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察—叙事—反思”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思考

2018-11-05王程

科教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获得感社会实践大学生

王程

摘 要 通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当下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传统认知对于社會实践功能的认识缺乏内在的逻辑主线,从而很难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获得感。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理解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与品格塑造的作用。本文用观察——叙事——反思三个范畴整理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功效,从而使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87

Abstract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ognition lacks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social practice func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have a high sense of acquisition. Therefore, we must re-understand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sha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and character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uses the observation-narrative-reflection three categories to organize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can better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sense of acquisition

1 以“观察”的方式建立感性的 “相册”

广义的观察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的中介体验外部世界的过程。作为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观察对于整个认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实证主义对观察所起的作用格外推崇,甚至认为,它在人的知识获得环节中起到终极意义的作用。虽然唯名论者对实证主义存在诸多批判,但自19世纪以后,通过观察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作用已被西方形而上学广泛接纳。马克思哲学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起点正是在于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填平了感性与知性的鸿沟。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观察作为社会实践的第一步,有两点重要的功能。

其一,观察是沟通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核心媒介,而日常生活是社会实践最微观的组成单元。因此,对 “观察”不能仅仅在表层进行解读,不能单纯理解为有组织地走出校园,与各类社会组织或者不同人群开展活动,倾听陈述,记录心得等行为,而是应当在更为广泛和专业的领域加以思考:将之理解为沟通课堂教学知性活动与日常生活感性体验的桥梁。

其二,观察是诱发大学生主动发现学科内涵,分流学科兴趣的原初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某个学科领域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特征。遗憾的是,当今的大学教育在很多环节并没有摆脱初等教育的引导模式,即知识的单纯供给与灌输,这种模式无论存续多久,都无法塑造一个真正的人。试想,从人类起源至今,有多少固有的知识等待一个人去学习?在短短几十年内,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况且知识更新之快让一个精力有限的人难以全面应付,当今的大学生每到考试强记硬背,考完就忘的普遍现象,正说明当今的大学教育在某些环节仍处初级教育的模式上,虽然记忆的内容由乘法表变成了函数和曲线,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这种所谓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不自信的根源就在于大学阶段没有掌握正确的认识论,无法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

最近,耶鲁大学校长指出,大学其实并不教授学生任何知识,而是传授方法。那么,现实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如何获得方法?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何用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第一步就是从观察开始,从观察社会行为与固有知识的反差开始建立起最原始的好奇心与探险欲。方法和能力很难在课堂上直接传授,只能靠个人的体悟获得。观察作为社会实践最一般的步骤,是建立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起点,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科兴趣差异开始显现,正如有的人发现自己喜欢吃牛排,而有的人觉得更喜欢吃火锅,正确的观察和教师的适度引导可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到某个学科的门口并好奇地朝门里眺望。

2 用“叙事”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叙事,并非主观编造和讲故事,而是用知性范畴整合感性材料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毕竟是杂多的和碎片化的,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材料整合为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是人之思维的重要功能。也是大学生必须锻炼的一种能力。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人可以用固有的范畴来整合表象的世界,这些范畴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是,当一个人后天学习了各类知识之后,怎样根据自身固有的知识体系去搭建自己的范畴,使碎片化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需要后天经过思维锻炼才能获得的,这个过程也是获得方法的过程。这正如一个人,根据自己散乱在地上的一堆大小不一,内容不同的书本,打造一个适合摆放它们的书架,然后把这些书依次放入书架的特定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效果的家装元素。因此,叙事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必经环节,对于大学生是能力的提升,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而这个环节恰被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所忽视。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去晒太阳、经风雨、睡土炕,认为这些就是培养意志品格的方式,看来,这种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学生未来的就业大多是在城市,工作的环境大多是在办公室,每天面对的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而是大量的文件、数据、报表。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意志品格的塑造,体现在面对繁琐的文件和数据时,具备认真严谨、锲而不舍的理性精神;还应体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具备一丝不苟,勇攀高峰的智力意志,而不是单纯的生理考验;更应体现在通过独立的思维判断,主动整合感性的材料,从而具备独立形成知识体系的思维能力。

叙事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文本的撰写。在这些文本的撰写过程中,学生把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用已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整理编排,从杂多的历史材料中梳理理性的逻辑,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类疑难的概念,为了搞清这些概念,就必须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于是,原本杂乱的知识和概念在写作过程中被特定的主题串联了起来,正如一盘散落的珍珠被一条丝线串成了项链,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被掌握了,方法就是用丝线(范畴)去穿珍珠(具体的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这个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理论的空白、研究的兴趣点等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素材。可见,文本写作本身是锻炼思维的绝好的机会,因此,缺少文本写作和思维整合的社会实践就像摘去钻石的皇冠,没有任何光辉可言。

3 通过精神的反思达致改造世界与人自身的双重效果

所谓反思,是指将已获得的所有的知识和方法,用理性的力量进行质疑和批判,即从知性范畴上升到理性的统一,使知性具有价值判断和目的性特征,进而升华为一种主体精神。这种过程体现为精神的内化和外化相互循环。

其一,在社会实践的最后环节,反思对于实践主体的精神培养与人格塑造有着终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叙事所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内化为主体独立的人格。由此可见,反思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提升,是将知识、方法与主体精神的质疑元素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观察与叙事获得的能力提升为一种自主的、独立面对世界的精神,最终形成能为自己所用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对于世间万物有着独立的判断,最终不再彷徨与生老病死、情感纠结、患得患失等迷茫之中,从而将人生的过程与自然的过程加以协调,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反思依赖于观察与叙事的结合,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挫折、成功、感悟、知识、方法,都是反思所需要整合的质料。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缺陷都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反思的程度。比如,面对老百姓提出的许多现实的问题,学生会很疑惑,为什么明显应当这样的事情,在现实操作中却遇到诸多困难,于是,在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中会写出很对的感想和建议,其实,这些想法都是未加反思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表象总是纷繁芜杂的,既有光鲜亮丽的美景,又有阴暗丑陋的角落,如何在这些偶然性背后发现必然性的存在,这需要通过观察——叙事——反思全过程加以把握,即在表象世界的背后发现特定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绝非线性的逻辑推演,而是在不断变动的物质结构背后所蕴含的人的价值目的。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合理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使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其二,反思的过程并非在内化中终结,而是通过进一步的外化,即通过反思而塑造的“新我”再次投入到新的社会实践之中。从而生成新的世界和新的人。这就完整地诠释了以实践为本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精髓。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反思,使他们明白,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生的提升过程必然是在与外部世界相互改造的过程中完成,一个人的生命有终点,但这种作为大写的“人”的生命过程却始终是循环向前的。财富、声望、地位等作为生命之外在确证,只有在生命本身能够承担相应的负重之后才会出现。

其三,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是整个实践活动最为艰巨的一项工作,它不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道德情操,更要求教师本身参与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亲身经历过上述全过程,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可见,细致和有效率地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需要教师自身通过社会实践放达到自我成熟,而不是光会“纸上谈兵”。

综括上述,用观察——叙事——反思的模式重新梳理整合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功效,其内在的逻辑主线就清晰可见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教育的参与度、认可度、满意度、幸福度等各项指标会随着其独立人格的养成而提高,而这些指标正是测评学生接受实践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标志。在这个过程中,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有的放矢地建立起特色实践模式,从而形成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获得感社会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