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指导初中生写作他人小传

2018-11-02葛霞

读天下 2018年23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能力培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难,怕作文”是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教师多方面、深层次地对他们进行写作能力与水平的培养。注重素材的积累,激发写作的兴趣,以读促写等都是不错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写作;能力培养;素材积累

初中生因为生活阅历和学识有限,一到写作文就习惯性地写自己的经历见闻。突出的问题是初中生好像只会叙述“别人”的经历,人物形象往往干巴巴的,怎样才能写好他人小传呢?笔者从“选择人称、塑造形象和创设余韵”三个方面进行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 选择恰当的人称

人称的选择,就是选择让谁讲故事,讲谁的故事。这是写作他人小传首先要确定的。

可供选择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包括“我”和“我们”;第二人称“你”,包括“你”和“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包括“他(她)”和“他们(她们)”,直接用人物名字讲故事的也属于第三人称。三种人称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运用恰当,表达效果就好。

(一) 第一人称

用第一人称“我”写文章,就是让文中的“我”讲述“我”的故事。

“我”在自传、日记、游记和散文里,一般就是作者,如鲁迅的《鲁迅自传》,胡适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等。文中“我”讲述的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见闻。“我”在小说、剧本和部分诗歌里,往往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如鲁迅的《故乡》,郭沫若的《雷电颂》等等。文中“我”讲述的是作者观察生活后,加工提炼的某一类人的故事。

(二) 第二人称

用第二人称“你”写文章,就是作者讲述“你”的故事。

在实际写作中,很少有只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一般是运用第一人称写作,在“我”内心对“你”的感情强烈到难以抑制的时候,改用第二人称,直接对“你”抒情。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我”先称蔡老师“她”,后来称“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先称家乡“她”,后称“你”。

(三) 第三人称

用第三人称“他(她)”写文章,就是作者讲述“他(她)”的故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作者站在场外,用讲述他人故事的口吻,把“他”的经历见闻、所思所感告诉读者,如黄蓓佳的《心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作自由灵活,能把多个“他”的故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水浒传》。因此第三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缺点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二、 塑造典型的形象

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是经典文章得以流传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行为偏僻性乖张”具有反封建叛逆精神的贾宝玉,《红楼梦》将会黯然失色;没有愚昧、麻木、自輕自贱、自欺自慰的阿Q,《阿Q正传》也不会成为经典;没有贪婪的吝啬鬼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又怎么能享誉世界?

写作他人小传,同样需要塑造典型形象。塑造典型形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

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都必然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同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样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范进逆来顺受,忍饥挨饿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喜极而疯;孔乙己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懂得“茴”字的四种写法。写出了人物个性,才能称为典型。你要塑造的典型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是坚毅顽强,还是粗暴鲁莽?是憨厚朴实,还是单纯善良?挖掘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就要仔细观察,多方调查,分析归纳,找到他性格的本质。

(二) 要把典型人物置于事件漩涡之中

一个人的本质个性只有在事件的漩涡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塑造典型人物,一般都要借助于故事情节。故事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的个性才表现得越充分。作者可以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全面地展现人物个性。施耐庵把鲁提辖置于金翠莲父女受镇关西迫害的事件当中,鲁提辖对金氏父女倾囊相助,又三拳打死镇关西。至此,在“拳打镇关西”的事件漩涡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性格火暴、粗中有细、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英雄典型。所以,你要调查采访,看看你要塑造的人物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要在重大事件的漩涡中展现人物个性。

三、 创设悠长的余韵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筐编得好不好,全在收口的功夫上。写文章也一样,文章写得怎么样,与结尾有着直接关系。名篇佳作,结尾如撞钟,余音袅袅,功夫全在余韵的创设上。余韵的创设,是指运用富有艺术韵味的结尾手法,使得结尾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余韵创设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 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结尾提出问题,能够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富有余韵。例如: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张之路《羚羊木雕》)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琦君《春酒》)

(二) 弦外有音,欲说还休

结尾话里有话,欲说还休,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余味无穷。例如: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李森祥《台阶》)

创设余韵的手法当然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根据具体文章选择运用,关键要恰当。

参考文献:

[1]张锐.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4(04).

[2]刘文霞.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2(38).

作者简介:

葛霞,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田家庵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