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11-05董莉莉
董莉莉
【摘 要】
目的:比较脑梗死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01-2017.05收治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自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0.00%低于观察组患者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模式,在临床研究效果明显高于基础护理模式,值得各科室借鉴使用。
【关键词】 不同护理模式;脑梗死;满意度;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126-01
脑梗死在临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疾病引起的脑内突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1]。脑梗死发病无任何先驱表现,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因此患者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会发生严重脑部组织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目前临床常见脑梗死患者在治愈后多数存在预后偏瘫状态,给患者及患者家属生活都带来巨大压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中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1-2017.05我院收治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30例,经临床CT和MRL检查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对照组患者女14例,男16例,年龄58-75岁,平均(68.4±6.2)岁,右侧肢体偏瘫18例,左侧肢体偏瘫12例;观察组患者女13例,男17例,年龄59-76岁,平均(69.2±6.3)岁,右侧肢体偏瘫16例,左侧肢体偏瘫14例。根据上诉内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偏瘫肢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对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定时翻身拍背,静脉输液维持机体基本营养和心理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护理(1)病室环境保持良好通风,温湿度适宜,安静、整洁;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有效沟通,介绍其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让其了解并配合医务人员护理。(2)针对偏瘫患者,为防止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组织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形成压疮,应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并教会患者家属如何有效翻身,并协助患者家属进行翻身,每两小时固定翻身,给予患者不同体位,在易受压部位放置软枕,减少受压部位摩擦力,提高患者舒适性。(3)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患侧肢体血液循环;对患者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抬高患者患侧肢体,防止患侧肢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水肿的发生。(4)将患者生活物品,如:纸巾、水杯、毛巾等,放置患者床头柜,使患者容易取到物品,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降低患者依赖性。(5)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并建立面对疾病信心,积极主动的去配合医务人员,参与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告知患者及家属在饮食上注意吃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对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禁止刺激性饮食和不易消化饮食。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对于患侧肢体进行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ADL评分标准[3]:总分为100分(1)无需依赖:100分;(2)轻度依赖:61-99分;(3)中度依赖:41-66分;(4)重度依赖:< 40分。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总分为100分,满意>90分,一般60-90分,不满意<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生活自理能力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自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偏盲、偏瘫、失语,是由于大脑血管被堵塞后压迫神经导致[4];因此采用干预护理是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是预防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基础护理。
有研究学者表明脑梗死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舒适性[5]。本文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发现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将患者生活用品放在患者能床头或床头柜,较容易让患者取到,可以提高患者对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对家属及医务人员依赖性,提高患者生活热情;针对患者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增加患者配合医务人员护理依从性,树立患者信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和机体免疫力,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舒适性,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通过两组患者满意度量表發现,对照组患者70.00%低于观察组患者93.33%,P<0.05,干预护理模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医务人员和患者建立有效沟通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配合医务人员依从性,降低患者对医务人员不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科室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立波.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8(12):251-251.
[2] 曾秋莲.综合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整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1):88-90.
[3] 张冬梅,朱敏楠,管文倩, 等.时间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192-1193.
[4] 施惠,王莉.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08):149-150.
[5] 韩杰.临床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