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后美国纽约后工业经济探研

2018-11-05石光宇

求是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国纽约

石光宇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纽约市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减少,而服务业的比重却在不断地增加。战后纽约这种“去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集聚的现象,则是其后工业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和特征。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纽约市民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多社会问题进一步显现。

关键词:美国;纽约;去工业化;后工业经济;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作用下,商品、劳动力和原材料在全球自由流动的速度和频率都在加快,于是便产生了产业集聚与分散两种矛盾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把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服务业在其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并且,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纽约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有着发达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曾为纽约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二战后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纽约市也开始经历了“去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去工业化”不仅对纽约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后工业经济的形成创造了必备条件。美国后工业经济形成是一个比较新的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涉猎和研究有限,仅有少量的成果发表,而对纽约后工业经济问题,也是鲜有学者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推进,以期引起国内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后工业经济的相关理论阐释

近代以来,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需求,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工业化的结果,使许多欧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全球产业整合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强国却出现了“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

关于“去工业化”现象的解释,一种观点是把工业部门的就业率及就业人数作为衡量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去工业化”的重要指标。例如,美国学者斯蒂文·泽格尔(Steven Saeger)认为,“对‘去工业化的定义,一般都是基于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变化情况而定的。因此,许多学者选择把工业的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去工业化的指标,而不是工业产量”。那么,学者们为什么选择这种评估标准呢?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工业就业率通常是衡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二是对就业的考察,不仅是衡量工业发展的最便捷的方法,也是大众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法;三是从理论上讲,“去工业化”表现为成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节上,使得研究重心也放在了要素市场而不是产品市场上。更为重要的是,用就业人数衡量“去工业化”现象,也有助于了解总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及趋势。根据这种解释,制造业工作岗位及就业人数的减少,使得工业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比例缩小。对“去工业化”现象的另一种解释,则着眼于全球化的视角,强调“去工业化”并非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化,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调整与整合。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学者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斯塔多赫(Paul D.Staudohar)。斯塔多赫教授指出:“二战后产业结构变化几乎席卷着整个工业社会,在全球产业链的作用下,欠发达国家几乎成了工业社会的加工工厂,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开始由基础性工业转向了服务业、信息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去工业化使得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工厂倒闭以及社区衰败。”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去工业化”现象给工业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也为城市经济转型及后工业经济(Post Industrial Economy)的形成带来了机遇。关于这一点,正如以格伦·亚戈(GlennYago)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减少和工厂的倒闭,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经济调整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去工业化”虽曾一度造成许多国家或城市的经济萧条,但在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作用下,却为后工业经济的形成增添了契机。

就美國而言,工业化曾为美国经济强盛和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二战后“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使美国许多城市的工厂数量开始减少,与此同时,大量工人失业,城市经济萎靡不振。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导致了美国“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优胜劣汰,传统工业让位于新兴产业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去工业化”是市场竞争机制在起作用。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战后科技革命是美国“去工业化”的直接原因。科技革命使得许多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它们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下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科技上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导致制造业部门劳动力不断减少。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美国工业企业逐渐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许多企业被纳入了全球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来。从国际环境的角度分析,欧洲、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兴,亦对美国工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全球竞争压力的作用下,美国的许多工业企业正面临着:“要么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要么改变投资方向,要么遭遇破产倒闭的命运。”因此,美国“去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与合力作用的结果。

“去工业化”现象出现以后,美国后工业社会也随即来临。实际上,早在后工业社会形成之前,便有学者对后工业社会做出了大胆的预测。1976年,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就曾对即将来临的后工业社会做出了详细的理论阐释,他认为:“如果工业社会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则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并且,贝尔还在其《后工业社会来临》一文中,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一种假设推理。他指出:“在后工业社会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且存在着大量的以非营业为目的的机构组织,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志愿者、公民联合会等。与此同时,商业公司成为了社会的核心。大约有55%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产生于商业公司,同样,投资于新的厂房和设备的国内私人投资总额(grosspfivate domesticinvestment)的60%也来自于商业公司。”根据丹尼尔·贝尔当时的推断,商业经济将在后工业经济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其中主要涉及经济领域、职业分布、中轴原理、未来方向和制定决策等诸多领域。关于经济领域,在后工业社会中大多数劳动力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娱乐和教育等。而服务业又被分为个人性质的(如零售商店、洗衣店等)和企业性质的(如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从丹尼尔·贝尔的论断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后工业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所以,“去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集聚是后工业经济的重要特征。

此外,乔治·沙洛斯先生(George Sarossy)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报告》中,也曾对后工业社会进行过系统的阐释,并具体归纳出后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其一,在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将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其二,专业人员在后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中增长迅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三,后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其四,专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依靠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和财产;其五,在后工业社会中存在着高失业率问题。从乔治·沙洛斯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后工业社会与工业化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服务业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失业风险也进一步加剧。

