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戏里戏外皆光彩
2018-11-06
2018年9月15日凌晨,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8个月前,在《老爷子朱旭》新书发布会上,有人问他:“您多次表示‘岁数大了,演不动了’,也‘三次食言’重返舞台,现在您还想演戏吗?”朱旭沉吟片刻,慢悠悠地答道:“我今天很大胆地说一句,人还在,心不死。但心还有这心,想演大概是不可能了。不过,也没准儿。”
如今朱旭老人离世,留下了他对舞台“不死”的心,和观众对他永远的怀念。
一
回顾朱旭的一生,先是在戏剧舞台上表演几十年,后又涉足影视界,演绎出不少经典角色。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刚刚成立,朱旭作为第一批演员加入了北京人艺,出演了《非这样生活不可》《明朗的天》《左邻右舍》等五十余部话剧,并成功塑造了不少经典形象。1984年,他因话剧《红白喜事》中的三叔一角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而后又在1991年荣获了中国话剧的最高奖项——金狮奖。在话剧界能拿的奖,可以说让朱旭拿了个遍。
1995年,朱旭在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变脸》中,饰演了一位一身绝技的传统老艺人——“变脸王”。很多观众看后,都惊叹于朱旭对角色多重性格进行的自然而淋漓的展现,以及赋予角色的那份动人的真挚情感。最终,朱旭不但凭借这一角色,摘得第九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桂冠,也借助这部电影使变脸这项中国传统技艺走向了世界。
除此之外,他还是大小荧幕上迈入暮年的末代皇帝、名震天桥的武生泰斗、老北京城的小巷名流、卖艺的江湖手艺人……
在张扬执导的电影《洗澡》里,他演在北京老城开旧式澡堂子的老刘。这位老父亲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大儿子外出经商,小儿子因智力障碍,和老父亲一起守着澡堂的水汽氤氲,也守着来往的拖鞋、赤膊和吵吵闹闹。在这部电影里,老北京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浸满了纯正北京文化气息的朱旭。他身上扑面而来的老式做派,给《洗澡》营造了一个接着地气、又透着亲近的世界。
2009年,79岁的朱旭出演了自己的封镜之作《我们天上见》。凭借这部电影,他荣获第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朱旭扮演了这部蒋雯丽自传电影中的姥爷。剧中的朱旭手里把玩着兰花、戒尺,祖孙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这是蒋雯丽心目中的姥爷,也是寻常观众记忆中祖辈的琐碎与温情。
现实生活中的朱旭,同样带着温煦的气息。他的两个儿子都患有先天性耳聋,将儿子培育成才的难处可想而知,朱旭却总是乐天达观的样子。
早年间,史家胡同的人总能见到胡同56号人艺宿舍的大门口,有个外绿内白的搪瓷灯罩。晚归的人,总能看到光源下围着一群人,人群里准有朱旭,身后跟着他的儿子。人群中的朱旭,不是坐在棋盘前叫人家“臭棋篓子”,就是歪着头一脸认真地拉胡琴。时光过去,朱旭从胡同人嘴里的“叔叔”变成“爷爷”,跟在身后的人从儿子变成了孙女儿,但只要迈得动步子,他总会出现在胡同口的春夏秋三季里。
2011年北京人艺排练《家》。81岁的朱旭也被邀请重回舞台。导演李六乙记得,老爷子总是早早来到排练场,只要天不热,他就搬上一个小凳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一拨一拨的演员到来。濮存昕说,他像“在家门口,等着孩子回家的老头儿”。如今,那位在院子里等着孩子们清早到排练场演戏的老头儿走了。杨立新失去了“表演的楷模”,濮存昕不能再去“朱旭叔叔”家吃他烙的春饼,英达听不到“朱旭大大”拉胡琴,冯远征也无法在人艺大院里远远就听见老爷子“哈哈哈”的大笑声。
二
所有人都知道,老爷子朱旭会演,也会玩。朱旭的爱玩,和其他老伙伴不太一样。他爱下围棋,会拉胡琴,能吹萨克斯,京剧唱得有味;他爱给孩子们做鸟笼子,亲手做的风筝曾经参加过北京风筝协会的展览;他还喜欢拉着于是之去钓鱼,经常跟英若诚一起喝酒。
因拍摄电影《似水流年》,黄磊与朱旭结缘,他常去老爷子家下围棋,唱京剧,做春饼,包饺子,喝二两小酒。黄磊觉得,老爷子身上带着老一辈人艺演员的那种丰富,什么都感兴趣,“像是一个杂货铺”。这种接地气儿的松弛与快乐,是朱旭在北京这座古都浸润了大半辈子的精气神。
朱旭就是一个能在胡同深处找乐的老人,他从头到脚,都是现世的,入世的。朱旭在北京的家,先是在无量大人胡同,后搬到史家胡同的人艺宿舍。后者是一座中国庭院式的建筑,前后三层大院,房子多住户多,每到节日总有晚会,朱旭通常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他是球类爱好者,给史家胡同大院设计过一个篮球场。他招兵买马,动员全剧院的小伙子平地,运土,干得热火朝天,就连时任人艺院长的曹禺都被感染得参与劳动。几天的工夫,一个像样的篮球场豁然出现在眼前。朱旭很爱护这个篮球场,经常呼朋引伴去打比赛,精神抖擞,其乐无穷。
他也是一名棋类爱好者,所有扑克、桥牌、麻将、天九、顶牛都会。每每被邀请参加围棋比赛,无论是业余棋手还是专业棋手,他都乐于迎战——志不在输赢,而在参与的一点雅趣。
他不仅自得其乐,还愿意教人玩。有一回,朱旭在街上见到有牌九卖,赶忙买一份,回来细细教给后生们:“《红楼梦》里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是这牌九牌子。‘左边是个天。’林黛玉红头涨脸地说,‘良辰美景奈何天。’你看,现在这玩意儿一丢了,这个文化要丢了,你们连《红楼梦》都看不懂,连大天是什么玩意儿都不知道。这怎么能丢?”
