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2018-11-06张卫其
□ 张卫其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力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学习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这个全新的单元设置,教者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本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作文教学视角,实施精准教学。
一、依标扣本,把握独特体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内容的安排呈现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习作单元的出现,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大大降低了起步作文的难度。
(一)独立编排习作单元,突出习作关键能力
习作单元独立出现,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例子,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中,“交流平台”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了一些片段练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大习作练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高度统一。单元主题是观察,精读课文涉及对事物、场景的描述,灵感就来源于生活观察,习作内容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阅读和习作在主题上趋向一致,阅读为写话提供思路和言语范式。这样编排的意图,一是突出习作的重要性,二是重视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就是习作的关键能力。学生只有留心身边的事物,细致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性,获取深刻的体验,从而触动内心真实的感受,在习作时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会真实、准确的表达。
(二)统筹落实单元内容,促进读写有效融合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阅读与习作相融合,阅读为习作提供范例和方法。
单元课文的选编、助学系统的安排与习作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围绕“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四篇文章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或收获。之后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它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先是回顾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提示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再回顾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说明有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目的是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提示学生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紧接着,《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与旁批的形式,引发学生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习作主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从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的方法,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单元编排凸显了“感性认识—理性把握—实践运用”的学习路径,着重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转向有意观察,观察并积累习作素材,破解“没有东西写”“不知怎么写”这两大难题。
(三)对应语文课程标准,有机落实学段目标
习作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习作要求的体现上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一致。
首先是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教材在话题的选择上,注意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对于“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学生可以选择写的内容广泛,身边的人、事、物、景均可以列入观察的对象。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用三幅插图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激起学生仔细观察世界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为“观察什么”开拓了思路。
其次是在习作的要求上,基本不做具体量化规定,字数多少不限,可以自由地写。其目的在于营造无压力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放开胆量,把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落实学段目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再次是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分享,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初试身手”鼓励学生和同学交流生活中的观察所得。教材中“习作”的第二部分也提出建议“写完后,把你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展示你的观察所得”“交流习作后,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和同学分享心得”,旨在帮助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习作片段,促使彼此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
(四)引入习作例文指路,学习仔细观察
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编排的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观察对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小狗和杨梅,但作者观察到的内容却不一样。《我家的小狗》中的主人公小狗“王子”学“狗”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跟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读这篇文章时要关注小狗的不同表现,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耳闻目睹小狗在不同事件中的不同表现,才发现小狗的淘气可爱。再看《我爱故乡的杨梅》,在第4~6自然段中作者分别从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进行多感官的细致观察。课文的旁批提示了观察的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杨梅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提醒学生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杨梅进行仔细观察的。
二、调整视角,实施精准教学
针对习作单元的独特体例,我们有必要调整视角,从整体把握习作要求、指导积累素材、整合例文与习作、多元评价突出重点等方面实施精准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整体把握习作重点,注重一课一得
习作单元的重点,一是学习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或收获,二是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对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教师要整体把握,突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精读课文、习作例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对象事物场景事物场景、事物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进行的细致观察了解作者对事物的变化所进行的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方面观察
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单元课文是从习作的角度学习的,教学重点不在于精彩语段的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它们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要把握教学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做的观察。以《搭船的鸟》为例。课后第1题指向观察手段,要求学生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并说说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旨在让学生在知晓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重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者运用了多感官进行观察:雨声是用“耳朵”观察到的,翠鸟外形美丽和身手敏捷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第2题指向观察角度,要求学生注意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了解作者正是因为对翠鸟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观察,才将它写得栩栩如生。
二是要突出在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以《金色的草地》为例。课后思考题直接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1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重在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第2题要求学生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通过填关键词句读懂句子的意思,知道草地的颜色变化及其原因,进一步感受观察的细致;第3题指向学生的观察实践,列举了生活中变化着的事物,启发学生要留心生活,细致观察,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变化情况。这些课后思考题的提示也说明本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要关注学习表达方法,减少过多的对语言的理解性学习指导。
(二)适时布置观察任务,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学习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还要在观察实践中进行。教师根据单元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为习作做好准备。首先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积累素材。布置观察任务时,要为学生提供可观察事物的例子,并注意拓宽观察的面,使观察的内容丰富多彩。再次是布置观察活动,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最后要适时提醒学生观察时应注意学习课文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观察事物的多个方面。
比如,在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把这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记录下来,为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内容,也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观察记录单
有一位学生观察并记录了“睡莲”的变化。在单元习作中,他就选取了“睡莲”为习作对象。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清晨,我起得很早,看见池塘里的睡莲只绽放了一点。中午,烈日炎炎,我以为睡莲会枯萎,跑出去一看,它不但没有枯萎,反而全部都绽放了,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傍晚,它又合拢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睡莲需要炎热的阳光才能开放,早晨阳光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它才绽放了一点点。”小作者的描写借助了观察记录单,因为有了习作素材,没有东西可写和写不清楚的难题得以破解,观察所得真实可感。
(三)灵活整合例文教学,发挥例子功能
习作例文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例文中学习作者所做的观察,不要在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上多花时间。对于这两篇习作例文,教师在教学时不做字词方面的学习要求,应避免把它们教成略读课文。同时,教师要加强习作与习作例文的整合、习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学习习作例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助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学习《我家的小狗》时,围绕小狗的淘气可爱,和同学交流作者的观察发现,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通过填写课后的表格,梳理作者的观察方式,在交流阅读发现中进一步了解观察时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
教师应注意,习作指导不必集中在习作例文学习之后,而应与习作例文的教学紧密融合,同步穿插。要把习作例文作为习作、指导、评改的范例。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例文,还需要注意适时回顾本单元已学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再次小结:观察时要细致;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回顾可以放在学生练写前,也可以用于学生试写后的讲评指导中。
(四)多元评价突出重点,激发习作兴趣
在习作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打破单一评价的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的评价内容上,教师要突出重点:能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年级是学习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学时,教师不宜拔高习作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第一位。不怕学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平淡无奇,也不怕错别字连篇,就怕学生不敢写作文,不想写作文。为此,教师应结合单元习作要素,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本次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根据这一要求,在习作讲评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能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明确可以多感官进行观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可以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让评价有据可循。
评价时以鼓励为先,评价形式要多元,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比如可以选择几篇达到要求的习作作为范例,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发现习作的优点。针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习作,应鼓励学生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也可以把所有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从习作要求的维度进行归类梳理,聚焦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修改。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评价重点,进行习作心得体会介绍,明确习作好在哪里,怎么写更好。必要时还可以再次引入课文、习作例文中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在交流习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可以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班级内交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