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不同产业吸纳人口就业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8-11-05胡宜挺李佳佳张风丽

关键词:就业结构垦区第二产业

胡宜挺,李佳佳,张风丽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引 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在维稳戍边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特殊作用。而南疆是新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兵团向南发展,既是当务之急,更是战略之举。要推进兵团向南发展,增强维稳戍边力量,首要任务是有效集聚人口,而这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即必须依靠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的协调互动。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所研究的区域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样,不同产业对人口就业拉动的能力差别很大甚至相反[1]64-68。因此,为了加快兵团人口集聚进程,有必要分析兵团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各产业在吸纳人口就业方面存在的差异,以针对性地探寻促进不同区域各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些分析与举措对于促进兵团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优化、南北疆垦区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等方面。如王庆丰、景建军等结合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分析[2]146-149[3]60-65;刘志彪和安同良、张车伟和蔡昉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弹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4]1-4[5]22-30;敖荣军对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6]80-85;李豫新、王笳旭对新疆的就业与产业空间的匹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7]56-62;刘旺鸿、赵强和张东辉等学者从协调性、偏离度方面分析了新疆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8]104-108[9]31-36[10]47-49。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维稳戍边的角度探讨了兵团人口发展[11]71-77、人口集聚[12]66-72、人口迁移[13]33-37等问题,揭示兵团面临的特殊人口问题。同时,孙彬[14]等还对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性及人口与经济关系进行了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兵团人口问题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而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基础。但关于兵团这一特殊区域的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协调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人口向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疆特殊地区集聚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对兵团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就业弹性、偏离度、协调系数3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对兵团三次产业吸纳就业水平进行综合考察和实证分析,尝试为兵团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及向南发展战略实施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根据兵团2001—201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绘制出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兵团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均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各指标变化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2001—2009年。在该阶段,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主要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即第一产业是兵团经济的最主要来源,劳动力主要集聚在该产业;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处于迅速兴起时期,且第二产业产值增速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然而该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集聚相对较少,且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趋势与第一产业相似,呈缓慢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就业与该产业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图1 兵团三次产业与就业的变化趋势图

(二)2009—2016年。该阶段兵团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速均有加快趋势。2014年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速逐步放缓,劳动力数量迅速减少。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速相对较快,是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就业人口增加的幅度较小,说明第二产业吸纳人口就业能力不足。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最快,2014年超过第一产业产值,兵团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新格局,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呈不断上升态势,说明第三产业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

三、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建立

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兵团不同产业吸纳人口就业水平及其时空差异,本文将分别运用就业弹性、偏离度、协调系数3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对兵团及南北疆两个垦区①根据《兵团统计年鉴》划分标准,将兵团划分为南疆垦区和北疆垦区,南疆垦区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十四师,北疆垦区为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建工师)、十二、十三师及兵团直属单位,但鉴于第十一师及兵团直属单位产业结构特殊性,分析时未予考虑。的三次产业吸纳就业水平进行综合考察和实证分析。

1.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就业变化的程度,它是衡量经济变动与就业人口变动之间关系的指标。当就业弹性大于零时,弹性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人口就业增长能力的拉动效应越大,弹性越小表明拉动效应越小。当就业弹性为负时,经济增长对人口就业的作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经济正增长就业负增长,表明经济对人口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大;反之,“挤出”效应越小。二是经济负增长就业正增长,表明经济对人口就业产生了“吸入”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的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15]。

就业弹性,可表示为计算年就业总人数与基年总就业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计算年生产总值与基年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其公式为:

其中,E表示就业弹性,L表示就业数量,Y表示生产总值。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还没有精确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变量。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均衡,反之越失衡。当偏离度等于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当偏离度大于零时,即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称为“正偏离”;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即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称为“负偏离”。

第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βi表示第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Yi表示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Y表示生产总值,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L表示总就业人数。

3.协调系数

结构变动协调系数,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相关系数,取值区间在[0,1]之间,当协调系数趋近于1时,表明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很强的协调性,也就意味着就业结构能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迅速调整;当协调系数趋于0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很差。

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γ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yi表示第i产业的GDP占比,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占比。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2001—2016年兵团产业与就业的数据(包括兵团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以及兵团各个师的产业与就业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7年《兵团统计年鉴》。

四、兵团三次产业吸纳人口就业水平比较分析

(一)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1.兵团整体就业弹性

利用兵团2001—2016年的数据,并根据就业弹性公式计算出各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兵团总体就业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1—2016年兵团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单位:%

