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园林中的皇家气质探析
2018-11-06刘亚捷
赵 兵 刘亚捷
1 背景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带,自唐宋以来,就是东南财赋重地,人杰地灵。清代扬州为长江流域漕运枢纽,漕船贡物若要送达京师,必转运于此。因此,清代扬州不仅是东南地区的大都会,更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扬州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两淮盐业中心。清代盐业发展达到鼎盛,“繁华以盐盛”的扬州也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入清后,扬州盐税在大清王朝的税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佐司农之储者,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之说[1],当时扬州经济之繁盛,扬州盐商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富裕的地方经济给扬州带来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园林的兴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适逢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六次南巡,途经扬州,给扬州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当地的士绅盐商们更是竞相修建园亭,积极参与接驾筹备,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与荣宠。在皇家与地方士绅盐商们的协同下,清代的扬州园林迅速成长,从此,扬州园林作为江南私家园林体系的一员,不可避免地浸染了皇家气质。
2 国内研究进展
通过知网数据检索了解到,有关扬州园林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自2000年始,有关扬州园林的文章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表明,扬州园林在学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并且近年来不断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得出,涉及扬州园林的文章共有280篇,其中与扬州园林风格特点有关的文章有20篇,主要从地域特点、材料技术、空间布局、苏州与扬州园林的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未有学者对扬州园林中的皇家气质特点进行全面的论述与总结。扬州园林受康熙乾隆南巡的影响,在园林风格上不可避免地染了皇家园林的气质,因此形成了兼具北雄与南秀的独特园林风格。笔者试图从扬州园林中皇家气质的形成原因着手,分别从山石、建筑、水体、植物等园林四要素的角度对扬州园林中的皇家气质作深入的探究挖掘与全面的总结。
3 清代的皇家园林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质”得以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清代的皇家园林在大型人工山水园中,多采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式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大园含小园,园中又有园的“集锦式”的规划方式,典型者如圆明园。从康熙到乾隆,皇帝们在郊外离宫御苑居住的时间愈来愈长,园内活动相应增加,建筑数量和规模必然随之增长。随着宫廷艺术的发展,匠师们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突出建筑的形式美,使得建筑逐渐成为许多局部景区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2]。同时,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引入了大量的江南造园手法与工艺,在讲究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了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质朴、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此外,皇家园林中还讲究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综上所述,清代的皇家园林呈现出“集锦式”、“大规模”与“南北融合创新”的趋势特点。
4 扬州园林中的皇家气质
