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聚落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门头沟爨底下村和苇子水村为例

2018-11-05李发美

绿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村落村子旅游

李发美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1 引言

在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国的乡村再度成为了众人眼光的焦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家政策性的扶持更是有力促进了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原则包括“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具体内容。

在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开展乡村旅游成为一条深受欢迎的道路,众多的乡村聚落蜂拥进入旅游开发的圈子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定位,盲目效仿成功案例,照搬他人经验和做法,同样的发展模式套进不同村落,除了形成千人一面的结果外,部分乡村聚落的发展结果不容乐观,旅游态势萎靡,并未带动村落经济产业文化的良性发展,还有一部分村落则陷入过度开发的状态,旅游开发对村民的生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整个村庄逐渐失去其作为旅游资源核心的内容,最终也将日渐式微。

所以在此背景下,对乡村聚落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前进行针对性的适宜性评价变得十分重要。而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应指标也应在对村落进行实际调研后进行部分微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旅游开发能够实质性的促进乡村聚落的综合发展,减少因误判或盲从导致的时间和经济、人力、乡村资源等方面的损失的同时,也能为地方旅游产业做加法,更好的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2 我国现有乡村聚落旅游开发现状综述

2.1 我国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实例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 km,海拔650 m,村域面积5.3 km2,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 ℃,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北京市门头沟区现在保存着很多典型的北方村落,由于早年间交通不便村子多处于山坳之中使其规模与风貌上都有较好的保留,已经成为城区居民进行短途自驾游的热门选择。爨底下村在此类村庄中开发较早,村子各方面条件成熟,但是现在同样面临旅游开发是否得当的问题。

从综合特点对爨底下村进行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爨底下村有特定的建村传说典故一直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清后期有闻名京西的大财主及远近知名的八大家,富有的人家居多,家家建起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制精美,聚集成片,风貌完好。这部分在旅游开发中作为遗产旅游主要对象,对于访古游的人群是主要的参观元素。

(2)区位地理气候。爨底下早年因交通不便使得村中的建筑群和古树古物等得以保留下来,现在则处于驾车3 h时间圈内,成为自驾游热点。村子地形呈元宝状,有良好的寓意。

(3)乡村生活习俗。乡村旅游中重要的支撑还包含整个村子原生态的生活生产状态,耕作劳动、休闲娱乐、乡间生活模式,都属于乡村旅游中可衍生的旅游因子,对于外来游客来说,除了历史留下的古建筑古村落是可贵的,乡间人们的生活则是更为生动的画卷,也是有别于城市生活模式的。

总的说来,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其特定的价值点,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危机性,在众多主要依靠村民自身为主导旅游业的村子,如何将乡村旅游稳定的开展是大多数乡村面临的棘手问题,概括性来讲包括: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乡村原始生活模式的变更、人口流失造成的空心化等3个方面。

爨底下村目前在西郊乡村游中属热门,有专门的网页介绍和维护,在知名度上不存在问题,但是以下问题都亟待面对及解决。

(1) 交通的便捷性。虽然已有公交能够到达村子所在的斋堂镇,但整个过程中耗费的时间过长,且并未到达爨底下村,存在交通覆盖盲点,也催生了不少黑车拉客等现象。

(2) 村落旅游规范化问题。村中直接的收入包括门票收费,村民自家开设的民宿中食宿收入,门票管理上受村中礼俗社会的影响,并未严格做到规范化售卖,而民宿部分也只是以村民家庭为单位开办,只是基本的满足游客需求,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接触利益,而没有做到以乡村生活的节奏为依托,通过让游客接触、体验和感受乡村生活来了解这个村子的活力所在,简单的提供食宿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只是初级阶段,所谓的“农家乐”与实质性的深度旅游之间距离尚远。然而爨底下村作为一个村子的同时还是文化遗产地,故《北京古村落旅游发展规划》中称“古村落旅游以体验性休闲游为主要方向;旅游服务以高端传统文化体验为主;古村落旅游产品应该以感受乡村风貌、品尝传统饮食、体验非村落文化遗产、了解传统文化为主”,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还有遗产保护开发宣扬传统文化的诉求。