由表1可以看出,兵团整体就业弹性基本趋于平稳,处于0~35%区间内,2014年后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呈迅速减小态势,2001—2011年间变化比较平稳,可见,经济增长对人口就业的拉动效应不明显;2012—2016年间(除2014年外)弹性值呈迅速下降态势,2016年弹性值为-233.02%,相比2012年的-34.84%,减少了5.69倍,属于就业弹性为负值的第一种情况,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有很强的“挤出”效应。第二产业2003年的就业弹性为-142.15%,是研究时段的最小值,2004—2014年就业弹性逐渐上升,表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增强。2014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就业弹性降为15.78%,说明第二产业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5年其就业弹性超过了第一、二产业,且表现出迅速增长态势,表明第三产业用较少的经济增量带动了较大的就业增量,即第三产业在拉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潜力。

2.兵团南北疆垦区就业弹性比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北疆垦区总就业弹性均为正值,但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说明北疆垦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发展又比较缓慢。除2014年外,2012年以来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是不断减小的,2016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245.94%,与2006年相比降低了3.8倍,说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很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绝对值逐渐趋于0,2016年就业弹性值初次呈现负值为-7.19%,表明北疆垦区第二产业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是有限的。第三产业的弹性值呈现出上升趋势,2016弹性值达到106.24%,表明第三产业对人口就业有一定的吸纳能力。由于第三产业增速小于第一、二产业下降速度,北疆垦区总体经济增长对人口就业吸纳能力越来越弱。

2009年以来,南疆垦区总就业弹性均为正值,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后有下降趋势,表明南疆垦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就业的“吸入”效应不大。南疆垦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整体呈递减趋势,2015年就业弹性达到研究时段的最小值-253.41%,说明第一产业对人口就业有很强的“挤出”效应。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基本为正值,说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均有拉动效应,2016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达到207.97%,且未来还有增长的趋势,表明南疆垦区第三产业将能为人口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表2 2002—2016年兵团南北疆垦区就业弹性 单位:%

(二)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1.兵团整体偏离度分析

通过对兵团2000—2016年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数据整理,运用结构偏离度公式,计算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单位:%

由表3可以看出,兵团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基本为负值,即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小于就业占比,表明兵团目前的第一产业生产要素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由2001年的-29.57%到2010年的-21.01%再到2016年的8.2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趋于均衡,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2016年偏离度达到52.58%,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同等的劳动力能创造较多的产出,结合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值发现,第二产业对就业人数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仍需要增加劳动力数量以实现总产出的最大化,同时也说明兵团第二产业还具有容纳劳动力的空间。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波动较大,2001—2007年,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以这期间第三产业的偏离度逐渐趋于平衡;2008—2016年间出现负偏离,且偏离程度不断增大,由表1可知第三产业对就业有很强的“吸入”效应,表明第三产业内部没有优化升级,还仅限于传统的服务业上,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无法有效容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

2.兵团南北疆垦区偏离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收集2001—2016年兵团南北疆垦区各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并根据结构偏离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南北疆垦区的结构偏离度,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兵团南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单位:%

由表4可以看出,北疆垦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在2016年偏离度达到了-6.82%,较接近均衡值0,表明北疆垦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外转移,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趋于短期合理化。第二产业均为正值,说明北疆第二产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较高,2005—2009年间,第二产业的偏离度由27.04%增加到76.14%,主要是由于产业吸纳就业的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2010年后偏离度有下降趋势,但2016年偏离度仍达到52.51%,表明有部分人口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但是转移力度不大。第三产业偏离度一直为负值,且偏离程度进一步拉大,2016年偏离度为-30.98%,是第三产业研究时段偏离最大的数值。由表2可知,第三产业是提供就业机会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北疆垦区未来就业转移的方向,然而北疆垦区三产的负偏离程度越来越严重,说明第三产业还是以零售、租赁、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且形式单一,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

与北疆垦区相比,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更低,南疆垦区还处在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从表4可以看出,南疆垦区第一产业在2005—2012年间偏离度均为负值,这是因为南疆垦区第一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产值低,再加上劳动力聚集,所以呈现负偏离;2013—2016年偏离度为正值,即产业占比大于就业占比,2016年偏离度达到50.49%,表明南疆垦区第一产业还有吸纳人口就业的潜力。由表2可知,南疆垦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已不断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然而南疆垦区第一产业并没达到充分就业。第二产业处于正偏离状态,2012年后,偏离度均处于60%左右,波动不明显,说明现有的劳动力输送没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第三产业在2008年后偏离度均为负值,2016年偏离度达到-55.37%,比同期北疆第三产业低78.7%,表明南疆垦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对人口就业没有带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待准确定位。

