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前房形态学观察

2018-11-05刘洋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期

刘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3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及前房形态学的远期变化。方法:收治PACG患者44例(44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分别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检查患者眼压与裸眼视力,用OCT检查前房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较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周边前房深度、中央前房深度及前房客积相比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术,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形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因房水外流受阻或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所引起的一种青光眼,当前还未能明确其发病机制。PACG解剖特征为周边虹膜容易接触小梁网、房角狭窄等。有报道指出[1],PACG發病密切相关于晶状体与前房,而晶状体因素是重要诱因,摘出晶状体后能显著改善PACG患者的眼前段结构狭窄情况。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效果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PACG患者44例(44眼),男23例,女21例;年龄36~ 73岁,平均(48.2±6.4)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术前排除有眼部手术史、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及角膜病理改变者,术后排除有虹膜睫状体炎、滤过泡渗漏、睫状体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前房不形成、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者。

手术方法:术前,先降眼压治疗;于术前1h时,进行散瞳处理,用美多丽滴眼液进行此操作,用倍诺喜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然后做一隧道切口,切口维持于上方巩膜,另在侧方位置,以透明角膜作为切口辅助,将适量黏弹剂均匀注入前房。另外,还需适当性加深前房,于虹膜根部,用黏弹剂注射针头,对其轻轻按压;针对由粘连所造成的房角关闭,需将其充分打开,另实施持续性的环形撕囊,水分离,用超声乳化方法,将晶状体核充分吸出,另用注/吸系统,将残余皮质彻底清除,然后将黏弹剂分别注入囊袋内与前房中,另将RAYNER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植入囊袋内;最后进行黏弹剂的置换,完成手术。

检查内容:①眼压与视力检查:于术前及完成手术3个月时,系统化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另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相同时间点的眼压。②OCT检查[2]:分别于术前及完成手术3个月时,对患者实施OCT检查,患者用单眼持续注视仪器内的中心视标,此时实施横断面的系统化扫描,另对各象限前房角(ACA)进行全面、系统化观察,记录鼻侧及颞侧前房入口角度。另对扫描线进行准确定位,使之始终处于角膜瞳孑L的轴线上,即轴线中央1800上。完成上述操作后,用AS-OCT软件,定量测量,测出相关参数值。参数内容:瞳孔直径(PD)、500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前房容积(ACV)、周边前房深度(PACD)等。

统计学方法:SPSS 21.0处理所得数据,术前与术后各项前房参数比较用f检验,若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0.05表示。

结果

患者术前的裸眼视力:数指0.06~0.5(0.15±0.07),术后3个月时:0.2~0.7(0.44±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患者眼压:21~37 mmHg,平均(27.5±3.4)mmHg;术后3个月时:12~ 20 mmHg,:平均(13.7±5.l)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房参数结果:手术前后患者前房相关参数AOD500、PACD、CACD及ACV相比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见表1。

讨论

目前,PACG的发病机制被普遍认为是因厚晶状体、窄房角、小角膜、晶状体位置靠前、浅前房等眼前段出现结构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伴随年龄的持续增加,机体晶状体的位置会呈现持续前移状态,且厚度也会持续增加,此外,晶状体虹膜还会持续增加接触面积,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瞳孔阻滞,使房水流出通道受阻,无暂时性关闭,引发眼压的非正常增加。当前,PACG已明确的发病因素为眼轴短、浅前房,另外,晶状体厚度增加会诱发此病。结合患者上述病理表现,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治疗措施,最大化恢复原来的前房结构,乃是治疗此病症的核心步骤。传统治疗手段(小梁切除术)会一定程度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房水的流出容易度。此时,玻璃体的弹性、压力状态可能是造成虹膜一晶状体隔出现前移情况的重要诱因。所以,针对PACG患者,当其采取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时,治疗后会出现严重的I级浅前房。因此,若患者眼球结构出现异常,尤其是晶状体厚度>5 mm,或前房深度<正常值1/2的严重异常者,需用品状体摘出术治疗,另外,若能与人工晶状体植入相联合,效果更佳。当开展超声乳化术后,由于患者的人工晶状体相对薄于自身晶状体,而且人工晶状体与虹膜之间呈现不接触状态,因此,完成手术后,患者的虹膜会后退,而其房角会在一定程度变宽,所以可从发病机制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对PACG的发生加以阻止。有报道指出嘲,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房角宽度为术前的1.56倍,而前房深度为术前的1.36倍。另有研究指出[4],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平均眼压,手术前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结合上述治疗理念来施治,从最终结果得知,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眼压相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术后患者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周边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及中央前房深度等,相比术前,均明显增加。由此表明,针对PACG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眼前段结构狭窄。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2):156-159.

[2]梁永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3,33(2):187-189.

[3]陈静,罗丰年,杜刚,等.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1367-1369.

[4]程鹤,邹月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