造成患者截肢。临床治疗中,解决下肢动脉的硬化闭塞主要是重新建立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因为需要多次手术以及重新建立血液流动通道,以往的手术方式创伤性较大,时间较长,同时大多数患者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比较差,手术后极易引发血管再次狭窄,使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然而,微创介入治疗明显改善了下肢的动脉血管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目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可采取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利用充盈扩张球囊,通过压力作用硬化的斑块从内皮细胞的表面剥离下来,有效拉伸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外膜充分伸展,从而能够使动脉管腔得以充分扩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9],球囊扩张术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对机体的损伤,然而仍然有一些患者进行手术以动脉管腔弹性回缩,狭窄率可达到50%。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患者的动脉管腔实施球囊扩张术进行支架置入,可使血管的回缩得到有效预防,减低手术后再次狭窄的几率。根据相关研究可知[10],皮腔内支架形成术的应用,使血小板的聚集现象减少,血栓的形成明显降低,发生终点事件的几率明显降低,并且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的供血状况及跛行距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同上述的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采取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可靠,使患者的下肢血液流动得到明显改善,使发生终点事件的几率明显降低,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跛行球囊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黑龙江东部某牛场泌乳牛跛行调查及其与产奶量、胎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