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探讨

2018-11-05牟晓梅梁险峰

法制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律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

牟晓梅 梁险峰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的主体主要是被评价方、评价方、审批方。[2]作为评价方的中介机构及其评价人员,在评价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到资质管理、业务范围界定、知识产权保护、商业密秘保护、数据报告引用等法律风险问题,了解业务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132-02

作者简介:牟晓梅(1977-),女,重庆人,本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梁险峰(1969-),男,四川达州人,本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法律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工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主要风险识别

(一)资质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方面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的重要依據,也是负责环境监督管理的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国家相关法规有专门的规定要求。2017年修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虽然取消了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但其上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仍要求对环境评价机构实行资质许可制度。评价机构应当取得相应的评价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内从事评价活动。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依法取得资质,其它任何个人及其它机构不得承接评价业务;二是必须在资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评价业务,不同等级的资质,允许承担的业务范围不一样。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开展业务都是违法的。同时,法律也对资质的许可有明确的规定,如对注册资金、工作场所、专业人员要求等都有要求,如在资质申报过程中提供虚假资料或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评价资质的都将会受到处罚。

(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科学性强的系统工程,每份评价报告都需要评价人员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完成。

从开始承接评价任务后,评价人员需进行大量现场调查,设定评价方案,筛选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同时还需要广泛开展走访、问卷调查等公共参与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的系统分析及采用专业的技术手段评价,得出了评价结果和建议措施,最终编制完成评价报告。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就出现一些人会在自己的项目中大量引用别人报告书的内容,甚至不管自己的项目的具体情况是否符合,只求通过审核,所以报告书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在意料之中,这实质上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无偿使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因此,作为评价机构及其评价人员应树立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严格控制报告的流转,分发。与评价及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报告内容流传。

此外,评价过程中会采用专业的评价软件、引用他人的数据报告或技术成果,都涉及到他人知识产权的使用及保护,如使用不当,如使用盗版软件,未正确引用他人数据报告,都可能产生法律风险。

(三)商业、技术密秘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

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需要熟悉评价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包括项目地理位置、工艺流程、生产工艺等大量技术参数,获得的这些资料、信息可能关系到国家战略、项目的技术核心,属于委托方的保密范畴,作为评价人员及机构负有法定的保密义务。对于这些资料的复印、引用和发表都应有严格的审核程序。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时需要购买及引用大量测绘图纸,这也需要评价机构及评价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的要求,正确的保管及使用测绘成果,做好保密工作。丢失保密测绘成果,或者造成测绘成果泄密事故的,将会受到处罚,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四)报告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开、公正。评价人员在评价工作中,应正当的获取评价项目资料并认真、严谨、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并忠于评价目的和评价结论,不卑不亢,不屈从于无事实根据要求更改评价结论。但因相关的利益方,为了保证审批通过,管理人员只能施压于环评工程师,迫使其在环评文件编制中弄虚作假,修改环评的最终结论等,导致环评结论失实。[3]

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评价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真正使评价工作做到公正、客观、科学,为委托方负责,为社会负责。如果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出现重大过失,或提供虚假数据,造成重大后果,评价人员及评价机构都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对策建议

综观与企业共存的各种风险,其最终往往表现为法律风险。[4]评价机构应充分认识到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对业务过程中法律风险进行评估、识别、监控与化解等管理机制,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一)开展业务流程梳理,辨识主要风险源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一般都有较长的工作周期,涉及到评价人员、委托单位、地方政府监测部门、报告审查部门及社会公众等众多机构和人员,涉及面广,风险分散,控制难度大。因此评价机构应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分析每个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源,如方案的审定、报告质量的控制、保密资料的查阅等。可借助外部的专业法律人士对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防范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

制度建设是评价工作规范运行的基础保障。根据对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辨识结果,应搭建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案件纠纷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适应机构实际的法律管理制度。编制法律风险岗位防范手册,将法律风险防控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加强对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的宣传,使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形成能够推动制度正常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把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增强机构法律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对环境评价人员法律风险意识教育培训

相关管理要求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需定期进行再教育,但培训内容基本上是针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提升,涉及到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方面的内容较少。评价人员是评价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注重对评价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商业密秘、档案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及职业素质,才能构建评价机构法律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在提升评价人员素质同时,机构还应及时与评价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岗位风险责任书等,构建风险防范的双重保险。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J].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2016年.

[2]董伟.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法律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吴满昌,辛欣.论环评机构的组强形式与连带侵权责任的承担[J].环境保护,2017(5).

[4]胡长青.企业法律风险防控需要未雨绸缪[J].法人,2011(5).

猜你喜欢

法律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