伴随美国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二战后纽约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原本发达的服务产业变得更加繁荣。与此同时,具有全球性控制功能的产业大量地集聚在纽约都市区内。当然,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学术兴趣和现实关怀。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在其《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一书中,就从全球化的视角观察到,纽约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在纽约都市区的大量集聚,增强了纽约的全球性控制能力。沙森教授还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强调了纽约后工业经济的这一特性,她认为,20世纪后半叶,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美国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不断集聚在纽约都市区这种明显的趋向。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蒂里·诺伊尔(Thierry Noyelle)在《纽约金融市场一全球化的挑战》一书中,玛格丽特·克拉汗(Margaret Cranhan)和艾伯特·沃尔特塞兹一布什(Alberto Vourvoulias-bush)在其合作的《全球城市与纽约未来》一书中,也分别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纽约证券市场和外汇投资的情况,阐述了金融集聚对纽约后工业城市的影响。另外,国内也有学者对该类问题有所研究。例如,姜立杰和黄际英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一文较详细地论述了纽约的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转型对曼哈顿、布鲁克林和布朗克斯等区的不同影响。再如,厦门大学的韩宇在《战后美国东北部服务业发展研究》一文中对美国东北部服务产业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美国东北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曼哈顿效应”和东北部大城市所具备的特殊优势,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也为服务产业的集聚和迅猛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关于去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集聚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纽约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纽约后工业经济的实证分析

通過上文相关理论的阐释,我们注意到:“去工业化”和后工业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二战后美国尤其是纽约后工业经济的形成,恰恰是“去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当然,由于北美大陆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有别,工业化和“去工业化”的程度不同,甚至在定义及衡量标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学术界对于美国不同地区“去工业化”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毋庸置疑的是,纽约作为美国典型的后工业城市,在二战后经历了“去工业化”和后工业经济形成的过程,从而为实证研究美国后工业经济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纽约“去工业化”进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下,纽约城市的许多加工制造业由于设备老化、管理体制落后和生产费用高昂等原因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所以,在竞争对手强有力的冲击下不得不面临破产与倒闭的命运。其次,纽约市区内制造业的迁离与分散,也加快了纽约市的“去工业化”进程。二战后,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都经历了郊区化的进程。在纽约郊区化的过程中,不仅人口向郊区迁徙,许多工业企业也迁往了郊区;中心城市中的工业企业向郊区分散,使得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按照美国学者斯蒂文·泽格尔关于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及就业率是衡量去工业化的重要指标的理论,我们可以查找到大量的数据证明,二战后纽约市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据统计,二战前纽约市区集聚着众多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它们大多分布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等区。二战后有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离开了纽约市区。从1960年到1980年,纽约市有一半的工厂倒闭,有超过50%的产业工人失去了工作。因此,工厂大量倒闭是产业工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工业经济萎靡的重要因素。此外,从制造业工作岗位减少上,我们也能看出纽约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即开始了从工业化转向后工业社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1959年至1967年间,纽约市区制造业工作岗位减少了4.7万人,但制造业公司总部的白领工作人员却增加了2 634万人。还需注意的是,在这期间,虽然纽约制造业工作岗位趋于减少,但白领工人的就业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一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在此期间纽约不仅经历着“去工业化”的过程,而且也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期。

此外,对1978年至1980年问纽约市制造业各部门就业情况的具体分析,也可以看出纽约市所经历的“去工业化”过程。

表1是1980年纽约的经济报告。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涉及的时限内,纽约制造业中的各行业就业都呈现下滑的趋势。例如,从1978年到1979年,纽约制造业工作岗位下降了1.9%,而从1979年到1980年,下降了2.7%,其中,纺织品工作岗位下降幅度最大,服装行业紧随其后,所以,服装行业和纺织行业便成为纽约“去工业化”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

纽约制造业工作岗位的下降,必然带来对产业工人需求数量的减少,并使大量的工人面临失业的局面。虽然二战后美国“去工业化”现象不是纽约独有,但纽约市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的幅度,却远高于全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减少的幅度。根据1980年纽约经济状况报告的数据分析,在1980年的第一个季度,纽约制造业雇用人数下降了0.5%,而全美制造业雇用人数只下降了0.2%。这一事实也表明,虽然当时全美都在经历着“去工业化”的过程,但纽约的“去工业化”速度更快、程度更高,也更具有典型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仍然呈下降的趋势。依据1995年纽约经济状况报告,仅1994年一年,纽约市制造业就失去了8200个工作岗位,虽然1995年第一季度纽约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略有增加,但无法改变制造业长期下滑的趋势,并且,从1988年至1995年,纽约制造业一共失去了9.4万个工作岗位,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纽约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减少了57%,由占纽约所有工作岗位的21.9%,降至8.4%。到20世纪末,纽约市基本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过程。