(三)不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1.兵团整体协调性分析

通过对兵团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整理,根据协调系数公式,计算出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表

表5显示,2001—2016年,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基本在0.92~0.99范围内变动,较接近均衡值1,而张东辉测量新疆2000—2012年协调系数稳定在0.75左右[10],这显示出了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优势。兵团协调系数相对较高,但总体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这应该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国家推出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总是滞后于产业发展。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兵团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物质支持,所以在2001—2006年间兵团的协调系数在0.98附近波动,实现了短期协调发展。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干部+经济援疆”“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期间,兵团产业进一步发展,而就业结构转变的滞后性导致2007—2011年协调系数下降至0.96±0.01范围内。2010年上半年“新一轮援疆”开启,及“十二五”规划为兵团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而兵团人口集聚不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导致2012—2016年协调系数缓慢下降,2016年兵团协调系数降至0.9269,未来还有下降趋势。

2.兵团南北疆垦区协调性对比分析

通过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按照结构协调系数公式,分别计算出南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兵团南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表

由表6可以看出,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总体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2003—2011年间,北疆垦区的结构协调系数由0.9852下降至0.9236,表明在这期间北疆垦区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逐渐下降;2012—2016年间,结构协调系数变化不大,在此阶段,北疆垦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2001—2016年间南疆垦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南疆垦区结构协调系数为0.8409,与2005年相比降低了17.6%。因南疆垦区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技术和人才都比较缺乏,其工业化水平慢于兵团平均水平,较之于北疆垦区,南疆垦区结构协调能力较弱。

由图2可以看出,北疆垦区的结构协调系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平缓变动趋势,南疆垦区的结构协调系数在2012年后迅速下降,2016年南疆垦区的结构协调系数为0.8409,相比2012年降低了13.98%,达到近12年来的最小值。这说明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很大问题。结合上文对南疆垦区就业弹性和偏离度两个指标的分析可知,南疆垦区第一产业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开发,第二产业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非常脆弱。

图2 兵团、南北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变化趋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兵团整体协调系数与北疆垦区基本一致,但2012年后南疆垦区协调系数不断降低,也造成了兵团整体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能力下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基于2002—2017年兵团及各师统计数据,通过对兵团、南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就业弹性、偏离度、协调性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兵团总体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值,说明存在劳动力剩余,2016年偏离度为正值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内部还有容纳就业的潜力;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仅达到初级均衡,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值,尚有吸纳人口就业的空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表明第三产业急需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北疆垦区第一产业就业容量趋于饱和,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是北疆垦区的支柱产业,偏离度为正值,需要引进劳动力以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不断提升,有很大的就业潜力,但是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南疆垦区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排斥效应,但通过偏离度的测量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还有容纳就业的空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偏离度均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对人口就业有很强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北疆垦区相似,是未来最具有就业潜力的产业,但产业发展仅处于初级阶段。

兵团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北疆垦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南疆垦区产业结构为“二一三”,南北疆垦区就业结构均为“三二一”,兵团需要劳动力投入,且仅有的劳动力在产业结构间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兵团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同,总体来说,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大,第三产业拥有很大的就业潜力,但产业发展落后。

(二)政策建议

根据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16],兵团目前刚进入起飞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口集聚不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为了促进南北疆垦区的协调发展,兵团应以产业带动为主线,职工增收为目标,选择行政主导模式[17]33-37。基于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通过政府引导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第一产业自身很难完成转型,需要政策引导以拓宽发展渠道,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第一产业的多功能性,从而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经济基础。南疆垦区第一产业内部还有就业空间,需要处理好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和外部转移。通过农业集聚人口首要解决的是收益问题,农产品收入弹性低,风险大。保证农民收益,就要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将特色农业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第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加工业发展,进而催生现代服务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达到创业增收的效果。所以,南疆垦区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可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通过“市场+政府”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第二产业是兵团的主导产业,也是现阶段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研发和生产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品,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产业渠道,创造内部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等手段开辟深加工市场,这一“产业链”如能形成,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增加就业。针对南疆垦区,兵团要考虑当地特色优势资源、人才和市场特点相适配,比如进行瓜果业加工;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提高当地加工、深加工比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

3.通过“政府+市场+企业”强化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最具有就业潜力的产业,但目前发展缓慢。政府应扶持兵团第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效性、服务性、集约性、先进性的服务;引进企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优势。对于南疆垦区,由于自身有很多发展障碍,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缓慢,所以南疆垦区可以在已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增加物流、交通运输、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人口的流动,刺激消费,这也是打开南疆经济和增加就业的关键之道。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垦区第二产业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