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

2018-11-06周永卫范贺花

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分析法权重高校教师

周永卫,范贺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 言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将新颖、独到的见解运用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科研成果的能力。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主席2014年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决策。高校教师是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是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质量。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河南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分类评价,实施绩效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并科学地根据评价结果创造条件,不断激励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回顾与不足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和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并取得了大量的、丰富的研究成果[1]-[9], 刘晓静[4]指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高校教师,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高校的管理者可以考虑从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提升个人的发展潜力等18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冯文春[8]等将逼近理想解应用到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去,建立了关于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吴映曈[9]建立了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指标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但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最多的方法还是层次分析法[9]-[15]。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由很多评价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又不完全相同;而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它是一种较为系统、层次化较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各指标间的重要性不好量化时,层次分析法采用成对比较矩阵来处理,较好地解决了难以量化的问题,从这方面来说,层次分析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6]:

(1)对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如何分层、如何细化?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解释并不科学,常规的方法是查阅文献,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确定科学权重的前提是AHP层次结构模型必须科学合理,若在第一步所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不客观、不科学,即使采用再精确的确定权重措施,也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2)使用AHP方法时,关键一步就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聘请有关专家对评价指标打分,一般情况下,聘请专家人数为十至十五人,这样打分的样本容量很小,由统计学知识可知,样本容量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小样本所得评价结果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3)所聘请的专家在打分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我们很难保证每个专家都能客观、公平地对每个评价指标打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确定权重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三、因子分析法

针对AHP法的上述不足之处,本项目在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拟采用多元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1.构建创新能力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对数据进行简化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变量间的联系,以寻求所得数据的结构。然后假设几个变量来代表这些数据的结构,这几个变量能够表示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我们称其为主因子。

假定共有p个变量X1,X2,…,Xp,可以提出m个因子(m≤p),利用如下模型进行因子分析法建模:

Xi=μi+ailF1+ai2F2+…+aimFm+εi(i=1,2,…,p)

(1)

这里F1,F2,…,Fm是主因子,它们无法通过观测获得数据,因子载荷为F1,F2,…,Fm前面的系数值,εi称为特殊因子,它的实际意义是不能被F1,F2,…,Fm这些主因子所解释的部分。

所以,利用上述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构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是可行的,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可以细分为三层,第三层是指标层,就是我们所涉及的具体评价指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就是通过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主因子,称之为二级指标;第一层称为目标层,也就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称为一级指标。现在问题是二级指标数如何确定,我们的方法是对观测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所提取的主因子的个数就是评价模型中的二级指标数,用它们作为评家模型的二级指标,这样每个二级指标下都包含一定数量的三级指标,这样就建立了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且其层次结构也十分清晰。

2.确定各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建立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各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二级指标是根据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后得到,可以利用各假想的主因子对目标层的方差贡献率来表示对其权重,方差贡献率的意义是其对总目标所包含信息的百分比,一般要求方差贡献率在85%以上,因此用其作为权重较为合理。一般情况下,主因子对总目标的方差贡献率达不到100%,所以还需对其归一化,具体方法如下:

(2)

这里ai为第i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Ai为归一化后第i个主因子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对目标层的权重,这里我们共提取n个主因子。

各三级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确定可以利用其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获得,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将准则层的各个指标,也就是前面所确定的主因子,用三级指标线性组合的形式表示,具体表示如下:

yi=bilxil+bi2xi2+…+bimxim

(3)

其中,yi就是通过因子分析法所提取的第i(i=1,2,…,n)个主因子,xij为(j=1,2,…,m )为主因子yi下的各个具体指标,bij称为回归系数。

bij是三级指标xij对主因子yi的贡献率,所以还需对其归一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4)

则所得Bij就是各评价指标xij在其对应主因子yi上的权重。

四、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1.调研数据获取

为构建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性的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首先进行相关文献[1]-[12],[17]-[19]检索工作,并参照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部分高校的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与有关高校的领导以及院系的院长(主任)、书记、专业课教师、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以详细了解他们在教师创新能力评价及三级指标设定等方面的想法及建议。最终遴选出以下20个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1)学历水平、学位获得情况;

(2)年龄、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3)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情况;

(4)在教学中注重教育艺术,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5)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学生的反应十分敏感,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6)在教学中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表现;

(7)创新教学产出丰富,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奖;

(8)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获得教学改革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

(9)积极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在讲课比赛、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奖励;

(10)创新教学研究,获得一定的教学方面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11)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论文被SCI、EI检索的数量;

(12)纵向科研课题的数量、级别;

(13)指导研究生数量、级别;

(14)指导研究生获奖的数量、级别;

(15)出版专著、教材数量;

(16)学术获奖数量、级别;

(17)专利拥有数量;

(18)专利转化量;

(19)横向课题数量、级别;

