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血液成分的制备以及储存措施

2018-11-05梁燕球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梁燕球

【摘 要】

临床上成分输血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化输血的重要标志。血液成分的制备可以通过离机法和联机法,使用不同的制备策略,获取各种血液成分制品;其制备原理多是根据血液中各成分的比重不同,通过使用过滤、离心等物理方法进行成分的分离;同时保证血液的质量,首先需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以便提高血液成分储存的质量;影响患者成分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首要因素是血液成分的质量。因此,血液产品从制备、储存等环节应该严格做好质量管理,以确保血液制备、成分制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储存措施;血液成分;血液制备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008-01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血液在临床上视作为宝贵的医疗资源,在实践中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然而,截止至今我们众所周知的血液是无法依靠人工合成,目前临床用血的供给是由各地的中心血站提供;虽然全国实行并大力推进无偿献血政策,此外每年用血量仍旧以近百分之十的速度在增加,因此血液的需求量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全国各地区临床用血需求大,供血紧张,从而导致频繁地出现血荒等现象。上述现象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学者研究并表明进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针对性强,感染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成分品种多样等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血液资源,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以接受及被广泛的应用。血液成分的制备可以通过使用化学,物理等方法,将采集的全血分离成各种成分,并制作成不同纯度和浓度的血液制品,血液成分包括有血浆成分和血细胞成分[1]。许多有关血液应用的研究表明,成分输血能够很好地符合病人对不同血液成分的需求,能够使献血者的血液最大化利用;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血液成分的制备及储存过程,关系到血液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管理,才能够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保证使用者生命安全,能够促使患者顺利治疗和尽早康复,本研究探讨血液成分的制备及储存措施。

1 血液成分制备

目前血液成分的制备主要两种方法:包括手工法和自动法,采集的血液需要经过抗凝处理成为全血,而全血在离心后可分为三层,自下而上分别为红细胞层,白膜层和血浆层;主要是根据血液离心分层原理,将全血制备成不同血制品成分。

血液成分分离策略 目前血液成分分离策略常用离机和联机两种,其中,离机分离即为献血者本人不参与血液制备的过程,而是将采集到献血者的血液存放入无菌袋,随后在血站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分离成为各种成分血。联机分离则要求献血者参与血液制备过程,即采血医务人员边采集血液边进行血液分离。

2 血液成分分离方法

离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血液分离方法又分为手工法、自动法;手工法即将采集到的血液存放无菌袋中,离心后手工分成不同成分。其优点为操作简单,经济节约;但有其不足之处,包括:1)、操作重复性差;2)、难以记录以及明确对照各成分的重量;3)、制备标准操作难进行;4)、容易污染血液成分;自动法即无菌多连袋中的血液离心后采用自动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袋;其制备快,血液成分纯度高,过程可操控,可以克服手工分离的缺点,但是需要较高资金[2]。

联机血液成分分离 联机血液分离是将采集到献血者的血液分离成各组成分,装入无菌袋,不需采集的成分可以重输回献血者;其优点制备成分质量高,污染小,血液利用率高。其不足是联机血液成分分离仪器系统复杂,操作繁琐,耗费成本高,可能对献血者产生不良作用。

2.1 血液成分制备管理

离心,分离血液获得各种成分,需要严格控制离心转速、时间、温度等;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的预冷和运行状况,以及检查血袋的完整性和密闭性,控制血液制备间的环境温度、湿度,削减室内温度对血液成分质量产生影响。

2.2 血液成分储存

制定相关的血液储存工作制度,依据不同血液成分制品,设置不同储存条件对其进行保存,储存血液的冰箱要求每天监控,每4小时监测一次,每天监测不少于6次,此外需要做好停电等应急措施处理。依据满足血液标准后才能进行血液分批放行举措,对合格血液进行放行,严格通过放行审批程序,对于不合格的血液,要做好登记其具体品种,血型信息,血液数量等,分析储存过程中可能原因,进行隔离[3]。

目前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红细胞成分血等种类是我国临床应用较为多的血液成分制剂。血液成分制品在保存期内,输人患者体内能够有效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血液中计数最多的细胞成分是红细胞,保存中红细胞的质量下降,主要是氧和血红蛋白结合力能力的降低,产生能量降低,失去代谢调节作用功能等。红细胞通常采用冷藏(2-6℃)保存,并且在适度范围内,保存的温度越低,红细胞的损害越小。近年国内研究正在尝试采用深低温及冰冻方法保存红细胞等方面的探讨,以及还有使用抗氧化剂,细胞稳定剂,代谢减缓剂和复壮剂等研究。新鲜血液中的血小板4℃储存时活性下降很快,相关研究表明血小板保存适宜温度为20℃-24℃,并且要持续振荡,目的是防止血小板发生凝集;冷沉淀凝血因子和白细胞的最佳保存条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凝血因子通常在-20℃以下冷冻保存,而白细胞最佳保存条件在室温下,保存效果较好。

3 讨论

必须重视血液成分的制备以及储存,因为关系到血液制品的安全,及输血安全等方面。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标准检验,制备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对成分制备操作过程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规范的操作和检测流程,以便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血液储存管理方面,要求使用医用专用储存设备,设置制品存放区以及具有功能不同的区域,血液储存设备,需要装备光报警和可视化的温度显示器;依据血液成分制品不同,而作出相应规定,设置不同的保存期限及储存温度、湿度等条件。通过实施严格的管理,血液成分制备与储存一定能够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并在临床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桂木梅.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0):1277-1280.

[2] 李素梅.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探讨 [J].现代养生临床研究.2015,12(24):82-83.

[3] 王春丽.血液成分的制备以及储存措施 [J].中国保健营养综合论坛.2012,08(24):2985-2986.

[4] 欧阳克梅.血液成分制备的質量管理[J].大家健康论著.2015,09(06):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