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战略下我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8-11-02徐爽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供给与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工业领域,从供给端发力,抓住中高端和有效供给这个牛鼻子尤为重要。通过落实“三品”战略优化供给结构、供给质量和供给价值,探索以“三品”为核心的“双重金三角”发展模式,进行“三破三立”,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氛围和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品”战略路径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胡鞍钢,2016),单纯依靠需求侧短期刺激已很难推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谷,主要矛盾正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其中,“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与“三品”战略“无缝对接”。
那么,何为“三品”战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针对我国消费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品种、品质、品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及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三品”专项行动。从内容上讲,“三品”战略包括“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先,针对产品结构,要通过提高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来丰富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其次,针对产品质量,要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最后,针对产品品牌,要通过品牌文化建树、品牌形象建立、品牌宣传推广等途径实现品牌价值提升。
研究发现,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不仅适用于消费品工业,同样适用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等整个工业领域。并且,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开展国内外行业对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加中高端供给等“三品”战略的一系列任务都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深入研究以“三品”战略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面临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问题凸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我国自然资源、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因素,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达到了最高,达到14.2%(见图1),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GDP增速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實施的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的强力刺激后,2010年GDP的增长率得到有效提升,再次突破两位数增长。但是自此以后GDP增长率就一路向下,尽管每年都持续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但下行趋势不可扭转,直到2017年下降到了 6.9%。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无法再现,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低端产能过剩严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也积累了诸多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工业经济领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过剩。例如,2015年,工信部认定的落后及过剩产能行业包括: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印染、制革等14个行业,这些行业普遍出现产量下降、效益大幅度下滑。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铅为例,2015年,粗钢、水泥、平板玻璃、铅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3%、4.9%、8.6%、5.3%,其中钢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05%,利润亏损面达到50.5%。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领域研发投入低,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形成供需错位,缺乏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例如,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大批的海淘、代购、出境抢购等现象,2015年大约35%的中国网购消费者曾以海淘方式购买商品,比2014年的26%高出9个百分点,2016年的猴年春节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并且,这些数字在不断攀升,据PayPal发布的《2017中国海淘消费者购物习惯及支付偏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在国外网站上进行过购物,海淘的商品种类也在不断更新、规模不断扩大,从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扩展到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一大批低价日用品。而品质保障则是驱使海外直购的首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新动力机制尚未建成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依靠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秉承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动力机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从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看,传统宏观经济学倡导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一直被奉为圭臬(贾康,2015),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过去经济发展优势悄然退却。尤其自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火索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已经不能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然而,我国经济增长遇到的关键难题是传统、低端产业快速衰退留下的产业空间,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填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空心区”。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中低端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供大于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供给面临明显供给短缺(马晓河,2017)。
三、“三品”战略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模式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出现断层,需要将“三驾马车”所强调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联通至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贾康,2015),并寻找有效的抓手建立“需求”与“供给”联通的经济增长新动力。
(一)以“三品”战略为切入点,构建三维一体的“双重金三角”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工程,上涉国家制度、政策、措施,下达百姓的吃穿住用行需求,而“三品”战略则是联系供给与需求、联系大政方针与国计民生的重要桥梁,从“三品”战略切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市场客观发展规律的明智选择,形成“三品”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刺激、政府支撑“三维一体”的“双重金三角”模式,以激发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国的品牌形象。
1.内三角——“三品”战略是核心。(图2)
第一,品种(结构)是质量、品牌的依托,决定供给的格局。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国内消费者去国外购买,国外消费者歧视我国产品,造成了国内很多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首先,“增品种”是“三品”战略的基础环节,丰富而细分的产品种类是质量与品牌的载体,质量和品牌是各类产品的附加值,品种越丰富,质量和品牌可以做得越具体和深化;其次,“增品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概括而言就是要调结构,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增品种,丰富而细化的工业产品品种是有效供给的前提,决定了供给侧的整体格局。
第二,质量是品种、品牌的核心,决定供给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改革主张。质量是“三品”战略的核心和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了、产品供给丰富和细化了,但没有过硬的质量等于没有,那样只会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等问题。所以,提升质量“三品”战略的核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增品種、创品牌的核心,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产业发展质量乃至产品发展质量的关键。
第三,品牌是品种、品质的价值担当,决定供给的深度。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中多次提及品牌,李克强强调:“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品牌是“三品”战略中的最高层次,是品种与品质的最高荣誉,是国际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一方面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结构由品类的横向扩展向价值的纵深发展。
2.外三角——供给、需求与政府三维一体成经济发展型模式。(图2)
第一,有效的政府支撑为“三品”战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阶段,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已经无法度过这个艰难时期,需要发挥政府规制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示范试点等工程为“三品”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和引导;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齐发助力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品”战略实施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品”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因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问题,优化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国内有效供给结构不断适应需求新变化,从而实现供需结构在更高水平的新平衡,而 “三品”战略从“结构、品质、品牌”的角度来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供需结构更好的平衡。同时,“三品”战略也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府支撑和需求拉动。
