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学生体重超重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2018-11-05孙宁霜孙爱东
孙宁霜 孙爱东
【中图分类号】 R151.4+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033-02
背景
超重和肥胖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呈流行态势。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ina Health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显示[1],“从1993年至2009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超重和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聚集和过早死亡[2]。我国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 BMI是一个评价全身性肥胖的指数,利用这个指标来评价肥胖程度时,可以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联合运动干预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础治疗。
材料和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集中调查方法,研究人群取自本校高一级部在校生。调查 内容包括城市和农村、性别、身高、体重,每天运动时间及饮食、饮用碳酸饮料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发出调研问卷400份,收回390份,其中有效问卷328份。根据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建议,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 (m )2),以BMI大于24.0 kg/m2定义为超重[3]。
结果总结如下
1、BMI〉24 kg/m2,共计32人,占有效问卷的9.76%其中:男生21人,占65.63%,女生11人,占34.37%。其中:城镇与乡村占比均占50%,显示无明显差异。
2、样本中,每日活动时间在30分钟-60分钟及大于60分钟的共计92人,占有效问卷的比例为28.05%,BMI均小于24 kg/m2。
3、BMI〉24 kg/m2的32人中,每天活动时间均小于30分钟。不活动的占6.25%,每天活动,但不超过30分钟的占93.75%;
4、有效调查328人中,每日运动小于30分钟的有234人,占71.22%,说明普遍运动量不足。
5、BMI〉24 kg/m2的32人中,仅有10人平时不喝碳酸饮料,22人每日饮碳酸饮料在1-3瓶(600ml/瓶),占比68.75%,其中每天引用2-3瓶的比例高达31.25%,说明喜好饮用碳酸饮料是导致体重超重的原因之一。
讨论
目前,肥胖正在逐渐年轻化,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高一学生中接近10%的超重人数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而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据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大型流行病调查显示,在英国524万人群中发现,有17种癌症患病风险与肥胖明显相关,包括子宫癌、胆囊癌、肾癌、宫颈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肝癌、结肠癌。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发现,一般超重者的脑部组织比正常人少4%,早衰8年。越胖大脑认知功能越差。科学家认为,这与大脑神经纤维周围白质恶化有关,这会影响神经纤维传递信号。同时,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增大,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肥厚,久而久之会发生高血压。脂肪沉积在动脉壁内,致使管腔狭窄、硬化,易发冠心病、中风。此外,心律不齐、高血脂、心脑血管意外在肥胖人群中也很常见[4]。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肥胖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高10倍。由于体重过度增加,使许多关节(如脊椎、肩、肘、髋、足关节)磨损或撕裂而致疼痛,或形成椎间盘损伤、骨质疏松、变形性膝关节炎等。中重度肥胖者不适合进行运动减肥,过度运动容易给骨关节造成負担,发生外伤。
原因分析
本调查告诉我们,在BMI〉24的32人中,每天活动时间均小于30分钟说明超重同学的体育运动明显偏少,证明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是一种有效方式。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741例受试者,其BMI在27.8~33.8 kg/m ,运动干预时间为2.5—6.0个月,结果显示有氧运动的减肥效果更明显。另一项单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试验中,比较了4种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运动组体重和腰围均显著减少,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项研究表明不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腹型肥胖可能均具有减肥效果。
碳酸饮料与肥胖:一项长达19个月的队列研究表明,每天多喝12盎司(12盎司约合340 ml)的含糖饮料,将会导致BMI升高0.24 kg/m[5],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碳酸饮料与儿童期的肥胖有着密切关系,每周多摄人碳酸饮料240 ml的青少年发生肥胖的危险增加29%[6]。我们调查表明超重人群有68.75有碳酸饮料嗜好,与上述研究相符。说明我们应重视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对体重增加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合理饮食管理,预防肥胖,有效降低体重超重引起的各种潜在疾病发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DB/OL].
[2]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J].营养学报,2004,26(1):1-4.
[4] Simmonds M, Llewellyn A, Owen CG, et al. Predicting adult obesity from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 ta-analysisj. Obes Rev, 2016, 17(2): 95-107. DO: 10.1111/ obr.12334
[5] Ludwig DS, Peterson KE, Gortmaker SL. Rel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drinks and childhood obesi- t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J]. Lancet, 2001. 357 (9255):505-508.DO:10.1016S0140-67360004041-1.
[6] Beck AL, Tschann J, Butte NF, et al. Association of beverage consumption with obesity in Mexican American children[J].Public Health Nutr,2014,17(2):338-344.DOE:10.1017 S13689800120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