(20)横向课题到账经费量。

针对以上20个指标,为处理方便,笔者按照教师的创新能力情况共设计5个级别,具体是:优秀、良好、中等、合格、较差,分别赋予分值5、4、3、2、1。然后在河南省高校展开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学校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升达经贸学院共12所高校。

被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的专业教师(350人, 占70% ),还有部分高校领导(15人, 占3% )、院系领导(院长(系主任)、副院长(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40人, 占20%),评价对象涉及教师22位,调查学科涵盖管、工、理、经、文、法六大学科门类,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工作从2016年9月开始一直到2017年1月结束,要求被调查的老师、领导对所指定教师的创新能力按照上述20个指标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的问卷共计460份,收回问卷有效率达76.67%。

2.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首先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再结合SPSS20.0对相关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

前面指出,因子分析法是对数据进行简化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变量间的联系,以寻求所得数据的结构。然后假设几个变量来代表这些数据的结构,这几个变量能够表示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而可以对原始数据降维,所以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的前提是各变量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共性。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SPSS20.0可知,上述20个指标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相关性显著性水平为0.01,所以,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另外,指标Kaiser-Meyer-Olkin值为0.885,这也表明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对上述20个评价指标结合SPSS20.0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和方差极大旋转法为原则提取主因子,共提取主因子4个,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269%,所提取4个主因子(记为)y1、y2、y3、y4的特征值以及其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方差分解及主成分提取表

续表1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方差分解及主成分提取表

再对所提取的4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即可得到主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具有Kaiser的标准化正交旋转法.

xij评价指标具体意义见下表4.

根据所提取的主因子结合因子载荷矩阵,并结合各主因子代替的各原始指标的意义,可对4个主因子y1、y2、y3、y4进行重新定义,y1在(11)~(15)、(17)、(19)这7个指标上载荷比较大,所以主要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创新情况,可将其定义为科研创新指标;而y2在(4)~(10)这7个指标上占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反映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情况, 可将y2定义为教学创新指标;y3在学术获奖数量和级别、专利转化量、横向课题到账经费量3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说明主要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这些指标反映的是教师的成果转化情况,可将y3定义为创新成果转化指标;y4在教师学历水平、学位获得情况, 年龄、专业技术职务情况,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情况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它们反映的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可将y4定义为知识存量水平指标。由此即得到了4个二级指标。

再根据公式(2),对所提出的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即可得到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720,0.2615,0.2519,0.2146。

3.确定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权重

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易得,具体如表3所示:

再由公式(3)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y1=0.119x21+0.184x22+0.207x23+0.269x24+0.371x25+0.312x26+0.373x27

y2=0.396x31+0.394x32+0.348x33+0.286x34+0.224x35+0.366x36+0.186x37

y3=0.399x41+0.226x42+0.165x43

y4=0.169x11+0.252x12+0.141x13

再由(4)式对回归系数归一化,即可得到三级指标对所对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记为Bij,Bij的取值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4.三级指标——总目标的权重

根据前面Ai和Bij的值可得三级指标对总目标权重wij。

其计算公式具体为:wij=Ai·Bij

本文结合因子分析法所得的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结合表4可知,和原来构建的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创新评价指标更细化、概括性更强;同时把教师的知识存量水平、教学创新、创新成果转化都纳入了指标体系,以往的只注重科研项目、论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是利用多元统计当中的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甄选的20个指标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原来的AHP相比,其优点在于调研所取得的大样本数据,这是AHP做不到的,这也是得到正确、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力支撑;评价指标的归类是根据指标的相关性,具有很强的科学依据;各指标的权重也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通过数学变换得到了各指标权重值,杜绝了人为的主观性,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创新能力,达到了对其客观、公正评价的效果。

表4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根据所得到的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实施科学评价,在评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创新能力评价的主体是高教师,建议由校级领导、教务处、科研处、学院、教师代表组成专家组,对所参与的评价对象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逐条打分,每个三级指标满分100分,然后进行加权求和,进行综合排序即可。

本文选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5名教师为评价对象,分别以A,B,C,D,E表示,经过专家打分,其基础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教师创新能力评价得分

经加权求和,五位教师的得分分别为:

表6 教师综合得分

因此,五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

教师B > 教师D > 教师A > 教师E > 教师C

六、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对策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了科学、合理并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提高对教师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提高知识存量

创新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是空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取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创新能力提供坚实基础。高校的管理者要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提高自身学历,为提升学历的老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同时为教师提供较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2.注重教学创新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教学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育艺术,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

还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善于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研究,并能及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创新,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成果转化

科研创新的途径之一是提升理论水平,但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高校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高校教师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的选题、立项工作,从而能够提高成果的应用性。高校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科研激励体制,克服“唯论文、唯项目”的科研评价导向,将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条件,提高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争取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分析法权重高校教师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基于DEA分析法的全国公路运输效率分析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权重常思“浮名轻”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