诸多爱好中,朱旭最好酒。他的酒友众多,于是之、童超、童弟、濮存昕、黄磊都曾和他把酒言欢。这口爱好,他一辈子也没断下。“养身,全靠上帝保佑。病没找上你,万幸!”他曾在访谈节目中大笑着撮起五根手指:“我接触到的超百岁的老人都有两条:一个是吃肥肉,一个是喝酒。”
好友蓝天野经过半生的观察,对他总结道:“他松弛,天生松弛。他幽默,天生幽默。他保持着愉快、有兴趣的生活。他好玩,而且兴趣广泛,花鸟鱼虫,养蝈蝈、糊风筝,这一点有点儿像曹雪芹。从事艺术的人只知死用功一定不行,有个词叫玩物丧志,但我更愿意改一个字,叫‘玩物兴志’。”
三
88岁的朱旭,认真地演了一辈子好戏。任何人看过他演出的《哗变》,都会为他扮演的魁格而倾倒,他那口若悬河的台词功夫,令人拍案叫绝。而他在《屠夫》中扮演的伯克勒,更达到表演艺术的化境。
2007年,朱旭主演的德国话剧《屠夫》在北京人艺上演。濮存昕看完后连连惊叹,“这是现实主义典范意义的表演”。最后一晚演出前,濮存昕给何冰打电话:“你在北京吗?老爷子最后一晚演《屠夫》,你赶紧来看。”何冰坐着飞机从外地赶回北京,看完老爷子的表演。
在话剧《屠夫》里,朱旭饰演男主角——一个诙谐智慧、敢于讽刺纳粹的肉铺老板伯克勒。23年前,他第一次饰演这个角色,前来看剧的西德戏剧专家为此赞不绝口。他们说:“东方的伯克勒更有幽默感,更有对事物的理解力。”那一年,朱旭52岁。
2005年,人艺恢复商演德国话剧《屠夫》,75岁的朱旭再次出演男主角,连着演了两年。他走到哪儿都揣着自己的台词本,里面手写的黑字和画得并不笔直的红色粗线,醒目地搭配着。剧本抄在左页,右页朱旭专门用来记录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对台词的斟酌。大段的独白台词在他的心中烂熟,但每次演出,独白的表现方式总不一样。他时刻更新着自己的演出,常演常新。他有句名言,“演员的任务是演人。会演戏的人演人,不会演戏的人演戏”。
戏剧评论家们纷纷说:“《屠夫》里,朱旭扮演的伯克勒非常成功……这种诙谐幽默的味道,属于个人的创作风格,是朱旭的文化素养与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演员的人生态度。”
后来,谈及时隔23年重演《屠夫》的初衷,朱旭说:“现在戏剧发展很快,也许我们赶不上年轻人的脚步与潮流了,但是我相信‘传统’这两个字,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些老头儿重聚在这里,为传统现实主义的戏剧写上一小笔。”他分明已经感受到,他终生信奉的一种传统,正在被另一种“脚步与潮流”抛在后头。朱旭想尽力写好这一小笔,但性情使然,他的姿态并不急切,依然恪守着老一辈儿的做派。他终生不辞工匠式的专业劳作,又在俗人俗世中飘逸地自寻其乐。
朱旭最后一次出现在台上是今年5月。他亲自到上海,坐着轮椅上台领取由“壹戏剧大赏”颁发的“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捧着这份大奖,他说:“中国话剧从一诞生,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希望我们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们,也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始终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如今,朱旭走了,带走了他和煦温暖的气息、至死不渝的好奇心和老一辈艺术家特有的钻研精神与分寸感,留下的是他对舞台“不死”的心和观众对他永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