得益于盐业繁荣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乾隆南巡带来的政治便利,清代扬州园林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乾隆年间,沿保障湖两岸至平山堂共有近30座园林别业。期间,扬州盐商造园共47座,约占清代扬州盐商园林的76%[3],以至于得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4]”的高度赞誉。
图1 “扬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学术关注度图
清代扬州盐商们建造园林,固然有为了满足美化生活空间、走进自然的物质需求,或是以文会友、以园馆士的精神需要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园林此时已然成为了献媚高宗,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绝佳工具。同时,被授予奉宸苑卿职衔的扬州盐商们,其修建园林的维修和扩建费用都直接出自盐政。因此,与一般商家用以颐养身心的园林不同,这些园林是“接驾筹备”的产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专为乾隆服务的准皇家行宫园林[5]。因此,这些园林难免在形制与风格上与皇家园林趋同。清代扬州园林像皇家园林一样开始向集锦式和自然与人工并重的发展模式演变。皇家气质由此开始体现在扬州园林的各个造园要素上。
4.1 叠山置石中的皇家气质
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明末扬州园林中的置石叠山多受张南垣“平冈小阪,陵阜陂陀,错之以石,就其奔注起伏之势,多得画意”的设计理念的影响。明末扬州著名的影园,“入园门,山径数折,松杉密布,高下垂荫,间以梅、杏、梨、栗[6]。”可以看出,园中是运用土石假山来作为连绵的主山将城墙障隔开来的。当时与之齐名的休园之中,“皆高山大陵,中有峰峻而不绝,其顶可十人坐。山顶旁建玉照亭,半隐于树丛中[7]。”从描述中不难得知,休园中的假山也是土石相间,再现真山局部的叠山做法。然而,入清以后,扬州园林的叠石风格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呈现出多种叠山方式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与清代皇家园林中的集锦式假山堆叠模式十分相似。清代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与叠山艺术发展的高峰。乾隆朝的六次南巡以及大量引进江南工匠参与皇家园林叠山,加速了江南民间叠山技艺与皇家园林的融合。许多散落于民间的叠山技艺,在皇家园林中得到大规模工程的检验与整合,变得更为系统,使得皇家园林中叠山呈现多形式、多技艺融合的特点[8]。这一时期,扬州园林受到其直接影响,置石叠山开始偏离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的模式,其皇家气质愈见浓烈,具体体现在,假山堆叠方式与石材选用的多样化、叠石体量的增大和对假山气势的愈发重视。
4.1.1 多种堆叠方式共存
(1)动势叠山
在乾隆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影响下,以山石模拟动物形态的动势叠山开始流行。根据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卷石洞天就是一座以动势叠山为主景的园林:
以旧制临水太湖石山,搜岩剔穴,为九狮形,置之水中,上点亭桥……狮子九峰,中空外奇,玲珑磊块,手指攒撮,铁线疏剔,蜂房相比,蚁穴涌起,冻云合沓,波浪激冲,下木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议所及[9]。
文中一开始的“为九狮形”明确地表明了这是一座运用动势叠山的手法创作的假山。从李斗接下来的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是一座以多孔的太湖石为材料堆叠的假山,它不仅玲珑巧妙、造型新奇,更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座假山系清代著名叠山大家董道士所垒叠,而且此山一出便折服众人,以至于形成一种时尚潮流,后来小盘谷的假山也以九狮山相称,可见其影响之大。除此之外,《扬州画舫录》中还对乾隆时期扬州其他园林中的假山进行了描述。如在白塔晴云一文中对水中置石有“如兽蹲踞[10]”的描写。“蹲”、“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中巨石蓄势待发的姿态。巨石虽处静态,却如“兽”作蹲扑状,给人无限的遐想。由此可见,动势叠山在清代的扬州园林中已十分常见。
(2)土山或土石相间
动势叠山虽在清代扬州园林中十分流行,但其并未完全取代传统的“平冈小阪”的叠山方式,而是与之并存,共同发展。这一时期采用这种形式的园林也有很多。如大洪园涵碧楼前“怪石突兀,古松盘曲如盖,穿石而过[11]”。很显然,这就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假山。石壁流淙园中也有“藤花既尽,土阜复起,阜上筑霞外亭[10]”这样的土山筑亭的景点。平岗艳雪一园中也有“古平冈望秋之遗阜,北郊土厚,任其自然增累成冈,间载盘礴大石[12]”这样的土石山。高咏楼后亦是起土山筑亭的做法。可见,堆筑土山或土石山造景手法仍很常见。
