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 访人工智能专家尹义龙
2018-11-06
记者:尹教授,您好!人工智能是当前热门话题,其应用已经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从学术上来讲,应该如何定义人工智能呢?
尹义龙:人工智能英文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针对的是比较特定的具体任务,让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人类顶级专家的水平。弱人工智能重功能,但不追求与人或其他动物实际相同的智能实现方式,并不是完全参照现有的生物的机理。比如受到鸟儿飞翔的启发,我们制造了飞机。飞机不同于鸟类扇动翅膀飞行,而是固定翼的,并且可以载人载货,高速飞行。弱人工智能的短板主要是,它不具备通识能力,没有自主意识,也没有感情。
强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系统在各个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人类能干的脑力活,比如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它都能胜任,并且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强人工智能当前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使人工智能体系具有通识能力、自主意识、情感等。迄今为止,强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我认为超人工智能是一个概念。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如果进入超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系统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还要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它将形成一个新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什么状态,我想象不出来。在超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将打破人脑受到的维度限制,其所观察和思考的内容,人脑是无法理解的。
记者: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尹义龙: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内容不是一个层面的,有基础性的,也有应用性的。比如说,知识表示、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群体智能(主要是仿生机理的人工智能,像遗传算法、蚁群算法、蜂群算法等)……这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性东西。比如说,我们接触比较多的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搜索引擎)、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些则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能够付诸应用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弱人工智能的东西。即使弱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目前也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后边空间非常大,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极其可观。强人工智能的研发,仍然处在很初级的探索阶段,还没有近期可以预见的大的突破。较为典型的研究工作是“读心术”,即机器能够识别我们在想什么。比如残障人士可以用意识来控制轮椅前进、后退、转弯、刹车等。每次人类去想这几个动作的时候,脑袋里反映出来的信号是不一样的,目前的研究基本能正确地把这些相对简单的信号捕捉到。也就是说,再过上几年,人类应该就可以用意识指挥轮椅的行动。至于超人工智能,这个没法去想象,也想不出来。
记者:人工智能领域元老级专家于尔根·施密德胡伯认为,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比人类更聪明,但是人类没有理由害怕这项技术。果真如此吗?
尹义龙:没有一个领域和行业可以完全脱离开人工智能,或者是不应用人工智能,这是一个趋势。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使用的核心技术之一,实现了众多的应用,有效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去年,AlphaGo推出的新版本AlphaGo Zero,不使用人类棋谱、不借鉴人类下围棋的任何经验,完全依靠机器自己进行强化学习,根据围棋的规则左右互搏,仅用 40 天,在对阵此前最先进的版本时,已经能保持 90% 的胜率;DeepID人脸识别技术在LFW库上的准确率达到99.86%,比人眼识别更加精准;中文语音识别早已超过了人类;中英文翻译软件的翻译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检索与推荐系统作用越来越突出……智能系统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性能,并且不会遗忘。
人工智能还通过机器视觉+智能制造,将人眼能看到的东西,让机器来识别,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器护士……)方面,京东用分拣机器人替代大量的工人,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都大大高于人工。还有军事和反恐、文本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人脸、指纹、虹膜、语音、手指静脉、行为识别……)、机器写诗、古玩书画的真伪鉴别、钞票支票的真伪鉴别、智能医疗(皮肤病的诊断、心脏疾病的预警等)、自动驾驶……一些针对专门任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其性能现在就已经超过了人类。
从趋势看,人工智能将会越来越聪明,将给人类带来更加璀璨的未来,但我们无须惧怕,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特定任务上超越我们,但现在没有、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恐怕也难有智能系统或者说实体能够在方方面面全面超越人类。
记者: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遍布在我们城市各个角落。未来,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尹义龙:产业界的嗅觉比较敏感,已经感知到人工智能的巨大“钱”景。人工智能营造的产业及市场规模有多大?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保守估计,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380亿元,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2020年,这两个指标将分别达到700亿元、6800亿元。这是一个很大的体量。
学术界则看中人工智能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何钦铭教授曾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最终将使经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以手机导航软件为例,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导航,可以提前看到路程的拥堵情况、预计行程时间、路径选择等,这也导致高速公路出口的问路、带路行业的消失。
可以预见,今后很长时间内,人工智能仍将集中在弱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上。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主要还是应用驱动、问题驱动、数据支撑和平台支撑。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向各领域、各学科全面渗透。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元素会越来越多,智能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有关调研发现,翻译、机床制造等专业的学生会焦虑今后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一些企业家则会焦虑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中,困惑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普通业务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系统替代。比如保险精算师这样的岗位可能会消失,人工服务台将被智能回答系统取代,等等。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使得一些工作消失,但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或岗位。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我国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吗?
尹义龙: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方面,已经进入国际先进集团,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在历次工业革命里面,一直是处于落后追赶的状态,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中国已经和其他国家一起坐到了头班车里。中国人工智能的研究实力正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此前美国白宫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4年开始,在深度学习领域(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子领域),从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两个标准看,中国均已超过美国。这些变化不仅存在于学术研究中,我国政府和科技公司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并收效显著。例如,金准数据、科大讯飞、百度、腾讯、滴滴等不少中国高科技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都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都掌握了人工智能研发需要的海量数据。人工智能与量子通信、纳米材料等,可能是少数几个我国能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领域。
从发展质量来看,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应用,轻基础研究;主打短平快,不愿去积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创能力还不够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的显著应用成效,主要是靠了人口基数优势、数据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比百度与谷歌,谷歌的搜索精确度肯定比百度高。这和我们的汽车产业很像,我们有大量的汽车保有量,但汽车上有多少核心技术是源自我们中国?所以,这是很严峻的一个事情。
从人才资源来看,我们缺乏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至今尚未有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高级专业人才有195万,大多数仍集中在欧美。我国真正做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博士、硕士每年毕业不到200人。“AI公司多如牛毛,人才根本不够分”,成为AI难以绕过的“成长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