在制造业经历着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末期全面缩减的背景下,纽约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既是纽约“去工业化”的一个具体结果,也是纽约后工业经济形成的条件。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后工业经济形成之关联,学术界也较为关注,并且,一些学者还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后工业社会。例如,社会学家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几个阶段。在贝尔看来,在前工业社会里,生活主要同自然界竞争,人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纯用体力劳动。在工业社会里,生活与经过加工的自然界进行斗争,世界已成为技术化和合理化的世界。后工业社会则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依据贝尔的解释,由于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也由前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后工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有些学者还把后工业社会看作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减少。并且,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得出“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的结论。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源于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离,产业分离使得生产性服务产业从工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为工农业提供服务,且通过区位选择集聚在后工业化城市之中。因此,产业分离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战后纽约在经历了“去工业化”以后,产业结构变化的明显标志是,“工业经济不断地萎缩,服务业经济变得更加繁荣”。“去工业化”使得工业企业大量地分散,并陆续迁离纽约主城区。企业迁离留下了空旷的场地,随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耸的商业办公楼宇,而这些商业楼宇为服务产业的集聚提供了空间条件。以曼哈顿区为例,曼哈顿作为纽约市重要的商务区,集聚着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战前曼哈顿的金融业就十分发达,但二战后曼哈顿的服务产业却更加繁盛,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我们再以曼哈顿的办公室工作岗位增长迅速为例来论证这一点:从1947年至1956年,曼哈顿办公室工作岗位由75_3万个增长到了83万个;从1958年至1962年,在曼哈顿办公室工作岗位中,金融、商务和专业服务增长得最快。当然,除了曼哈顿区,二战后纽约市其他城区的服务行业就业人数也都在逐年增长。例如,从1959年至1967年,纽约市约新增工作岗位99万个,其中,新增的工作岗位几乎都是白领工作,包括服务行业、金融、保险、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电信及公司总部等。研究表明,纽约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对纽约后工业经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资料统计,1985年,纽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数的7.2%,占全國总就业人数的3.7%,至1997年,纽约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已经达到所有私人部门就业人数的31%。此外,消费性服务业同生产性服务业一样,也是纽约后工业经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纽约市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城市总就业人数的24%,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提升至42%。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也对纽约的产业分散与集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存在的前提条件,而跨国公司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利用现代化交通和通信等便利条件,在全球各地设立分公司和工厂。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减少了经济壁垒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全球经济起到了掌控作用”。跨国公司总部和具有全球性控制功能的分支机构在纽约都市区内的集聚,不仅增强了纽约的全球性功能,也为纽约成为后工业化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二战后有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具有全球性控制功能的分支机构集聚在纽约都市区。据统计,1960年,纽约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为60个,1970年,纽约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又增加至70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把纽约市的许多加工制造业迁移到了劳动力廉价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而纽约加工制造业的海外迁徙,又直接减少了纽约工业企业的数量,降低了工业企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份额,是纽约“去工业化”和后工业经济形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三、纽约后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问题

伴随后工业经济时代的来临,尤其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下,二战后纽约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前期相比,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中产阶级减少,高收入人群增多。与此同时,族裔问题与社会分层交织在一起,给纽约的后工业城市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纽约出现了职业和收入上分化的趋向。在工业化时代,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而在以服务业为经济驱动力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则出现了职业和收入上分化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并最终观察到:“与工业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既易产生大量的低收入岗位(low-wage jobs),又容易出现许多高收入职业(highest-paid occupations),同时低收入岗位对高收入岗位有很强的依附性,并且,这种依附性因为收入上的差距而变得更加紧密”。①这种收入上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为高收入和双职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例如从事保姆和厨师等职业,另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为公司提供服务,包括货物保管员和保安等职业。此外,在后工业社会中,“对低技术含量劳工的大量需求,也并没有使得这部分人获得高额的待遇,原因在于社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后工业经济时代,不仅服务行业在后工业城市的大量集聚,使得城市中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出现,而且不同阶层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相关研究表明,二战后,纽约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与工业化时代中产阶级的消费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趋向,他们往往喜欢追求商品的独特风格和绅士化享受,而不是依赖于各种自助式服务的购物中心。高收入阶层的这种消费方式使得市场对临时工、钟点工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因为这些劳动力往往可以满足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与此同时,低收入阶层追求低消费的生活方式,他们刺激了血汗工厂(sweatshops)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说,“分配不均在改变消费结构的同时,亦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在这个意义上,二战后纽约后工业城市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并最终带来了中产阶级减少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此时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不仅改变了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模式,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分配两极化的程度,使两极化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研究表明,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纽约在收入和消费结构上出现了变化。下面我们以1979年和1981年纽约市民的收入统计情况为例,证明这一问题(参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979年纽约市的低收入阶层占城市总人口的4.9%,中产阶级占城市总人口的50.5%,高收入阶层占城市总人口的44.6%,这表明此时纽约的中产阶级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但到了1981年,纽约低收入阶层虽有所下降,达到城市总人口2.3%的比例,但中产阶级却减少到占城市总人口的41.6%,而高收入阶层却上升到占城市总人口的56.1%。所以,从1980年代开始,纽约中产阶级的大量减少和高收入阶层的不断增多,是美国后工业经济时代社会变化的一个明显标志。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再观察一下20世纪末期纽约市的就业及收入情况统计。