(3)供石法置石
在清朝,扬州园林中园主人们对于置石叠山的处理方式极为丰富,除动势叠山与张南垣式堆山外,还有采用供石法对石头进行欣赏把玩的,其中最闻名的便是九峰园。
乾隆辛巳,得太湖石九于江南,大者逾丈,小者及寻。玲珑嵌空,窍穴千百,众夫辇至……以二峰置海桐书屋,二峰置澄空宇,一峰置一片南湖,三峰置玉玲珑馆,一峰置雨花庵屋角[13]。
图2 (清)《平山堂图志》——“卷石洞天”图
九块峰石大小形态各异,玲珑可人,难怪乾隆帝游览之后对其爱不释手,不仅发出“平临一水入澄照,错置九峰出古情[13]”的感慨,还强行选择了其中的两块,下旨送入宫中。其喜爱之情,可见一斑。扬州本身并不产湖石,因此供石法在扬州十分罕见,但这种欣赏方式在盛产湖石的苏州一带却很常见。园主人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于乾隆南巡之隙,将九块山石从江南收集而来,其用意不言而喻。此一举也丰富了扬州园林中的置石叠山的手法。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扬州园林的置石叠山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叠山方式的多样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观念争执和技术壁垒,晚明以来一时成为主流的画意叠山的手法并没有完全取代历史悠久的动势叠山;另一方面,从乾隆多次造访狮子林并赞誉不绝可以看出,乾隆虽崇尚自然,欣赏和推崇倪云林的文人风范和那种清旷平远,意境古朴的山水风格,但对趣味性更强的动势叠山手法更加偏爱,并且,清代帝王们兼容并包、“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集锦式盛世审美情趣使得扬州园林中的叠石种类也趋于丰富,包容天下,使其逐渐与皇家苑囿的风格趋同。皇家气质便由此而来。清代帝王的政治活动对扬州园林的叠山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叠山的方式上,也体现在石材选用的多样化。
4.1.2 采用多种石材堆叠假山
太湖石审美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风气所及,几乎贯穿了中国园林叠山的全部历史。其“瘦”、“透”、“漏”、“皱”、“丑”的特点已成为中国文人的心头好。北宋艮岳的建造过程中,宋徽宗为了搜罗天下的奇异湖石,不惜民力,竟间接导致了一国的覆灭。北宋艮岳是太湖石资源大规模开采并应用于园林的开端。艮岳大规模的采石和远程运输,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叠石为山的热潮。加剧了对太湖石资源的开发,以致太湖石资源紧缺直至凋零。而清代皇家园林多处北方,距太湖石产地较远,加之皇家园林中,石材用量巨大,故太湖石的产量已无法满足皇家园林建设的需要。因此,黄石、北太湖石、青石等石材开始大量运用于皇家园林的新建与改建工程中。皇家园林中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叠石石材。
扬州虽在地理位置上与苏州较近,但在古代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越过长江天堑运送石材也十分困难。因此,扬州本地的太湖石也十分难得。在财力雄厚的盐商们的带动下,才能有一些优质的湖石流入扬州。一方面太湖石的稀少,另一方面,扬州盐商们不遗余力地追求新奇与独特。扬州园林叠山石材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日渐丰富。
九峰园中除了那九尊玲珑的湖石之外,还“取黄石叠成翠屏,中置两卷厅,安三尺方玻璃,其中或缀宣石,或点太湖石[13]。”大洪园涵碧楼旁有小屋,“屋中叠石于梁栋上,作钟乳垂状[11]”。从描述中可以推测,屋内疑似使用钟乳石堆叠装饰。江氏东园更是“堂后广厦五楹,左有小室,四围凿曲尺池,池中置磁山,别青、碧、黄、绿四色[14]。”个园中的四季假山竟运用四种假山石材,分别以石笋、太湖石、黄石和宣石营造四时之景,成为海内孤例。可以看出,清代扬州园林的石材来自五湖四海,种类十分丰富,不同于苏州单一的湖石叠山,与皇家园林中的多样化的叠石材料选择不谋而合。
4.1.3 假山十分注重气势且体量庞大
清代扬州园林中的假山营建,除了堆叠方式与石材选择的多样化之外,还呈现出追求假山体量与气势的特点。石壁流淙一园中“石壁之势,驰奔云矗,诡状变化,山榴海柏,以助其势[10]”竟使得游人产生了“攀跻弗知何从[10]”之感。江氏买唐村,掘地得宣石数万,石盖古西村假山之埋没土中者。江氏因堆成小山,构室于上,额曰:“水佩风裳”。是石为石工仇好石所作。好石年二十有一,因点是石,得痨瘵而死[15]。为了堆叠假山石,石工竟然积劳成疾,就此殒命。记载不免有夸大的成分,但当时假山规模贪大的风气,令人印象深刻。正是由于这种风气,扬州园林中的假山大多体量巨大且气势磅礴,使得其具有了雄伟的皇家气质。
4.2 皇家气质在理水上的体现