第三,有效的需求拉动是“三品”战略实施的必然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有效的需求拉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前提,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方向,并可以检验政府工作的成效。例如,服装行业,我国并不缺少各种品类,但很多消费者却更加青睐于国外高端服装品牌,通过海外直购、代购、全球购等方式去争先购买,这说明在我国服装制造业在高端品牌方面缺少供给,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引导力度。
(二)“三品”战略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也是历史发展要经历的必然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集大成而启新命,从“三品”战略切入,走一条新颖、奇特、有效的改革之路。破旧立新是根本,守正出奇是战术,提升“三品”战略是手段,推进政府工作是保障,联动需求侧刺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1.触实质,实施“三破三立”,重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氛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是在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提出的,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是对旧的体制机制、思想意识、观念想法及发展重点任务等的变革。
“三破”,一是“破偏见”,即破除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偏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供给学派的主张,不简单是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还要包括更为复杂的方面,需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二是“破孤立”,即破除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孤立关系。以前,我国政策中经常提到的是刺激需求、需求的“三驾马车”等,那么,当今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对需求的否定,而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三是“破滞后”,即破除与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机制和产业政策,破除束缚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和政策约束。
“三立”,一是“立理论”,即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涵义,供给、结构与改革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二是“立融合”,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拉动有效融合。在经济学中,二者同时存在,供给管理是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经济发展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内需求总量和长期的需求方向。三是“立体系”,即建立制度、政策、物质生产要素等众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体系。从供给侧的经济学含义角度讲,供给侧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多,包括制度、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等要素,所以要建立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供给管理体系。
2.抓问题,落实“三品”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前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期应运而生,我们要运用毛泽东的解决问题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思想来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无效和低端供给太多,而相对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进而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此,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则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问题,我们以此为问题导向,倒逼推动“三品”战略,进而解决供给侧问题。
一要增品种。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建立有效的工业资源配置机制;其次,要突破关键领域,确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方向发展;再次,要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定位于“专、精、特、新”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提品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意在于创新驱动,所以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水平。首先,改进和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供给的附加值;其次,加强创新投入,尤其要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这是提升供给水平的根本;再次,要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完善我国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国内外标准的一致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供给成本;最后,要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培训、技术交易等服务。三要创品牌。首先,要培育企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次,要打造区域品牌,发展中高端产业;再次,要铸造国家品牌,夯实中国智造。
3.固支撑,加大政府工作力度,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管理是立足于长远的中长期宏观调控手段,需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统筹,抓住关键问题,从“三品”戰略切入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首先,破除阻碍生产力要素流动的障碍。一些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例如“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增大了一些新兴企业进入障碍;其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再次,健全市场诚信体系。国内很多消费者因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而转向境外消费市场,要吸引消费回流,就必须着力健全市场诚信体系;最后,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过去,因为创新缺乏保护,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只有大力保护创新,才能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二要针对重点领域落实“三品”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落实消费品工业的“三品”战略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6月份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提出了消费品工业落实“三品”战略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接下来要认真落实并总结其发展经验,形成模式进行推广;其次,要将“三品”战略逐步推进到其他行业,如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子信息行业、原材料行业等,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三要加强专项工作突破。首先,针对一些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重点项目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引导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通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质量标杆、企业品牌、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等专项工作引导企业地方加强质量品牌工作;再次,强化政府服务功能,通过加强标准化服务、关键共性技术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培训等专项来促进产业生产要素流动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四要通过政府的权威与诚信宣传质量品牌。首先,通过试点示范工作推广质量优品牌佳的产品;其次,通过政府领导人的政务活动宣传国内名牌;再次,通过严谨的行业质量品牌排行榜进行质量品牌宣传。
4.求平衡,持续刺激需求侧,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
一要做好需求管理。首先,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二要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三要继续掌握好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继续增加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的投资,以带动需求增长,还可以通过进出口来扩大国外消费需求。四要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结合需求侧,紧紧抓住“三品”战略这个牛鼻子,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建立质量品牌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推进工业品牌培育工作。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保障供给质量。三是坚定品牌引领,加强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培育企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发展高端产业,通过打造国家品牌夯实中国智造。四是健全法制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质量品牌发展法制体系,特别是要通过修订完善《商标法》等法律,加强对知名民族品牌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Gardner,B.B. and Levy,S.J. The Product and the Brand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4(33):33—39.
[2]Yoo,B.AND Donthu,N.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52,2001:1—14.
[3]菲利普·科特勒,弗沃德著.B2B品牌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斯科特·戴维斯,迈克尔·邓恩著.品牌驱动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贾康,苏京春著.供给侧改革[M].中信出版社,2016.
[6]吴敬琏等编.供给侧改革[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7]余明阳,戴世富编.品牌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8]王洪波,孙瑞,康余等编.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点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7).
[10]郝身永,那艺.更加关注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15(4).
[11]常静.重视“需求侧”创新政策,完善新时期创新政策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
[12]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1).
[13]習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
[1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15]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3).
[16]马晓河.中国经济新旧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J].前线,2017(4).
[17]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2).
(徐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