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道德自律性的策略研究
2018-11-02谢静白明丽
谢静 白明丽
摘 要:我国农村初中寄宿生数量明显多于走读生数量,寄宿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必须要具备更强的道德自律性。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道德自律性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寄宿生则缺少的则是这两方面教育,为此学校教育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走向社会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自律性;提高策略
一、 引言
道德自律是人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也直接影响的人的未来发展。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自律性的提高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事关我国农村学生能否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为此,文章就针对《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道德自律性的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研究观点能够为广大农村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 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道德自律性的意义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家长普遍在外打工,所以农村初中的管理模式以半封閉式管理为主,寄宿生总人数普遍保持在学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寄宿生除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之外,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都在校园内,接受坚挺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然而,学生道德自律性的养成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农村初中寄宿生恰恰缺少这两方面教育。为此,学校则必须加大提高农村初中借宿学生道德自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确保寄宿生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三、 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道德自律性的策略
(一) 加强寄宿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
道德情感的形成是道德自律性提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自律性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寄宿生道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众所周知,人的道德自律性养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先是形成道德观念,之后是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后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形成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自律性往往体现在道德行为方面,因此引导和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情感则是提高他们道德自律性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寄宿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力度。例如,在寄宿生日常起居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情感体验活动,包括宿舍整洁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从事良好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快感,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良道德行为会为他人造成哪些心理上的影响或伤害。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就能够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某一件事,而自身在从事某一件事之前都会考虑到行为举止是否会在他人心中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形成一种行为上的约束和克制,这是寄宿生道德自律性初步得到提升的重要表现。
(二) 强化寄宿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
教师加强寄宿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目的是要寄宿生能够体验从事道德行为的快感,并激发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意志,最终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为提高寄宿生道德自律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单纯加强寄宿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化寄宿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从而达到激发寄宿生道德意志的目的。笔者在日常提高寄宿生道德自律性方面也将这一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道德行为规范来促进寄宿生道德意志的形成。例如,寄宿生在生活起居上经常会出现不按时睡觉、不按时起床、不注重个人床铺、室内整洁的情况,因此笔者与宿舍管理教师之间相互沟通,针对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加以提升,将熄灯和起床的时间精确到秒,并且将个人物品整洁的评价标准以及宿舍卫生合格标准进行提升,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学生日常起居行为。同时,针对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合,确保寄宿生能够自觉地接受道德行为规范,并且做到努力的克制、约束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进而为强化寄宿生道德自律性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 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并逐渐提高道德自律性
在加强寄宿生道德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以及强化寄宿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要针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严格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道德自律性。寄宿生道德行为的产生往往都有一定的间歇性,在某一时间段内强化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规范道德行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就会在这一时间段内有所增强,可是一旦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减小强化的力度,那么学生道德自律性也会随之减弱。针对于此,教师必须注重长时间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并且逐步加强学生道德自律性的强化力度,只有这样寄宿生道德自律性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每星期倒要定时安排3~5次道德行为训练,并且每次训练时长都能达到1小时,训练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日常起居、课上与课下行为习惯等等,寄宿生按照道德行为标准进行反复多次的道德行为训练,从而形成行为层面的记忆,逐渐的将不好的行为习惯加以排除,最终强化寄宿生道德行为的准确性、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寄宿生道德自律性的不断强化。
四、 结论
农村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宿生又为农村初中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提高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自律性自然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是,该项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农村初中寄宿生道德自律性的策略不断完善,以及推动农村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庄三舵.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性素质培养方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王遂.道德自律的实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谢静,白明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