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湖市中心城区拓展空间生态环境的营造
——以“明湖景区”构思与实践为例

2018-11-05潘冲根赵伟宏

绿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平湖市景观生态

潘冲根,赵伟宏

(1.浙江省平湖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浙江 平湖 314200;2.浙江省平湖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浙江 平湖 314200)

1 引言

“明湖景区”位于平湖市南市新区中心区域,是一个以大型开放水体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公园,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水岸线,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休闲娱乐的需求。它北起漕兑路,南至怀橘路,东靠文蔚路,西临新华南路,总用地面积32.3万m2,其中陆地面积20.48万m2,水域面积11.82万m2,绿化面积16.44万m2,配套建筑面积1.56万m2。始建于2014年7月,2017年10月全面竣工。

“明湖景区”以毓秀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湖,北湖东西向长约540 m,南北向长约328 m,占地面积约18.88万m2;南湖东西向长约336 m,南北向长约429 m,占地面积约13.42万m2。其中二标段(南湖)于2016年11月,被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评为“2016年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于2017年8月被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评定为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奖银奖(图1)。

图1 “明湖景区”全景

“明湖”蕴含三层含义:一是彰显与日月同辉、前途光明,又暗含平湖建县于明朝的史实;二是湖面的形态像日月组合;三是该湖位于市政府南侧,古人云:“公生明、偏生暗”,表达了美好的愿景。

2 愿景

2.1 完善生态、提升美誉度

充分利用原漕兑港、土地塘水系、鱼塘和滨水的自然生态条件,进一步完善市域绿道和水生态系统。通过低影响开挖湖面、建设闸站,完善城市防洪包围圈系统,有效提升水质,在周边开发框架下,师法自然地营造自然开放生态空间。

2.2 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感

以人为本,根据区位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特点,设置多样亲水设施和服务设施,营造“城市客厅”,引导市民享受滨水。充分发挥生态景区的综合功能和效益,体现全民共享,强化江南属性。

2.3 拓展空间、提升能量级

按照城市开发建设“南进、东拓、北延、中提升”思路,南市新区是当前城市开发建设的主战略和主战场,近年来得到了海内外投资商的青睐。明湖景区处于南市新区核心区,景区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能级,优化了投资环境,有效带动了区域发展和增值,也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打开经济通道。

3 策略

3.1 界地分析

3.1.1 显性元素

(1)区域与城市。平湖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一心、两环、两带、三片、八射、十园”,“明湖景区”列“十园”之一,属江南古陆外缘杭州湾凹陷,境内地势平坦,为冲积平原。要以城市节点和标志物统领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考虑到金平湖大道和平善大道入境交通的需要,自西向东,金诺大厦、市政府、总部商务区和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起到连续导引的作用;由北向南,节点以开放空间为主,市民文化中心、“明湖景区”等序列层层展现。

(2)场所环境。平湖市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带,植被也处于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因而,生物资源具有东南兼蓄、种类繁多的特点。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垦殖系数较高,基地原为农田和池塘,原生树木少,平畴交远风,仅沿河农隙地尚保留有一些自然植被。河网稠密,地表水源充沛。地势呈现低平的岛状地貌特点,多数地面高程在2.4~2.6 m。土壤属中部河(湖)相沉积河网区,土壤以青粉泥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以重壤土为主,土壤养份属中上水平。

3.1.2 隐性元素

(1)历史人文。平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1]。在清光绪《平湖县志》中记载:“齐景乡者,有漕兑港。”明清时期,是当湖西南各乡农户“完漕粮”的主要水路,同时又是漕粮解京的运输航道,故以“漕兑”。漕兑港水路畅通,河床较深,历史上未见有疏浚记载[2]。

(2)经济社会。2017年平湖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5.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8123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主要区域看,平湖经开区、当湖街道、独山港区均衡发展。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8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4%[3]。

3.2 景观视觉空间组织

城市滨水区景观注定与城市形态、空间共融共长的,景观建设者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统筹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谋求统一、和谐、生态的整体,延续城市构架、肌理,以绿化渗透、道路勾通,融合城市、开拓空间。

3.2.1 塑造灵动滨水空间

通过对原有水系有效组合,集聚中心水域、梳理支流空间、渗透水陆交融,呈现动静、大小、虚实等不同的观景游览线,营造出收放适度、层次梯度的视觉走廊、创造出溪、湾、滩、坡、坪、林等自然空间[4]。

北湖“日湖”原水域面积约4.6583万m2、岸线约2.46 km,在原约25 m宽漕兑港的基础上,向南最大开挖115 m,往北最大开挖118 m,改造后水域面积约9.56万m2、岸线约1.89 km。南湖“月湖”原水域面积约2.52万m2、岸线约1.48 km,改造后水域面积约4.20万m2、岸线约2.24 km(图2)。

3.2.2 景观文化巧妙融合

明宣德五年(1430年),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在“明湖景区”和市民文化中心的设计中充分挖掘文化,因地制宜地设置八大景区:分别为池海叠翠、齐景春秋、华亭访梅、武原流芳、漕兑竞舟、北河新晖、毓秀花溪、大易风荷(图3)。

图2 土方挖填平面方案

图3 “明湖景区”八大景点

3.3 滨水景观构架完善

竖向挖湖掘溪、堆土如山,充分发挥空间、地形、水陆等形态,运用开敞、闭合、纵深、内外等手法,营造充满生态的滨水岸线。

“明湖”内划分5个景区,分别为武原流芳、北河新晖、漕兑竞舟、毓秀花溪、大易风荷。其余3个景区位于北侧的市民文化中心(图4)。

3.4 自然生态格局营建

3.4.1 水生态分析

平湖中心城区部分骨干河道2014~2017年平均水质状况如表1所示。

(1)入河污染严重,水质状况差。

河道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是入河污染严重,超出水体纳污能力。根据对中心城区入河污染物的调查分析:中心城区现状年污水入河量约2407万t/年;入河CODCr、NH3-N主要来源于生活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污染,入河TP主要来源于生活源污染和底泥污泥。

