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变化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8-11-02张秀芳
摘要: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通过替代效应和经济效应对进出口量和结构产生影响。以玉米为例,利用大量现实数据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变化对玉米(替代物)进出口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研究表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对玉米(替代物)进出口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作用方向与理论预期相同,从而证明了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的有效性。我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应向推进贸易进出口结构多元化、高质量转变。
关键词: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引力模型
一、政策变化与进出口变化联动分析
(一)政策变化分析
我国玉米进口贸易政策以配额为主,2004年以来,配额数量一直为720万吨/年。从本世纪初,我国因采取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出口刺激政策,玉米出口量较大。成为WTO成员之后,由于2003年减产国内粮食价格上升,以及应对2007年开始的国际粮食价格暴涨,禁止出口贸易措施与国内产业支持政策配合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安全,而且禁止性贸易措施在2008年粮食危机后得以强化,直至2015年重新启用出口退税等鼓励性政策为止。
基于粮食供给及国内食物结构升级引发饲料刚性增长需求,我国玉米长期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不会改变。因此,在开放的粮食安全观视角下,玉米供给侧去产能改革会适当降低玉米自给率,使得调整玉米进口策略成为可能。未来的玉米进出口政策还会根据国内需求的变化进一步调整,但调整的方向将是构建多元化玉米进口格局,结合国际市场资源,形成合理的国内玉米价格。
(二)进出口变化分析
玉米进口在2009年前后呈现反转,即作为产业支持政策(临时收储)成为我国在玉米国际贸易中角色的决定性因素。2000—2009年间,我国年均出口玉米500万吨,2009年以来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家。由于关税配额的存在,进口玉米数量一直没有突破配额限制。但由于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及食品消费升级,肉蛋奶等畜产食品需求持续增长,玉米作为饲料粮具有潜在持续的需求,迫使作为替代物的DDGS(Distillers Dried Grainswith Solubles)及高粱等进口骤增,在2016年我国宣布实施玉米市场化采购新政导致玉米价格下降之后,替代物进口才有所回落。
临储政策作为玉米进出口转化的分界点,政策效应表现得十分明显:2008年玉米进口只有49171吨,临储政策提升了国内玉米价格,加大了国内外玉米价差,玉米进口2010年已经突破100万吨,2012年达到520万吨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玉米替代物进口变动趋势上。由于作为玉米替代物的高粱、DDGS等没有关税配额限制,因玉米政策变动及国内外价差影响下,进口波动性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高粱进口从2008年的万吨级增长到2015年的千万吨级。DDGS进口更是从2008年直接蹿升至百万吨级别,进口数量最多年份将近700万吨,其他替代物(燕麦、大麦、小麦)也呈增长态势。
(三)政策变化影响进出口的福利变化
我国通过产业政策及贸易政策对玉米产业进行调控,从保证粮食数量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角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及临储政策巨大的行政执行成本也广受诟病。而且,从国内看,贸易管制下的产业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供求结构失衡,推高了整个玉米产业链投入性成本,大量产出不能进入产业链下游环节形成增值产品,造成财政压力下的无效库存。
从关税配额经济效应看,我国占有国际玉米贸易份额很小,只是世界价格接受者。经济效应中的保护效应为图中Q1Q3,是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成为进口替代效应,保护效应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大小。经济效应中的消费效应为图中Q2Q4,表示消費减少,导致需求下降。经济效应中的贸易效应为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之和,即图中Q1Q3+Q2Q4。经济效应中的税收效应,即为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收入,为图中PtPw×Q3Q4。
从进口征税后的福利效应看,生产者剩余总量为P1PtS2生产者剩余变化ΔPS=PwPtS1S2;消费者剩余总量为P2PtE4,消费者剩余变化ΔPS=PwPtE2E4;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政府征税得到S2E4T1T2,生产者得到PwPtS1S2,福利净损失为S1S2T1和E2E4T2,净损失部分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代价。
二、政策变化影响进出口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基础引力模型是借用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应用到经济学贸易流量研究之中,Xij可以代表从i地到j地的贸易流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将对(1)式进行相应的推导。首先转化指数和更换常数适应经济数据,其次以国与国之间距离代替贸易成本,加入国内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虚拟变量,以及国内外玉米差价等因素,最后对方程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如下模型: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依据2001年以来对我国有玉米出口贸易数据的国家,选择全部35个国家16年数据。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地结构及数量的数据来源于http://www.trademap.org,国家间距离数据来自于http://www.cepii.fr,产量数据来自于http://www.fao.org,2014—2016年数据来自于美国农业部https://apps.fas.usda.gov/psdonline/app/index.html#/app/home。国内价格数据来自于政府公布的政府采购价格,2008年之后的临时收储价格选择黑龙江省价格。
