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2018-11-06范智萍李梓瑞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7期
关键词:类药物分级年龄

范智萍,李梓瑞

(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广东 惠州 51608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用法用量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药的不断问世,ADR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一旦发生ADR,就会影响其治疗的效果,严重时甚至可威胁其生命安全。在本文中,笔者对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的127例ADR报告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通过网络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7例ADR报告。这127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27例患者。

1.2 方法

对这127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的分级情况、所用药品的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其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其年龄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在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1例(占48.03%),女性患者66例(占51.97%),男女患者的比例为0.92:1。其中,年龄≤10岁的患者有4例(占3.14%),年龄为11~29岁的患者有13例(占9.45%),年龄为30~49岁的患者有38例(占29.91%),年龄为50~59岁的患者有25例(占19.69%),年龄≥60岁的患者有48例(占37.81%)。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详见表1。

表1 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其年龄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2.2 这127例患者ADR的分级情况

在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ADR分级为一般的患者有92例(占72.44%),ADR分级为新的、一般的患者有16例(占12.6%),ADR分级为严重的患者有13例(占10.24%),ADR分级为新的、严重的患者有6例(占4.72%)。其中,ADR分级为一般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

2.3 导致这127例患者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在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因静脉给药而发生ADR的患者有99例(占77.95%),因口服给药而发生ADR的患者有23例(占18.11%),因皮下给药或肌内给药而发生ADR的患者有3例(占2.36%),因使用药液漱口而发生ADR的患者有1例(占0.79%),因使用药液喷鼻而发生ADR的患者有1例(占0.79%)。其中,因静脉给药而发生ADR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

2.4 导致这127例患者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导致这127例患者发生ADR的药品种类主要有抗感染类药物、诊断用药、生物制剂、神经系统疾病用药、抗痛风及抗风湿类药物、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胃肠系统疾病用药、非甾体抗炎药、维生素类药物、内分泌疾病用药、肠外营养剂及其他药物。其中,因使用抗感染类药物而发生ADR的患者最多,共有34例(占26.77%)。详见表2。

表2 导致这127例患者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2.5 这127例患者在发生ADR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患者最多,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皮肤瘙痒、皮肤潮红、眼睑炎、多汗、皮下瘀斑、注射部位发红、脱发及剥脱性皮炎等。详见表3。

表3 这127例患者在发生ADR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2.6 这127例发生ADR患者的转归情况

在这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有125例(占98.43%)患者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其ADR完全消失,有2例(占1.57%)患者出现了后遗症。

3 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

3.1 对发生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的分析

有文献报道称,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的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这与柏帆等[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本研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几率最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药物在其体内代谢的速率较慢,从而可导致其体内的血药浓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进而易发生ADR。2)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明显减少,脂肪增多,且其血浆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从而可使一些脂溶性高的药物在其血液中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浓度,进而易发生ADR[3]。3)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从而可增加其发生ADR的风险。4)老年人的记忆力、听力和视力等可明显减退,易出现误服、多服或重复用药的现象[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为老年患者用药,以降低其ADR的发生率[5]。

3.2 对不同给药途径引发ADR的分析

本研究中,接受静脉给药的患者发生ADR的几率最高。静脉给药会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中,并随着血液的流动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这种给药方式具有起效迅速、血药浓度高、治疗的效果好等优点,但同时也容易引发ADR。

3.3 对不同药品种类引发ADR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的12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使用抗感染类药物后发生ADR的患者最多,共有34例(占26.77%)。抗感染类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本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均是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ADR。临床研究表明,多数抗菌药物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同时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ADR[6]。因此,临床上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仔细询问其有无药物过敏史,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药敏试验。

3.4 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患者临床表现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患者在发生ADR后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皮肤潮红等。由于皮疹、皮肤潮红等症状较为明显,易被患者和医护人员发现,因此此类ADR出现的几率相对较高。

4 讨论

药品在用于防治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ADR,从而可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加重其病情。因此,临床上应尽量做到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ADR的发生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ADR的发生率:1)临床医生要不断学习新的药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为患者用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2)医院要制定各类药品的使用制度,尤其要把抗菌药物作为管理的重点[7-8]。3)在为特殊患者(如老年人、儿童、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详细掌握其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凭经验用药。4)对于引发ADR较多的药物,医生在使用前应全面衡量用药的利弊,不可盲目用药。5)医院的药剂科要定期向各个科室通报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和发生ADR的情况,督促各科室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接受静脉给药的患者及应用抗感染类药物的患者发生ADR的几率较高,临床上应对上述患者进行重点关注,积极预防其发生ADR。另外,在为患者用药前应严格把握其用药的指征,并为其选择合适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其ADR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类药物分级年龄
变小的年龄
分级诊疗路难行?
年龄歧视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算年龄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