“园无水不活”,水体为园林增添生气,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主要有两种,一是水池,一是湖泊。水池是古典园林中水景最常见的形式,它可以是寺院、祠堂、会馆、书院、宅邸等建筑中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宅园中意境悠远的“曲水流觞”。园林中的湖泊往往比自然界中一般的湖泊要小很多,基本只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岸线曲折,使透视产生水湾港汊的效果[16]。或模拟自然, 土岸边散置自然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湖泊。水景的营造,大多为静态水面,或引活水入园,利用自然地势高差做跌水景观,几乎没有利用机械水法的做法。由此可见,传统江南园林理水有其固定的法式,处理方法比较常规。而皇家园林由于人力物力充沛,园林理水往往开凿大型人工湖泊,或为追求新意,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营造水景。这一时期,扬州园林的理水与皇家园林有许多相似之处。
4.2.1 借用开阔水面营园取景
扬州园林理水不同于传统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多借用开阔水面营园取景。苏州园林中多以表现静态水面为主,或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给人以沉静之感。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艺圃、留园等多以水池为中心,建筑沿水体四周环列,形成一种向心格局。而扬州园林多倚靠瘦西湖,借助这一较为开阔的自然水体,充分发挥其河道曲折多变的特点,或拓宽水面或引水入园,营造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景。如万松叠翠“是园胜概,在于近水”;高咏楼临河而建;大洪园、小洪园、趣园、白塔晴云等诸多园林均依瘦西湖而建,甚至多设有水码头,以便从水上观光入园。这种沿水体布局的集锦式园林形式与清代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的布局形式十分相似。这种大气与疏朗的园林形式也赋予了扬州一丝皇家气质。
4.2.2 开始采用机械水法营造人工水景
皇家气质除体现在多利用开阔水面造园以外,还表现于清代扬州园林中出现了许多利用机械水法进行人工水景营造的案例。江春所营建的东园就“驱水工开闸注水为瀑布[14]”。园中以太湖石营造形成的石罅蜿蜒曲折,水流奔走其间,与石争道,“胜者冒出石上,澎湃有声,不胜者凹凸相受,旋濩潆洄,或伏流尾下,乍隐乍现,至池口乃喷薄直泻于其中[14]”,极富动感,浑然天成。
石壁流淙是另一处以瀑布闻名的园。园中辇巧石,磊奇峰,潴泉水,使其飞出石崖,鸣湍叠濑,喷若雷风,此石壁流淙之胜也[10]。这是一处典型的人造瀑布水景,制作者名为徐履安。他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又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由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层,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弩牙诸法,由机而生,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10]”这是民间将水法机械运用于瀑布造景的一个例证。扬州园林中利用机械水法营造的水景大量出现与皇家园林中机械水法的大量运用不无关系。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圆明园是清代地位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圆明园从雍正年间开始引入西洋水法,先作驱动风扇的装置,后用于营造瀑布。乾隆年间进一步在一些中式景区的小水池和叠石之间设置动态的喷泉之景[17]。
图3 (清)《平山堂图志》——“趣园”图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瀑布景观。他在多首御制诗里表达了对这种这一山水主题的浓厚兴趣。乾隆二十年《御制韵石淙》诗:“曲涧奔泉,錚琮作金石声,韵出天然……逬水淙淙下石矶,八音繁会音太稀。辋川漫拟王家画,虞陛高怀舜手挥。”(廓然大公八景)乾隆二十一年御题惠山园《清琴峡》:“石是孤桐弦七丝,春温正应大弦时,高山流水常成操,岂必知音待子期。”乾隆二十一年御制《璎珞岩》诗:“滴滴更潺潺,琴音大地间,东阳原有乐,月面却无山,忘耳听云梵,栖心揖黛鬟。”乾隆三十二年《御制韵天琴》:“石激出淙乳,俨中宫商音。我不解攫,而爱韵天琴”(茜园八景)[8]。从乾隆十六年开始,在中南海清淑院、圆明园、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避暑山庄等园林中出现了大批以泉瀑为主题的景点,而这一切的开端源自乾隆首次南巡到访苏州寒山千尺雪便流露出对其极度的喜爱之情,以至于三上寒山,三访千尺雪,声称“独爱吴之寒山千尺雪”。此后出现瀑布景观的扬州诸园林均建成于乾隆首次南巡之后,很显然是受到了乾隆审美品味的直接影响。乾隆对千尺雪一而再,再而三的仿建活动带动了叠山和园林人造瀑布建造技术的发展。