(三)模型估计及分析
因为有大量贸易零值存在,为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估计模型系数的估计方法选择泊松伪极大似然法(PPML)。
为了比较玉米产业政策对玉米及玉米替代物进口影响程度,分别对高粱、小麦、大麦、DDGS的进口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得到了表3的结果。
从模型核心变量看,玉米出口国产量与出口到我国数量呈现正向关系、距离负向关系在高粱及DDGS进口中得到了印证,但小麦、大麦,距离因素并不符合了理论预期。临时储备政策对包括玉米替代品在内的进口都呈现负向影响,但只有玉米进口、DDGS进口影响显著,说明国内支持政策保护了国内玉米生产及供给,抑制了相关产品进口,实质上已经阻碍了基于比较优势,特别是价格优势的玉米自由贸易。
在我们将临时储备政策进行阶段区分后,针对高粱进口P1-Support为正向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2-Support为正向显著,且影响程度加大。两个区段的国内玉米价格对大麦及小麦进口均没有显著影响。针对DDGS进口P1-Support为正向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P2-Support为正向显著,但影响程度减弱。高粱与DDGS在玉米进口替代中占据主要比例,说明针对玉米的国内价格政策在不同时段对玉米替代品进口产生了正向影响。我国与个别国家签署玉米进口贸易协定这一政策变量,促进了玉米进口,影响正向且显著;对高粱及大麦进口起到了抑制作用,印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
三、结论
产业政策抑制进口:产业政策实施保护了国内生产者,抑制了玉米及替代物的进口,但也失去了利用国际市场,增加消费者福利进而提升社会福利的可能。而且不同的政策支持力度,造成国内外玉米差价波动程度不同,对玉米及替代物进口作用力度具有差异性。单向贸易协定作用显著:与FTA国家间协议相比,玉米单向贸易协定具有更为明显的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对玉米及DDGS进口的促进效应及对高粱和大麦进口的抑制效应。
本文虽然以玉米为例,但得出的结论对其他贸易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实证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与理论预期相一致,从而证明了这两种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距离因素的影响与理论预期有所不同,但是,与玉米有关的贸易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短期政治及地缘因素,比如2013年以来,因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亚欧大陆的中转枢纽,乌克兰成为了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美国进口份额弱化,玉米进口结构逐渐多元。目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充分暴露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关税政策的调整只是短期应对之策,还应考虑调整国内的产业政策、通过与周边国家签订新的贸易协定,以及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等方式不断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进口结构的多元化,降低进口结构的单一化风险,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筹码。
参考文献:
[1]杨军,钱福凤,董婉璐,李明,王晓兵.关税配额管理對国内玉米产业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75—81.
[2]扈映,龚银烈.开放的粮食安全观视角下玉米进口策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4—58.[3]仇焕广,王飞,蔡亚庆,侯麟科.我国玉米燃料乙醇副产品利用现状与贸易趋势分析[EB/OL].http://china-nengyuan.com/tech/94890.html.
[4]毛学峰,杨军.价格联系、市场边界与政府干预——以小麦、玉米和食糖价格联系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5(8):33—43.
[5]范丹,范传棋,胡小平.替代品进口对中国玉米消费市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7(5):1—13.
[6]李国祥.玉米价格与生产者收益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4):53—58.
[7]张哲晰,穆月英.我国玉米进口的依赖性及来源分析——基于Armington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16(10):16—25.
[8]吕建兴,曾寅初.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价差变动与调控空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4):528—533.
[9]周曙东,郭丽.玉米替代品进口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6(11):167—174.
[10]田聪颖,肖海峰.基于CMS模型的我国玉米贸易逆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8):45—49.
(张秀芳,黑龙江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