(3) 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爨底下村村民的主要产业收入来源于旅游和游客的吃住,在整个占比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村子中并无其他拓展的旅游产品,村民依托单一的旅游获得全年中大部分收入。这样单一的态势势必缺乏稳定性,一旦旅游人群出现较大波动则会对整个村子的居民收入产生影响。村子是否应该保持其他产业的继续进行,将旅游业带来的收入作为锦上添花,在旅游淡季之时通过其他的收入维持收支平衡。

(4)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调整。爨底下村作为京西较有特色的北方典型村落,除了保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其原有的乡村生活模式也是其文化价值中的一部分,在以旅游业为重的今天,村民已经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调整为适应旅游带来的变化,为此牺牲的则是原有的生活状态,大多数的居民不再从事种植劳作,即使是村落中旅游食宿供给也多依赖市集买入,这一定程度上算通过爨底下村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周边未能开发旅游村子的经济,但因此丢掉乡村生活的核心部分,爨底下正在遗失自己的乡村魅力。很多乡村旅游在进行到一定阶段,都面临丢失原味,现在人们甚至会刻意追赶在其失去原有风貌前去感受最后的中国乡村本来样子,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初衷不免有些讽刺。

(5) 人员流失带来的空心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人们不断进军镇上和城区,人口呈现单方向的涌动,而目前逆城市化尚未兴起。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分散在各类资源分布集中的城市,形成了村落的空心化现象。村中主要的居民为老人,年轻一代出于工作和教育的考虑离开乡村,这就是现在的乡村。即使是饱经风霜的建筑遗产,失去了定期的维护与人群,最终就只是遗产,而对于传承方式主要为人的乡村生活方式,空心化将是致命打击。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来说是提升经济的辅助,过度依赖对乡村生态和生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其自身,利弊全在整个旅游开发的适度性把握上。

基于现有已开发的村落旅游状态分析,更应该认识到正确深入的了解乡村聚落旅游的适宜性评价理论对于每个正走在开发旅游道路上的村庄的重要性。

2.2 乡村聚落旅游内涵现状认知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加快,城市居民在拥挤不堪的城市生活中无法得到放松,开始向往和追求一种更为安静、生态、放松、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乡村旅游催生发展。截止目前,乡村旅游基本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城郊农家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以观光农业为代表,第三阶段以乡村度假、深度体验为代表,乡村旅游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中对旅游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上文提到的爨底下村仅为第一阶段,对此相较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显得利用不足。但是,虽然乡村旅游实践活动更加丰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仍有欠缺。即使是对于乡村聚落旅游本身的定义仍有多重异议。

乡村旅游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发生的场所为乡村地区,且开展以乡村性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乡村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在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进一步推进对开发适宜性的理论了解,以便更好的借鉴现有理论。在本文进行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关于乡村聚落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位前辈提出了乡村聚落旅游开发准入理论的研究,在对调研对象苇子水村的适宜性评价过程中将以此为基准进行研究。

3 乡村聚落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

在上文提及的乡村聚落准入理论中,主要将开发适宜性的评价指标分为了聚落内部因素指标和外部因素指标,通过对这两部分分类指标的诠释,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乡村聚落中进行旅游开发时可能面对的因子并对其进行权衡评价。

3.1 内部因素指标

在乡村聚落旅游开发准入评价指标中关于内部因素部分主要如表1所示,包含村落所处坡向、海拔高程、坡度、人均建设用地、村落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文化敏感性和村民态度等方面,对于这部分因素通常可评价的空间较大且能够有具体的数据。

表1 内部适宜性指标内容

3.2 外部因素指标

在乡村聚落旅游开发准入评价指标中关于外部因素部分主要如表2所示,分别包括村落区位、村落的景观可达性、内部交通、外部交通可达性、噪声干扰、自然灾害和保护等级等方面,这部分外部因素通过对村落进行走访时的调研可收集大部分的资料。

表2 外部适宜性指标内容

3.3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在前文所提及的乡村旅游开发准入理论中,村落中具有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也作为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中重要的因素,结合村落的内、外部因素,综合其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对其是否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以及进行何种程度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分主要说明了乡村聚落旅游中有关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分层,概括性的说包含乡村生态、生活、生产、文化4个大类(表3),对于乡村旅游是否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旅游资源相较于内、外部因素,更倾向于讨论村落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更侧重于度与环境行为心理的评价。在以苇子水村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时,这三类评价指标将综合应用,尽可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4 调研对象苇子水村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4.1 现状综述