至此,在乾隆的推动下,用水法机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瀑布或喷泉景观的理水手法逐渐成熟并在私家园林之中开始流行起来。其中,据记载,圆明园中西峰秀色景区的小匡庐以及长春园思永斋建筑群内的水景做法与扬州徐履安的水景营造手法如出一辙,都是“水法锡管二道”,用转轴、机关将水提至檐高[17]。所不同的是,扬州徐履安的做法较少运用金属组件作为机械的原件,而是运用了更加简单易得的材料,很可能是在模仿宫廷水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由此可见,扬州园林中的水景营造的变化受到乾隆审美品味的直接影响并且其水景制作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水法的影响。这种水法费时费工,非皇家或财力雄厚的盐商很难轻易实现。因此在全国各地私家园林中,仅有扬州园林具备这种皇家气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图4 (清)《南巡盛典》——《水竹居》图
4.3 皇家气质在建筑上的体现
江南园林的建筑,大多追求轻巧玲珑、富于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多采用三间五间,而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装饰较少,力求朴素大方。建筑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浅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18]。而相比之下,皇家园林建筑多雕梁画栋,饰以多彩琉璃,体量巨大,成为全园的视线焦点,十分恢弘气派。扬州园林从分类上虽从属于江南园林,但在风格上却兼具了“北雄”、“南秀”的特点。而这种皇家气质的形成与乾隆关系密切。乾隆南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官方力量和民间资本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其平稳运行。为了保证皇家的排场从而取悦皇帝,园林建筑形制模仿皇家建筑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扬州园林建筑也就因形制多仿宫式、建筑体量巨大、建筑内饰奢华而具备了皇家气质。
4.3.1 建筑形制多仿宫式
乾隆时期,趣园的主人黄氏兄弟爱好构建名园,“尝以千金购得秘书一卷,为造制宫室之法,故每一造作,虽淹博之才,亦不能考其所从出[19]”。在这座园林中,就建造有一栋名为锦镜阁的宫式建筑。这栋建筑共有三间,横跨在园中的夹河之上。三间之中,只有中间一间通水,“其仿制《工程则例》暖阁做法[19]”,妙就妙在中间通水。为迎合皇上,不惜以千金购买宫式建筑样式的图册,可见在帝王的审美意识对扬州园林中建筑的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扬州园林建筑区别于江南园林建筑和北方园林建筑而自成一派。在乾隆时期扬州诸多有名的园林建筑中,熙春台是最典型的一栋宫式建筑。
第一层可跃马,纵可方轨……上覆五色琉璃瓦,两翼复道阁梯……一片金碧,照耀水中,如昆仑山五色云气变成五色流水,令人目迷神恍,应接不暇[20]。
熙春台建筑体量之大,装饰之华丽让人印象深刻。富丽堂皇的建筑外立面倒映在瘦西湖的碧水之中,天光水影交融,金光荡漾,着实让人心神恍惚,有似梦非梦之感。难怪令郑板桥不禁联想起小李将军来,于是题写下“小李将军画本”的匾额。
另一处有着浓厚皇家气质的园林建筑就是誉满天下的五亭桥了。五亭桥仿自北京北海五龙亭和十七孔桥,又创造性地将亭、桥两种建筑元素结合了起来。“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21]”亭桥屋面铺琉璃瓦,金碧辉煌,恍惚间,真让人有身处宫闱禁苑的错觉了。
4.3.2 建筑体量大
扬州园林的皇家气质不仅体现在对宫式建筑的仿建,还体现在巨大的建筑体量上。大洪园中“近水筑楼二十余楹,抱湾而转[11]”; 熙春台“第一层可跃马,纵可方轨[20]”;静香园中“栋宇轩豁,金铺玉锁,前厂后荫[15]”;勺园中“水廊十余间。后楼二十余间,由层级而上[9]”;卷石洞天(小洪园)“建修竹丛桂之堂,堂后红楼抱山,气极苍莽[9]”……从以上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清代扬州园林中建筑体量规制都趋于宏大,十分气派,与皇家建筑的雄伟有相似之感。其建筑体量巨大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后来晚清的个园、何园之中,使得园林之中,建筑无法隐于树石之间,十分突兀,影响了整体的景观效果,饱受后人诟病。
图5 瘦西湖熙春台图
4.3.3 建筑内饰奢华
巨大的建筑体量使人震撼,其内部的装饰则极尽繁复奢华,使人目眩,随处体现着皇家气质。李斗对静香园的建筑内饰有一段描述:
右靠山用文楠雕密箐,上筑仙楼,陈设木塌,刻香檀为飞廉、花槛、瓦木阶砌之类。左靠山仿效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楯,构深屋,望之加数什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惟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5]。
从中可以看出,室内布置用材讲究,雕刻精美,所用器物甚至有仿西洋制法,装饰布局精巧绝伦,极尽奢华,几与皇帝宫殿的标准无异,可以说无处不体现出皇家气质。扬州园林建筑内部装饰之豪奢,可见一斑。
4.4 皇家气质在植物上的体现
