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析论

2018-11-02余卉

理论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余卉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价值导向,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興结合的青年择业观。其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导向、个体“创业梦”人生理想以及提升“不断创新能力”的本领意识;目的是完善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培育青年创新创业主力军,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同时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习近平青年择业观;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0-0054-05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理论来源

以“创新创业”为背景的习近平青年择业观,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做好新时代青年就业工作提供了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

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对青年在择业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确立的终极目标和应考虑的前提条件做了详细论述,从而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就业方面的职业目标、规划原则和基本条件,为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青年通过职业选择以成就人生远大理想起到了基本指导作用。首先,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提出:“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1]455因此,青年在择业时应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一方面,在充分了解所选职业所要面对的困难前提下对所选职业依然保有持久的热情;另一方面,职业是否让我们具有尊严和保有对职业崇敬感是择业时的必要考量因素。其次,在马克思看来,择业的具体内容是由其终极目标——为人类的共同幸福工作所决定的,这对于当下相当一部分青年盲目认为好工作就是“工资高、发展前景好”[2]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1]457因此,个体幸福与共同幸福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建构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当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位一体”的“中国梦”高度契合。最后,在确定以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青年择业时应考虑的前提条件:个人基本条件(包括体质、能力胜任、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个人基本条件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够持久地工作,以及是否能够做好这份工作,而我们的社会关系则一直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这就使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在具体实施层面具有了可操作性,即要在充分考虑个人身体素质、智力能力、社会关系资源等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

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为当代青年择业建构起了一个以终极目标为落脚点、以具体条件为基础、以择业原则为衡量标准的科学择业体系,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就业择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理论根源。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集中表现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下强调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的“个人、集体、国家”三位一体的择业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建立在我国基本国情之上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同时,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相结合的择业观又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价值取向。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建设、改革、发展一系列进程中不断实践前进的主要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1950年新中国迎来第一批大学生毕业。1950年到1985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模式都是“统分统招”制度,此时的高等教育首要目的是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必须完全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此时处于形成阶段,要求青年择业“个人服从集体”。其产生的根源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项建设急缺人才的现实基础上,同时来源于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的价值观。毛泽东同志将广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比作“大风大浪”,“号召青年人‘应该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培养一个好身体,培养一种好精神。”[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激活了生产力的同时对于大学生择业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下海”“出国”成了当时的热词,西方的“自由主义”“存在主义”等各类强调个体的思潮影响着广大青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够将工作与自身情况相结合,他们不再满足于国家分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计划招生的毕业生分配方式也陆续“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5]。这时的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倡导“个人利益适应国家需要为主,社会需要为辅”。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改革1988 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逐步实行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89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指出“统分统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尤其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统分统招”至此结束,“双向选择”被提出,一直持续到1998年。这一时期,青年中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业者,青年择业完全打破了“铁饭碗”的观念。为顺应这一历史时期新经济形势下的变化,同时也为顺应青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青年择业观念引导,强调青年择业观“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不再以青年个人意愿完全服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导。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各项制度日益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自主择业”被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国际经济形势不稳,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青年群体之间出现了新型的城乡分割,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和青年大学生毕业生两个群体,两者之间在就业选择、就业环境、待遇等多个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国家就业政策也在逐步调整中,弱化青年群体中出现的阶层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逐步调整为以创新创业为主导,“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6]的“双创”。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越来越重视青年人的理想和梦想,倡导在青年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青年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历史责任与择业要求总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青年择业观也在不断调整,在始终坚持“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的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从“个人服从集体”到“个人、集体、国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青年择业观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重视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中“为人类共同幸福而工作”的目标具有了中国化的深刻内涵。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主要内容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7]45作为整个社会中最勇于解放思想,最与时俱进,最敢于上下求索,最开拓进取的群体,青年成为了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以创新创业带动青年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积极性的历史性继承,又强化了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导向、以“中国梦”为核心理想,凝聚个体“创业梦”,以不断提高創新能力为目的的本领意识,从而与时俱进地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择业价值导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9]25,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据性质和基本特征。青年由于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判断还未最终成型稳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类突发状况,容易被现阶段少数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所蒙蔽,容易被当今多元化社会思潮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指引了正确的价值导向。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谈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青年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在创新创业的风浪中持续保持坚定的自我,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自己的行为。