(2)平原河网流速低,水体自净能力差。

图4明湖景区整体设计

一是地势平坦,特别是城区范围内河网水力坡度小,流速低,流动性差。二是为保证防洪安全,城市防洪工程长期处于运行状态,其中2016年关闸封闭运行时间长达185 d。三是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河床抬高,造成河道流速变慢。

(3)河道整治工程生态性不足,自我修复能力差。

受岸线、土地等制约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护岸大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浇筑普通混凝土方式,破坏了河道的自然构造,隔绝了岸上与河道水体的连通。

3.4.2 修复方案

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有生命的、有生态功能的,区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已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在中心城区拓展空间生态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对环境、生态、水文的影响越小越好,即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

(1)结合城区河道状况,底泥彻底清除。

(2)实施断头浜治理,连通城区河网水系。

河道水系不畅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根据《平湖市水系调整规划》、《平湖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等方案,结合现场调查,对城区水系调整规划进行适当修编,勾通。

表1 平湖中心城区部分骨干河道2014~2017年平均水质状况

注:紫色底纹为超标因子(超劣Ⅴ类水)

(3)实施综合治理,恢复河流生态进行生态护岸建设。

以隐形挡墙生态驳岸为主,通过生态拦截、缓冲区设置、土壤下渗、植被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作用,降低进入河道的面源污染。

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在截污控源的基础上,初期通过强化净化的手段改善水体水质,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培养微生物等措施逐步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最终达到水体自净的目的。水体的污染过程如图5所示,生态修复思路如图6所示。

3.5 植物群落的构建

关键在郁闭空间布局、植物地形结合、重要节点营造、景观天际线、色彩把握和植物与构筑物推敲上下功夫。

图5污染过程示意图

图6 生态修复思路图

3.5.1 地形地貌的构建

在地形地貌处理上, 对原有鱼塘、河道巧妙统筹整体梳理,宜岛为岛,宜涧为涧,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同时引入海绵理念,在绿化中利用原有几处低洼地带,略作修坡,或草坡入水,或种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和湿生植物。

3.5.2 “近自然森林”的理念

在绿化实施中,处理好植物景观营建、生物栖息构建、生态元素稳定这三种关系,把“近自然森林”的理念引入绿地建设,乡土树种、适龄规格树种和地被、宿根花卉等大量使用,着力打造海绵型生态绿地。

“明湖景区”的常绿植物与绿叶植物物种比为1∶4,常绿植物与绿叶植物数量比为1∶2,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数量比为4∶1,速生、中生、慢生植物的数量比为4∶3∶2。

在景观林带的植物材料选用上,北湖,乔灌木54种,其中乡土树种香樟539株,胸径15~16 cm的103株,占19.1%,胸径20~22 cm的289株,占53.6%;其中广玉兰62株,胸径9~10 cm的48株,占77.4%。有宿根福禄考、大花萱花、石蒜、葱兰、二月兰等宿根花卉40种,有凤梨薄荷、百里香、迷迭香、荆芥等29种花境植物。水生植物有千屈菜、花叶水葱、香蒲、泽泻等17种;底色为1.9万km的矮生百慕大草坪、秋冬季补播黑麦草。

南湖,乔灌木73种,其中乡土树种香樟653株,胸径15~16 cm的250株,占38.2%,胸径20~22 cm的203株,占31.1%;其中广玉兰117株,胸径9~10 cm的105株,占89.7%。有玉簪、石竹、蛇目菊等宿根花卉43种。有重瓣粉色荷花、红色睡莲、黄色睡莲、香蒲、泽泻等水生植物17种;底色为2.6万m2的矮生百慕大草坪、秋冬季补播黑麦草。

地被石竹、红王子锦带、扶芳藤、兰花三七等地被,以后期自然生长为主,镶嵌在乔灌木周边,用“模拟自然”的手法营造出在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上与区域自然群落相接近的人工森林。适合粗放管理的乡野地被,替代了绝大多数冷季型草坪,观赏性草坪面积或分散、或集中。这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由于“近自然森林”选择当地乡土树种,超常速、低造价建造地带性森林,因此这是一种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趋于稳定状态、后期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森林。

4 思考

作为接轨上海县级城市发展的又一个新中心,实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区域环境景观建设,先行谋求道路框架、营造中心城区拓展空间生态环境,来赢得发展基石。

4.1 基地认别性

地处市民文化中心、CBD和规划中商业区域、居民住宅区中心的城中湖建设,充分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低影响梳理水系,叠坡植绿;景观建筑高度适中,驿站、泊位等配套掩隐其中;水上游线、电瓶车道、绿道等,各得其所;中式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高度密度舒畅,色彩淡雅;应对枯水期、丰水期的岸线控制,采用缓坡入水、水生植物软化、二级驳岸等,曲折有致;灯光亮化时尚活跃,辅助到位。达到了水乡区域特色和基地认别性。

4.2 认识阶段性

设计总造价约1.7237亿,土方开挖约347万元、填方约7.2万元,占2.4%;服务建筑占25.0%;景观建筑占1.3%;驳岸占2.9%;园路占2.2%;铺装广场占比5.9%;艺术小品(含景石、标识系统、城市家具、景观桥梁)占8.4%;给排水、灯光等占13.8%;绿化6566万元,占比达38.1%。可以看出,已从重硬质空间、轻植物景观中走了出来,比例合理。

猜你喜欢

平湖市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生态养生”娱晚年
快乐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景观平面图》
平湖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绘画作品选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