江南文人造园自古讲究清新雅致,多喜梅、兰、竹、菊等素雅的植物,对其进行附会并以之自我标榜。东晋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北宋有周敦颐“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文人士大夫已将其奉为营园造景的植物标配。皇家园林虽有如宁寿宫花园一样也十分注重文人气质,大量运用松、竹、梅等植物元素的案例[22],但其大多如畅春园般栽植有十分繁复的花卉树木。康熙年间,仕讲学士高士奇入值畅春园,在所著《蓬山密记》中着重描写了畅春园中的植物配置情况:“随至渊鉴斋……又至斋后,上指示所种玉兰腊梅,岁岁盛开。时菉竹两丛,猗猗青翠,牡丹异种开满阑槛间,国色天香人世罕睹。左长轩一带,碧棂玉砌,掩映名花……[2]”皇家园林的植物之名贵与丰富,可见一斑。扬州园林不同于传统文人园林,在追求风雅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几分富贵之气,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就表现为,追求珍异花木并且多采用片植造景,这与皇家园林又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然也就携有几分皇家气质了。
4.4.1 追求珍异花木品种
扬州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是植物繁育生长的乐土。扬州园林自古便重视植物,特别是花卉对景观的营造。禅智寺中辟有一处芍药圃,每逢花季,引得无数有人前来观赏。卷石洞天一园中“石隙老杏一株,横卧水上,夭矫屈曲,莫可名状[9]”,此树竟成为园中著名的一处景点。古梅花岭上“栽梅花数百株,皆玉蝶种”; 贺园落成时,“开白莲,中有红白一支,时以为瑞[23]”; 三贤祠于乾隆乙卯,“开金带围一枝,大红三蒂一枝,玉楼子并蒂一枝,时称盛事[24]”……从上述记载中足以看出扬州园林中对于珍异花木的重视与追求。如果说洛阳以牡丹独步天下,那么扬州园林则以芍药与琼花声名远播。扬州园林花木品种的珍异与繁多,足以媲美皇家御苑。游览扬州园林,如徜徉万花园一般,怎能没有皇家气质呢?
4.4.2 片植造景
随着清代扬州经济的发展,园林花卉种植不仅追求品种奇特,种植规模也与日俱增,皇家气质自然也从中显现。康熙年间建成的筱园虽就有“于园外临湖濬芹田十数亩,尽植荷花,架水榭其上。隔岸邻田效之,亦植荷以相映[20]”,“种梅百本,构亭其中[20]”等大规模片植造景的做法,但其尚属个案。至乾隆时期,这种植物造景手法才开始被广泛运用。乾隆时期的临水红霞一园中,岸上梅树成片,竟形成花时如雪的梦幻景致[25];石壁流淙中“梅花极多”[10];九峰园中更是种牡丹数千本,让人眼花缭乱[13];桃花池馆中甚至让游人眼中只留下“一片红霞,汩没波际[26]”的壮观景象……形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盐商财富渐增的背景下,互相炫耀、攀比的心理的作用;另一方面,乾隆驻跸扬州期间,时常登临平山堂眺望风景,只有大规模成片的花海景观才能引得皇上的注意,给皇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盐商们这种造园方式了。
5 总结
扬州园林在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的背景下,迅速成长,并且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厚的皇家气质。具体体现为叠山手法与石材的多样化,山石体量的增大,气势的增强;园林水景多依托瘦西湖这一开阔水面营建并且多将机械水法运用其中;建筑多仿宫式,建筑体量增大,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园林植物多选育珍异花木,种植规模趋于宏大。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驻留扬州,期间扬州本地官员士绅、盐商巨贾为了取悦皇帝,不惜代价大事修建园林楼阁作为迎驾场所,其中不乏一些为了满足皇帝个人喜好以及生活习惯而模仿皇家园林规制的园林及建筑设施。这就造就了扬州园林南北交融的独特风格。此外,有些园林作为盐商们的私人宅院,为了满足园主人日常宴客接待的使用需求以及炫耀的心理需求,亦极尽奢华与奇巧,这与皇家园林的高贵奢华异曲同工,因此,扬州园林便也显示出皇家气质。乾隆南巡这一政治事件,带来了南北工匠之间的大规模交流,南北之间的工程做法与设计风格也进行了交流与融合。皇家气质于扬州园林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扬州园林不同于苏州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中极特殊的一支,其复建与维修保护工作也不可完全套用其他地区的经验。为了扬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传承,可运用3D扫描仪、全景相机、无人机等现代设备对扬州古典园林进行扫描,将其数据化建模存档,以便为日后的扬州园林保护与复原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保持扬州园林的皇家气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