苇子水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辖村,地处太行山区北部,海拔高度500多m,四面环山、九龙八岔、植被茂盛、地址多样、峰奇石怪、谷深涧幽、古建民居、依山而建,有着近600年的悠久历史。位于镇域东部,东距北京城55 km,东南距区政府驻地22.1 km,北距田庄村1.5 km,东距南山村2.8 km,西南距109国道芹峪口检查站6 km,芹高公路(芹峪口-高崖口)从村西穿过,交通方便。村域面积9.76 km2,其中耕地960亩,林地620亩,荒山12388亩。现有居民420户720人,其中农户225户495人;居民195户225人。2018年3月,苇子水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表3 乡村聚落旅游资源吸引力指标

4.1.1 区位

苇子水村区位图如图1所示。

4.1.2 交通

苇子水村西面有国道穿过,四面环山,村子坐落在山坳里,村中建筑依山势而建,大多平行于等高线,村子的内部交通集中于山脊及深沟两侧,比较均质的分布于村落,较好的联系各家各户,尤其是山脊上的道路,沿途可俯瞰全村风貌,深沟一侧的道路则可亲近接触罗列两旁的老建筑。其交通流线如图2所示。

4.1.3 自然灾害

苇子水村建村伊始地理条件温和,适宜居住生产。随着村庄规模的壮大以及社会发展,导致小气候产生变化,在调研过程中村民表明村子处于极度的缺水状况,原有的汇水沟已经干涸,只有个别老井能够打水。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来自于每隔两天一次的市政集中供水,并没有足够的水能够提供给农业灌溉生产。

4.2 苇子水村旅游资源现状与评价指标的契合分析

4.2.1 生态吸引力评估

在乡村的生态吸引力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有绿化覆盖率、人居干扰度、水资源丰富度、季相多样性4个方面。

绿化覆盖率,又称绿化覆盖度,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村域面积的比值。苇子水村域面积内,建筑的分布呈现明显规律,农田分布在环绕的山坡上,山坡的绿植覆盖为典型的北方风格,树种偏少(表3),常绿植被偏少。由于村子目前农事基本停滞,大面积被开垦的山间坡地空置,长此以往可能形成水土流失(图4)。

人居干扰度,指乡村中居民生活、生产等活动的存在,造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程度(也可称为干扰程度)。干扰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干扰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等,过度频繁或不合理的干扰,可能会导致乡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毁灭。从常住人口数量衡量村落的人居干扰度,在讨论村中的自然灾害时已经提到人类的活动在几百年间使得苇子水村从温润丰水变成今天的极度缺水,这属于人居干扰比较严重的一种,由于现在村中生活的主要是老人,活动仅限于基本生活范围,在未来对村子的影响不大。甚至到最后出现无人村的结果,使其在此进行自我修复。

水资源丰富度对于苇子水村来说是严重的问题,鉴于水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这一点之于苇子水村是否适合开发旅游将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是选择长期依靠外部水源,则需要进行彻底完善的水利设施修建,在调研途中可见正在进行的供水管廊,基本处于废弃状态,据村民反映此管道无法进行供水,施工进程缓慢,部分村落的道路因此受影响。

季相多样性,季相指在某个群落中,一年内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各种植物因不同物候进程在各个季节表现出来的不同外貌。在经过专门设计的景观中每个季节变化产生的视觉效果均不同,带给观赏者变换的体验。在乡村景观中,除了自然景观外,各种人类活动形成的农业作物也是重要的视觉体验对象。对于进行乡村游的游客而言,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季节种植作物的风貌,甚至是超过自然景观比重的。苇子水在四季更替中,目前主要是未被开垦的山林,已经成为耕地的部分大量荒芜,只有少数地方尚有一垄绿意。

4.2.2 生活吸引力评价

乡村生活吸引力内容中的建筑风貌原真性、聚落空间完整性、环境卫生良好度、社区关系和谐度4个侧重点,从总体上说苇子水村在这部分中都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