(二)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人生理想,凝聚个体“创业梦”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社会意识形态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多向度发展趋势,青年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开始出现求稳定、求清闲、求高薪的思想。谈到理想,不少青年人会觉得“虚无缥缈甚至‘矫情”[11]。在每一个时代,青年都肩负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重任。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尤其需要党和政府在青年中厚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调动广大社会主义青年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了新时代赋予中国青年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他们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人生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2]50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青年比其他劳动者都具有更加强烈的个人梦想意识,且这种个人梦想是“将自我成才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3]的共识基础。

(三)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本领意识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说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2]59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青年树立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意识。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提升“不断创新能力”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4]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思维的群体,必须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开拓进取,用不断创新的精神永远引领着社会前进。第二,努力学习,练就个人本领。理想信念是人生路上的基石,过人的个人本领则是指引青年勇于追梦的阶梯。青年只有自身练就过硬的知识本领,才能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开拓进取,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搏击的能量。”[12]51第三,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每一个美好的理想都不可能轻易取得,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一步一步迈向今天的繁荣富强,是几代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换来的。今天的青年人同样要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精神,从自身出发,从基层干起。青年经过基层的历练摔打,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拓宽人生厚度,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升本领意识,克服本领恐慌,在基层的磨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为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各类基层机构急需青年为其注入创新的活力,增加创新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时代价值

“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提出,首先为促进新时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为提升青年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了全社会共同为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扩大以青年为首的創新创业群体,以实现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并最终落脚为“与广大青年群体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一)提升青年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培育青年创新创业主力军

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用了中英文双语的大字“中国赢了”,称中国为“后来居上的巨人”。“亮眼的成绩单,受益于创新创业注入不竭动力。C919一飞冲天、‘复兴号驰骋神州……过去一年,一批高新科技唱响‘中国智造的最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17年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15]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世界为之震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持续高增长,新登记的企业数量的大幅增长都离不开青年对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的贡献。中国青年科技创业能力成为调动我国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鼓励更多的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大学生在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创新,鼓励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9]950最为直接的体现。

(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背景下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提出不仅为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同时为国家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为人民未来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向;对中国共产党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着积极而巨大的贡献,最终达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随着“创新创业”精神在青年中普及,青年的创新火炬熊熊燃烧,带动激发蕴藏于普通民众中的创新活力。对持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提升了国内整体经济活力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倾向复苏向好,但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确立有利于我国抓住机遇、克服挑战,让国内经济在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中稳健发展。

(三)完善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公平竞争机制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11近年来,青年群体之间出现了新型的城乡分割,青年群体主要分为了新生代农民工和青年大学生毕业生两个群体,两者之间在就业选择、就业环境、待遇等多个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风险也明显高于大学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大学毕业生。”[16]

人民对创造公平、正义环境的需求高涨,首先体现在对于就业环境公平的需求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应该创造更多更广泛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社会利益分配、体制保障方面考虑不同青年群体的感受,尤其要注意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调整。这就要求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在内的群团组织,要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困难,要把贫困农村青年和低收入青年群体的利益保障好维护好,让他们在这一轮的创新创业改革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特别要加强关注和培养一些展现出才华、能力、创造性的青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创新性建设挑选可靠的接班人和后备军。要让中等收入青年群体逐步扩大,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保护高收入青年群体的合法利益,为他们放开手脚、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不同青年群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9]788最后,共青团应该加大现有创新创业机构、组织、环境的改革和创新,从政策保障、制度激励等方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群团组织一起为优秀的青年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各青年阶层广泛提升创新创业择业意识,广泛参与和支持创新创业改革局面的社会良好环境。习近平青年择业观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充分体了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青年择业观既是对新时代“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理论创新,同时又为激发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应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就业结构性失衡,更为推进全面的公共就业服务,为以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拓展创业渠道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公平竞争机制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惠及青年群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江涛.大学生心中的“好工作”为何千篇一律?[N].南方周末,2018-01-15.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4] 刘义忠.毛主席胡主席对下一代的深情关怀[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7531098.html.

[5]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0-732.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6.

[7]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61.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11]杨昊.青春 因理想更丰盈(青年观)[N].人民日报,2017-12-05(17).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李苑静,林伯海.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79-83.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7-288.

[15]陆娅楠.中国经济为什么能[N].人民日报,2018-01-19(02).

[16]李春玲.青年群体中的新型城乡分割及其社会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