表3是纽约1995年的经济报告。根据表3数据统计,从1993到1994年,纽约市FIRE(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工资和就业增长率较高,分别为9.4%和8.5%。与之相比,制造业的工资增长率较低,仅为4.3%,而制造业就业率还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达到-2.7%的程度。从纽约服务产业来看,这一时期仍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产业在纽约市大量的集聚,不仅改变了纽约的产业结构,而且服务业工资和就业的高增长率,也使得纽约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纽约工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市民消费方式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并呈现出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两种消费观念和模式,改变了前期中产阶级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格局。关于这一点,正如美国学者沙森所观察到的,“有许多豪华出租车服务于华尔街金融街区的同时,也有许多无证个体出租车(gypsy cab)服务于低收入街区,而这两种出租车都有别于大众出租车(regular cab);绅士阶层街区对高档家具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低收入街区对低成本的健身器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家庭作坊和血汗工厂的增加,同时满足了人们对高消费和低成本商品的需求”。

最后,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纽约的种族歧视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纽约是美国多元社会的代表和缩影。族裔多元和种族歧视,原本也是纽约传统的社会问题,而二战后美国“去工业化”和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族裔问题和社会矛盾愈加凸显。

在美国众多族裔矛盾中,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最为尖锐,也最具代表性。经过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虽然黑人在法律意义上获得了与白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无形歧视仍随处可见,尤其白人在心理上的抵触和观念上的排斥,使得黑人无法在受教育、就业、住房、乘车和购物等诸多方面得到公正的对待。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纽约大多数黑人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他们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很少能够进入专业性强和技术性高的职业群体,或者说进入美国上层社会。二战后,伴随后工业经济时代体力工作岗位的减少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高级白领阶层的增多,黑人攀升到社会上层的道路愈加崎岖,从而使其持续被边缘化。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罗杰·戴维斯(Roger David)就曾指出:“二战后纽约的非裔美国工人仍然被社会边缘化,许多黑人从事着技术含量很低的体力劳动,这些工作不仅劳累且收入微薄。”

二战后纽约黑人的不佳境遇,虽只是美国后工业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但却反映出纽约在经济转型和后工业经济时代来临后,并未有效地解决黑人以往在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相反,伴随黑人持续被边缘化和贫困化,纽约的族裔和社会矛盾进一步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应对和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仍将是纽约后工业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

余论

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全球各产业都发生了集聚与分散的效应,具有相同特性的产业易集聚在相同的地区,例如,二战后美国有许多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再如,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有大量的工业企业由中心城市迁往郊区,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等后工业产业却不断地集聚在具有全球性控制功能的大都市中心。因此,全球产业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與此同时,美国许多地区由工业化经济向后工业化经济转型。当然,20世纪末期美国又出现了再工业化的现象。并且,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集聚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地区性转移。因此,很难准确地说全美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纽约则不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纽约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且大量的后工业产业集聚在纽约中心城市,不仅使纽约成为一座后工业化城市,也使纽约成为一座具有全面控制功能的城市。

纽约后工业社会的形成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历史原因。众所周知,美国是移民国家,而纽约则是许多移民移居美国的第一站。即使是在美国实施限制性移民政策时期,仍有大量的移民不断地涌向纽约。在美国实施开放性移民政策之后,更有大量的少数族裔移居纽约。因此,纽约不仅族裔多样,且文化多元。研究表明,后工业经济易产生社会两极化的现象,在后工业社会大量高薪岗位和低薪岗位同时增加。然而,全球移民往往填补了纽约劳动力市场的空白。与此同时,低技术含量的职业和低薪岗位大多被少数族裔所从事。白人对少数族裔在职业上的排斥和限制也加快了纽约“隔都化”的进程。所以,对于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的纽约来说,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并没有彻底解决纽约种族矛盾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美国纽约
纽约(节选)
成为纽约人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纽约,纽约!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