乡村建筑指乡村居民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居住型建筑、公共型建筑、生产型建筑三类,例如民宅、学校、寺庙、作坊、餐馆等,是乡村居民组织家庭生活、参加公共活动、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受修建时间、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民族习惯等影响,乡村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其风貌也有不同的特征。乡村建筑风貌是乡村在时间流逝中,乡村“乡土精神”及“本土文化”外在表现,是本地资源、家庭观念、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的物化展示。该村的建筑风貌整体性较强,由于村中居民改善生活后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许多的老建筑得以保留下来(图5),没有受到大量改动和混搭。虽然居民搬走的同时也致使遗留的建筑无人维护看管,部分建筑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一些建筑构件经过时间迁移开始破败。除了年代最为久远的一批老建筑,村子里也存在新修的民房,和老建筑的材料形制都不同,但是屋顶基本是坡屋顶,所以远看整体的视觉效果并未受影响。而且新修建筑选址很灵活的嵌套在建筑群落之中,整体高度和规模变化不大,依旧依山而建(图6)。出现的建筑概括为传统建筑、协调建筑和个别突出新建筑。且主要道路两旁分布的多为传统建筑,新建筑由于时间靠后,基址相对偏离主要通道。

聚落指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聚落指村民居住、生活、劳动和进行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构成的景观就是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不仅包括聚落建筑本身,也包括聚落的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是乡村聚落的一种空间组织形态。聚落空间完整性上,从总平面可窥一二,苇子水村整体聚落为多条带状分布,以每户为单位的合院建筑聚集形成群体,迄今为止该特点仍旧保留完好。在村口的庙宇旁有一个较大的集散空间,主要作为居民的休闲活动场地,放置少量健身器材,进村可以看到坐在一起闲聊话家常的老人们,是观察来往人群活动的绝佳地点。走访中了解到村中除居民建筑外,还有民间常有的龙王庙、山神庙,以及现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隐藏在民居中还有一个村史馆,但是调研当天并未开放,未能得知更多信息。

环境卫生良好度。环境卫生指乡村空间环境的卫生,主要包括乡村道路、街巷、公共场所、房屋建筑等区域的环境整洁,乡村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处理,以及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维护等。乡村环境卫生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居民健康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苇子水村整个村容比较整洁,在一眼所见的公共空间基本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但是村中并没有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设施,部分生活垃圾放置后山空地进行焚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满地生活垃圾的状况,但这样不统一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乡村的空气环境会形成不良影响。调研过程村民陈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整个村子没有可用的公共厕所,按说在乡村自家会设置厕所,但是苇子水村由于严重缺水,使得村民无法使用现代化的卫生设施,包括村口停车场新建的公厕也是常年锁着,禁止使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卫生间这类解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设施无法使用,定然是一项扣分点。

社区关系和谐度。社区关系指某地区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地方关系及邻里关系,社区关系能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关系,更代表组织的公众形象。中国乡村基本以血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组织乡村社会,社区关系是感知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苇子水村的现有常住居民之间,多是常年打交道的熟人,主要人群为老人,相处比较和谐。唯一的矛盾点存在于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由于相当一部分有关生活需求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村民对于村委会的执行力颇有微词,所有人都期待的是更便利的生活,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问题后,才能更加稳妥的讨论旅游开发的问题,或者村落旅游开发可以作为一个契机。

4.2.3 生产吸引力认知

农业景观美景度、乡村业态丰富度、旅游服务完善度、乡村住宿舒适度4项有关于乡村生产吸引力的标尺,一定程度上衡量着在乡村的生产方面具有多少旅游开发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这是任何一个乡村都能够探讨的部分。

单看农业景观美景度。乡村的旅游开发在农业景观的比重较大,是所谓游客来的诱因之一,且农业作物对村落本身而言,是村民的基本生产活动,包含了众多的生活氛围。现在有很多如爨底下村的村落在旅游业发展旺盛之后摒弃原始的农业生产,失去最为宝贵的东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乡村进行开发时,应设立一个开发的底线,留住最原真的部分。这一点应用在苇子水村上并不太合适,由于缺水导致的农业活动停滞,其中也存在村中主要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关于打造农业景观,该村更适合特色农作,比如其尤其出名的香椿,可以放大其价值,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形成独特的农业景观线。

