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
2018-11-06郑瑾张佩刘昀知黄臻惠张梦圆
郑瑾,张佩,刘昀知,黄臻惠,张梦圆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21181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稀缺性资源的农村宅基地,应该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通过农村宅基地内部挖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2015年初《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面见大众之后,许多学者都关注与宅基地退出相关的研究,分析了国内相关制度以及经济结构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颇有成效。关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从农户自身出发,陈霄认为受农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家庭需赡养的老人数量等因素的影响[1];从户籍制度出发,朱新华的研究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实验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从产权认知状况出发,彭长生认为在反映农民产权认知状况以及抵押权认知状况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
虽然现有关于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但是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研究较少,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宅基地问题突出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研究,为中西部地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渭南临渭、咸阳杨陵两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自然、社会状况基本一致,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2015),2015年渭南市临渭区实现区内生产总值332.3亿元,咸阳市杨凌区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04.23亿元。人均GDP分别达到37307.74元和51344.83元。两区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区域幅员辽阔,是典型的农业区。
2.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4份,收回124份,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16份。有效率达90.54%。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户个体及家庭基本情况、宅基地使用及居住情况、农户居住及退出意愿。
2.2 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1。
2.2.1 个体基本情况
在性别方面,男性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比例偏高,而女性趋向愿意退出宅基地。年龄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年龄越高的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受教育程度与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往往越愿意退出宅基地。农户的职业也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以务农为生或在本地工作的农户一般不太愿意退出宅基地,而外出打工或兼业的则会愿意退出宅基地。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对“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的态度基本一致。其中回答“比较不满意”的农户占比例的46%,回答“比较满意”的农户占比的54%。这说明大部分农户对于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对当下的生活现状很是比较满意的,这就要求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政策对于农民的福利大于当下的状态才有更加合理的退出。
2.2.2 家庭因素
人均家庭收入为9000元以下、9000元至15000元、15000元至20000元的家庭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家庭比例分别为55.17%,55%和52.5%,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比例几乎持平,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对于补偿需求的减少致使该比例略微下降。
在受访农户中,在外打工和在本地工作是占据着一半以上的比例,务农型农户占比17%,不到五分之一,社会保障主要是一些老年型家庭,老年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从而依靠社会保障金以及子女赡养。
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实就决定了农户主要的职业类型,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非务农收入与宅基地退出有正相关关系,非农收入越多以及越稳定,代表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越稳定,那么农村的宅基地就更愿意退出获得补偿。
2.2.3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
除上述问题外,我们对于农户愿意或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表2)
表1 受访农户退出意愿相关数据
表2 宅基地退出意愿愿意与否原因
对于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群体来说,退出后子女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政府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是他们愿意退出的主要原因,同时,城镇中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吸引他们退出宅基地的因素;对于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群体来说,不满意政府的补偿以及住楼房的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意退出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对新居住环境的不习惯以及老人的出行不便也使他们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3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3.1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度较高的因素包括:农户个体及家庭因素、宅基地相关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其中,随着个体农户年龄的增长,宅基地退出意愿呈现减弱趋势;农户受教育程度对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正相关;农户家庭收入的增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从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看,非务农收入与宅基地退出有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询问了解农户的心理活动,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中,主要原因在于退出补偿机制——农户自身或其家庭在住房、环境以及日后发展等方向获得了政府的有力保障。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政府的补偿措施不满意以及宅基地退出后生活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生活压力的增大,新住处环境不习惯等。
3.2 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就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制定退出补偿政策。由调研结果可知,认为政府补偿过低以及住房成本过高是宅基地退出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住房价格合理制定退出补偿标准,同时充分考虑集中居住的新区与原宅基地的距离,农民是基于现有生计的基础来评估宅基地退出的成本与收益。对于务农相关人员,居住新区与宅基地距离的增加会提高他们生活的成本,使得农户退出意愿降低。
第二,妥善安排退地农民的再就业。宅基地的退出通常伴随着承包地的退出,对于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应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就业质量,保障其非农收入的稳定。同时,在宅基地复垦后实行规模化经营时,可返聘当地农民,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解决农户认为住楼房生活成本过高的问题。
第三,保证搬迁新区的居住环境以及搬迁后农户子女的教育环境。新区优于农村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便利程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除此之外,城镇的教育质量高于农村,退出宅基地后子女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最主要原因。政府应重视对于该区域未成年人的文化义务教育,完善其附近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保证农户的子女可以在宅基地退出后享受相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