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打通拜泉扶贫“经络”
2018-11-05杨和勇王传鹏邢丹
杨和勇 王传鹏 邢丹
清晨4点,晨光熹微,拜泉县富强镇茸兴梅花鹿养殖基地宛如仙境。“呦呦……呦呦……”循着鹿鸣望去,鹿农迟庆玉正熟练地从饲料箱里铲起黄豆皮,挨个笼子给鹿加“早餐”。
“这140多只梅花鹿、马鹿,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希望。”从过去被帮扶,到现在带动村里9个贫困户脱贫,迟庆玉的“脱贫路线”颇具代表性。
如今,在拜泉县近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精准脱贫已进入最后“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如何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拜泉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的作用,用特色产业打通全县扶贫的“经络”。
拜泉县地处松嫩平原,旧名巴拜泉,蒙古语为“巴拜布拉克”。“巴拜”意为“宝贝”“贵重的”,而“布拉克”意为“泉水”,二者合称为“宝贵的泉水”,寓意水草丰美之地。
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拜泉的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不尽如人意——不仅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是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 013人、贫困村104个。经过各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虽然现已退出贫困人口29 999人、贫困村10个,但扶贫任务仍很艰巨。
面对接下来的脱贫“硬骨头”,拜泉县委因地制宜,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2017年以来,拜泉县先后制定出台《发展重点扶贫产业促进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以做好“三篇大文章”和“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粮食加工、林业经济、生猪肉牛等三大“主导产业”为牵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培育、合作社围绕产业发展、贫困户围绕产业增收、项目资金围绕产业投放的“四围绕”产业扶贫模式。
“过去,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如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对于脱贫攻坚,拜泉县委书记刘雁冬的体会是,产业扶贫的核心是选准产业,而选准产业首先要“认清自己”。
对于拜泉而言,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便是潜在的“金山银山”。
拜泉县国富林场地域内的居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驯养梅花鹿的历史。近年来,该县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动能,推动“创业贷款”等一系列扶贫政策落地。如今,仅国富镇的养鹿农民就达36户,养殖数量2200只,年收入总额660万元。
水草丰美之地,不仅发展林业经济有天然优势,农产品品质也属上乘。
2018年8月28日,在第六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来自拜泉的木耳、香菇、鸭稻米、苏打水、葱蒜、农家菜等绿色食品,被前来参会的顾客抢购一空。而这些产品,正是近两年拜泉县委、县政府依托黑土地天然的“绿色名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扶贫的成果。
不仅如此,近年来拜泉县还先后引进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东玉集团120万吨玉米深加工、波巴布食用菌产业园区、东方希望集团120万头生猪繁养加工等项目,推动尚禾谷营养食品、鸿翔亨利米业等企业的升级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金秋时节,稻麦翻滚,瓜果飘香。走进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在和乐林下生态黑猪饲养专业合作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林德峰正扛着一袋子饲料,边走边吆喝猪宝宝“开会”;在村部,贫困户张亚范正在领取入股合作社的分红款——2017年下半年,张亚范通过扶贫贷款的方式入股7000元,这次他领到了分红款2566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和乐村,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有现金、贷款、土地流转饲料田等三种方式。目前,已入社的35家贫困户当年即实现脱贫,没入股的64家贫困户也拿到了普惠金。
入股能分红,没入股有普惠,这样的好事不光是黑猪养殖一项,也不只出现在和乐一个村。三道镇合心村珠葱紫皮蒜、时中乡军民村南瓜、大众乡长征村香瓜等特色种植,以及拜泉镇民权村林蛙、爱农乡中起村大雁等特色养殖,不仅让入股村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分红金,还为贫困户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增收渠道。
其中,鑫鑫菌业有限公司作为拜泉县招商引资的新秀,在助力扶贫工作上主动作为,采取折股量化、订购入股、自主经营、择岗就业“四种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利民村54岁的贫困户宋祥因病致贫,如今虽已痊愈,可他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想脱贫十分困难。自2017年起,鑫鑫菌业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了200余个用工岗位,宋祥被安排到保安的岗位,每月能收入2000元,这让他看到了脱贫希望。
“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产业化,扶贫才是它的本质属性。”拜泉县扶贫办主任张立军告诉记者,县里鼓励并支持貧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合作社+务工”“合作社+土地”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对此,民权村的贫困户徐军感触颇深。前几年,由于庄稼连续受灾、孩子结婚欠债,他家一直在贫困中挣扎。这两年,该村成立了绿泉春生态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用4800元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农闲时又到合作社打工,每年增收5000余元,终于走出了贫困阴影。
与之相类似,兴国乡彭家绿色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为21户贫困户提供育苗、采摘、浇水、嫁接等工作岗位,户均年增收5800余元。截至2018年9月,拜泉县各村发展各类合作社总计256个,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达4655人。
目前,在一些地区,产业是扶持上去了,但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依然是一个共性问题。此外,如何保持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也是不少贫困地区的共同烦恼。
那么,面对产业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拜泉县委是如何思与行的呢?县发改局副局长谢世辉介绍说,抓产业扶贫,不能只抓生产不抓市场,关键在于整合资源,“生产、技术、资金服务要跟上,市场营销服务也要跟上,提升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让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得到延伸”。
“我们村的农产品在网上很受欢迎,尤其是五谷杂粮、特色干菜,不仅不愁没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在拜泉县永勤乡永勤村,记者见到了颇有名气的“淘宝达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崔光远,他正在将村里的干菜、豆角丝、土豆干等特色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仅干菜一项,月销售额就超过1万元。小小的淘宝店,带动了全村40余户贫困户增收。
早在2016年,拜泉县就积极构建“1+16+N”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创建多个电商品牌。2018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线上销售农产品750吨,收入总额4850万元。
除了“合作社+电商”,拜泉县还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创新拓展“金融+”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电商物流和光伏发电,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脱贫项目,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要是没这个‘蓝板板,我还不知道咋脱贫呢。”在拜泉县兴华乡集体村,年近八旬的韩永和对村里的光伏电站赞不绝口。韩永和是集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年事已高,无力打理家里的承包地,只能流转出去,过日子就靠低保金。
转变发生在2017年——集体村建起了单体容量300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仅一个电站就能带动6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就这样,韩永和借着“阳光红利”脱了贫。如今,拜泉县光伏扶贫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建设99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目前已建成13座,受益贫困户5940人。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脱贫攻坚,所以只有抓住‘造血和‘长远两条主线,才能真正让乡村美丽,让百姓脱贫致富。”刘雁冬书记表示,拜泉县要立下愚公志,用“绣花”的功夫和务求必胜的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