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探析
2018-11-05高玉峰陈贵英马静
高玉峰 陈贵英 马静
[摘要]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战略方针。本文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解析入手,阐释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从精准培育对象、精准培育机制、精准培育管理、精准跟踪指导服务、精准政策扶持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育;精准
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把“谁来种地”作为“三农”工作的五个重大问题之一作了战略性地深刻阐述,2012年以来,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办、国办多个重要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文件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三农”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几年来,通过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确立,教育培训体系初步构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各地蓬勃涌现。如何针对地域特色、产业结构不同、已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素质、需求及实际情况等的不同,对其进行精准培育,到目前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本文拟在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上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型职业农民解析
何谓“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017年4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将新型职业农民具体阐述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强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性与多样性、市场性与商业性、限定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特征。①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稳定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任务艰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再过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民要小康,虽然这幾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少,特别是农民还是一种“身份”称谓,没有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三、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培育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深刻认识好解决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精准培育。
(一)精准培育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关键环节之一。据调查,沉淀在农村的人口从学历分布来看,初中学历占44.9%,高中学历占37.8%,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7.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5%,有中专学历的占5.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停留在初中文化层次,这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瓶颈”②。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够把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与经营管理能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熟悉农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依照“按产业遴选、按需求确定”的原则,围绕粮食和当地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尽量安排学历高、素质高的农民参与培训,提高培育效果。
(二)精准培育机制
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发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的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农民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场所。遵循农业特点和农民教育培训规律不断创新培育机制。充分运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手机云上智农软件,对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培育效果。
(三)精准培育管理
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专门组织管理机构,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平台,进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育对象、科学编制培育计划和方案、培训标准。健全完善师资库、教材库。建立动态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将参训人的基本情况、培训情况、认定情况、生产经营情况、技术辐射情况、职业资格认定情况及时录入信息库。制定科学的认定管理办法,主要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情况、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效益等为参考要素,明确切实可行的认定条件和标准。
(四)精准跟踪指导服务
对参加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线上线下2条途径进行精准跟踪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长期技术跟踪服务技术。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组织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和基层农技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一个生产周期的跟踪指导。推动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公益性机构将定向服务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跟踪服务长效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市场化服务。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服务等线上科技资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精准服务和指导。
(五)精准政策扶持及绩效评价
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鼓励新型职業农民带头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享受简便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技能培训等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价,可以请行业协会、事务所等社会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注释]
①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②吴易雄,周芳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状况及农业从业意愿分析——基于全国百村千民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