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开展运动疗法的效果探讨

2018-11-05李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运动疗法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李祥

【摘 要】

目的:探讨开展运动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2017年1月至12月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至我院接受机械通气等治疗的患者100例平均分成两组,以50例为一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1月后的潮气量(VT)、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f)以及机械通气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1月VT明显较高,1月后的PaCO2、f、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日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开展运动疗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呼吸通气功能,而且还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运动疗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058-01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常见。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晚期发展成呼吸衰竭,因此必须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因为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与肌肉萎缩,患者难以用力呼气与吸气,一旦脱机很难完成呼吸,因此必须长期使用呼吸机。据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一定的运动疗法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与生活质量[1]。今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至我院接受机械通气等治疗的患者100例,探讨开展运动疗法在该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至我院接受机械通气等治疗的患者100例,患者经《内科学》教材相关诊断标准[2]结合胸部CT、肺功能检查得以确诊,机械通气时间均超过两周,皆需要切开气管,患者及家属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四肢活动障碍患者;②脑血管后遗症患者;③心肝肾等功能脏器疾病;④言语沟通、意识认知或精神异常患者。将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以50例为一组。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2至79岁,平均年龄(68.5±3.9)岁,病程为1到10年,平均病程为(5.2±0.7)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1至78岁,平均年龄(68.4±3.8)岁,病程为1到11年,平均病程为(5.3±0.8)年。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并辅以激素、支气管扩张药、炎症介质抑制药、抗生素、抗蛋白酶等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道护理,如呼吸机湿化器湿化护理、吸痰护理、气囊上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痰液粘稠患者给予呼吸机喷射雾化治疗(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溶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疗法。①气管切开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被动运动,即双上肢上举、握拳、交替直腿30°抬高(每次5到10min,每日三次)、双下肢垂直屈曲、隔2h翻身侧卧。②气管切开后第2d,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运动疗法的目的与步骤,取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同上的运动方法。③气管切开第4d后,此时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球结膜充血情况改善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可将床头抬高30到40°,嘱咐患者按上述方法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维持坐姿20min,保证每日三次。④气管切开10d后,在患者病情与体力允许情况下,将床头抬高到半坐位60%以上,让患者进行同上的主动运动与坐姿维持。鼓励患者按照自身体力情况练习坐在床边,时间适可为止。⑤气管切开20d后,鼓励患者尽量坐在床旁维持坐姿,时间与频率同上。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椅子上,每日20min。若患者自觉体力许可,可给予主动运动疗法。锻炼时間保持在白天,若患者运动时病情不稳定,平均动脉压未在60到120mmHg范围内、心电图ST段压低或存在呼吸急促、胸痛等情况,要立即停止。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1月后的VT、PaCO2、f以及机械通气日、VAP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0.0软件对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有关数据给予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对比组间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对比计数资料,若P<0.05,即证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1月VT明显较高,1月后的PaCO2、f、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日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类患者呼吸困难,需要机械通气维持生命,然而患者在机械通气后需要绝对卧床,由于机体活动受限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与肌力降低。另外在通气过程中,患者的肋间肌、腹肌、膈肌不需用力,长此以往便导致患者呼吸机依赖现象。为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与预后质量,给予患者运动疗法非常必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1月VT明显较高,1月后的PaCO2、f、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日明显较低(P<0.05)。主要是因为锻炼能增强呼吸肌做功能力,减少肺泡内残存气量,减轻肺泡膨胀程度,降低PaCO2。上肢肌肉群训练能确保机体对上臂运动充分适应,降低耗氧量,减轻呼吸短促,辅助呼吸肌形成协调的呼吸运动[3]。另外因为改善了肩带肌力,患者在不动上臂时的辅助吸气效能极大增强,呼吸效率也极大提高。运动疗法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氧合能力,提高心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增加患者的缺氧耐受度。此外,抬高床头、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不仅能增加膈肌活动幅度与肺通气量,恢复肌力,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尽早脱机,而且还能避免胃食管反流,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充分降低VAP等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开展运动疗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呼吸通气功能,而且还能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欢乐,胡晓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运动疗法的护理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4,13(08):737-740.

[2] 关智芳,程灵霞.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7):269-270.

[3] 朱哲.早期活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05):689-691.

猜你喜欢

运动疗法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推拿与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