乡村业态丰富度。乡村业态指乡村中的产业样式,包括覆盖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以及农村环境中的二业、三产业态。乡村中多样类型的业态代表大量具有生动性可开发性的生产活动,对城市居民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通常也可作为旅游项目设计的参考。乡村业态的丰富性使村落的旅游开发从静态的观赏可转化为动态参与体验。苇子水可以说是相当原始的村子,在以乡村业态的丰富性这一点为视角进行分析时尤其如此。整个村子主要的状态就是居民的基本生活,村中唯一的小卖部也只是提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呈现出一种倒退的节奏,因为对村中的老人而言,很多的业态是非必须的。

旅游服务完善度与乡村住宿舒适度有相关联性,旅游服务中吃住行游玩,各方面的服务质量都将决定游客在一次旅行中的直接体验。苇子水村中设立有简单的游客中心,与紧挨的公厕一同常年紧闭。

其余再无正式的旅游相关设施与服务,走访中也未见有民宿提供,目前处于当日必须来回的参观游玩村庄。旅游服务的不完善和住宿的暂时缺乏限制了游客停留的时间,增加了往返的疲劳感。这种程度的旅游服务对于村民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经济上不会有提升,因为没有任何可供游客消费的环节,对于居民和游客,苇子水村的现状对双方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4.2.4 文化吸引力调查

对于乡村聚落,其文化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村子的历史古悠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度、民间工艺传承原真性、宗教节庆活动保留度、农事活动仪式保留度等内容中。

该村为明清古村落,人文景观很有特色,由于地形是盆地构造,自古就有九龙戏金盆之传说,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岔之中,其鲜明的明清风格让人倍感世事沧桑。这些朴素的古建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除此之外,村中一榆两槐四古柏,菩萨庙背靠着龙王庙,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村子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桥,其中5座水泥桥,8座石桥。随河沟宽窄变化,桥身的长短随之变化。石桥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沙子、大灰,形状多为拱桥。材料简单,一般就地取材,石头块头不大,经过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状各异。关于村子的历史古悠感,除了进入村子能够感受到的氛围外,更多的感受来自于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建筑、百年古树(图7)、古桥(图8)、古井等,这些元素同时也是传统村落中通常具备的。不论是在其规模还是年代或是形制上,苇子水村在历史感上具有相当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苇子水村的秧歌戏在2007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目前可见的民间工艺已所剩无几,包括非遗,这类文化性质的民俗技艺依托于以此为生、以此为乐的村民,随着传承人的老去,年轻一代的迁走,很多相应的民俗技艺也相继断代。

宗教节庆活动保留度。宗教节庆活动发生的场所多为庙宇道观,苇子水村内部仍然保留着龙王庙与山神庙,节庆活动则逐渐减少,同样的,农事活动仪式也由于农业种植的停滞受到了影响。

所以在乡村的文化部分,人的重要性尤为明显,所有的文化都需要有传承的载体,对于乡村,人员的流失对于乡村文化的延续将是巨大阻力。

5 苇子水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

综合以上对于乡村聚落旅游开发适宜性的了解,结合实际的案例,对所调研的对象进行了各重点项细化分析,总结出关于雁翅镇苇子水村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在乡村聚落旅游开发准入理论的实际应用中,苇子水村在内、外部适宜性方面体现的优势为其区位、地理条件、交通可达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极度缺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4个大类中,突出的特点主要包括生活吸引力与文化吸引力中关于历史感、民俗技艺部分。相对的,在生产吸引力与生态吸引力上存在缺陷。汇总上述内容,面对是否适宜进行旅游开发,苇子水村现在面临着两大短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产生动力,但是人员流失导致的村子空心化严重这个乡村通病,则需要长远的村落发展规划来逐步改善。从长期来看,苇子水村目前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古民居与场所感,这可以作为该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重点关注对象,借旅游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达到对老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而游客的到来也将为这个古老的村落注入巨大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情况下,苇子水村基本能够符合旅游开发的初始要求,但如果想达到深度旅游的层次,避免西郊农家乐模式,只有村民尚且不够,需要专业的乡村旅游体验打造团队进行针对设计,最佳的结果就是恢复水资源的正常使用,恢复农作,使其村有乡村的本质,方可有持续开发的资本,否则,贸然的进行产业置换,对于苇子水村的历史感将是一种内耗,在耗尽之后将颓败得更迅速。

猜你喜欢

村落村子旅游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望娘滩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