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有益的文化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018-11-02付启敏周颖
付启敏 周颖
摘 要:文化与价值观都是人的思想意识产物,具有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的共性。但文化是基础,是滋养人灵魂的源泉,也是传播各种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好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外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浸润青少年的思想,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这一目的,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青少年健康道德观和价值观。二要用红色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培养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和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三要用当代中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分引导青少年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培养世界意识和全球化胸襟与勇于探索、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意识及敢为人先的锐气,最终沿着正确方向成长成才。
关键词:文化;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080-05
文化是滋养人灵魂的源泉,同时也是传播传统与当代多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好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中外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浸润青少年的心灵,对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广大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与人的价值观养成的关系
文化与人的价值观都是人的思想意识产物,二者的生成与发展既有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生成的互动和互为促进的关系,也有一定本质的区别。
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维系一定群体内外部关系、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表达着人的情感、并赋有象征性意义符号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产品,是人类行为通过语言、文字、行动及形象化了的各种产品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层面活动形态的反映。它本质上属于人的观念形态范畴,表达着人与自然和社会事物相接触时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审美情趣和价值评价,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特征,对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影响,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成的基础。
价值观则是指人基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包括对社会的认知,按一定的利益尺度和价值标准,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中也包含了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认识和看法、对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对具体事物的基本价值立场与态度,它本质上属于个体意识倾向性的范畴,具有体现人的基本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特征,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从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来看,它是同一族群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具有同一性心理和在群体共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行为规则和伦理范式,并内化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习惯,外化为行为模式,表现为礼仪程式、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所以它不仅具有塑造个人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的意识影响力,而且具有凝聚和团结群体的精神力量。所以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大众的精神风貌,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并形成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反映到国家层面上,一个社会需要有一个共同核心价值观,以整合社会纷繁复杂的个体基于个人利益和需求造成的多元价值意识分歧,引导所有个体“认同”和“取向”国家确定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和价值规范,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凝聚人心和力量,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文化的核心意涵是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与价值看法,传播着一定的价值意识,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作为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意识产物,它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极为广泛,基本涵盖了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衣食住行到精神需求,幾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人在社会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日常生活几乎无不打有“文化”的烙印,显现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文化的影响。所有文化的兴衰发展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看法。文化与人的精神需求和追求始终处于相互生成的互动发展循环运行状态,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价值观的核心意义是体现人类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伦理范式等。内在表现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习惯,外在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模式、礼仪程式、制度规范与风俗习惯及精神追求等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形态,深层次则展现着个体和社会的精神状态。
文化与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关联。作为同属于人的思想意识产物,在内涵上具有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的共性。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类,文化始终是在适应人的精神需求中不断创新着,保持着活力和影响力,启迪着人的思维、塑造着人的品性、推动着人的思想不断更新和丰富,在人的价值观发育发展直至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所以说,文化是价值观生成的根基。而价值观的发育发展和形成,从个体角度来讲,是一个人依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内心的价值尺度对客观事物意义的看法与评价,并作为自身行为选择的依据。其形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评价事物的主观性、发展的非稳定性、行为的导向性和成型后的固化性等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文化的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目标愿望乃至行为的不确定漂移,这种漂移性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持续影响逐步向某种方向强化,形成心理固有价值尺度意识,进而影响其人生发展方向。从社会群体角度来讲,价值观是文化认同的基本坐标,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如同社会主流文化一样,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形态要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通过法规、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形成的、要求全社会成员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规范,经过多种文化形式持之以恒的传播和引导,并辅之以制度措施的强化推进,使之逐步根植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成为人的习惯,形成人们自觉遵循并共同维护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与价值原则,从而成为凝聚社会大众意志和力量向着国家既定目标奋斗前行的精神动力。
二、当代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局面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特别是网络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信息全球化传播和覆盖,使得国内外文化交流打破了国家、地域、民族、政治、传媒等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得到空前开放,形成各种文化交流、共享、碰撞、融合的全新局面,一方面使得文化良莠不齐的状况更加突出,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各种文化要素的融合重组,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表达着新的思想、观点、观念,带给人们全新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尤其是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在为当代青少年展现一个新奇世界和多彩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轻松愉悦和享乐的感受、丰富他们的认知领域、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促进他们的思想活跃、打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减少盲从、增强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认识、精神追求、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少年在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选择、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青少年群体总体上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生活上追求时尚与标新立异、强调个人利益和看重功利、崇拜文体明星、快速成名致富、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个人道德修养、是非与道德判断力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对帮助他人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相当部分青少年政治信仰趋于淡薄、报效国家理想淡化、厌烦学校和政府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强调人权、个人利益至上、自由平等理念等倾向赞赏或心理认同,对我国的现实社会则有诸多不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的实现持怀疑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削弱、价值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等等,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青少年群体个人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离散化乃至非健康化趋向,反映到社会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坚定信念,进而会影响到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事业的忠诚,对国家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自觉践行,影响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三、用中外先进有益文化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结合世界发展潮流新特点,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创建的社会价值体系。它明确凝练地概括了新时期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全民族意志和精神力量、同心同德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的时代要求,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和价值追求直接关系着国家发展进程。
21世纪是世界性社会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管理、人才都发生激烈竞争是客观产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回避不了的发展趋势,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进步,就必将遭到历史的淘汰。在各方面的竞争中,人才是最重要因素。而在人才的竞争中,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将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关系着青少年能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根本。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文化是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包括价值观发育发展养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强盛需要精神支撑,社会发展需要文明推动,民众素质提高和不断进步需要文化熏陶。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碰撞产生多元价值观的大环境背景下,做好用中外先进有益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培育的奠基工作,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践行和养成,对培育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怀和树立奋发向上精神、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关系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少年的思想、审美、文化、道德、人文素质和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基础,其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主张和价值观念,会于无形中深深地根植于其人民的内心,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品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奠定着人们的价值观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艰难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精神结晶,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治国理政、立德树人、审美标准、人文精神的思想与智慧。其中,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高尚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坚守为人处事的诚信理念、弘扬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推崇真善美的独特审美意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褒善贬恶、见义勇为”的正义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为国家为民族的勇于牺牲精神等等优秀的价值理念,形成中华文化的特质,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焕发着永恒的育人魅力,生生不息地培养和塑造了无数的先贤圣哲与英雄人物,引领着社会始终坚持在向着美好理想前行奋斗的路上,成为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至今仍然在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意志精神、远大志向方面發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许多价值理念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因此,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在其心中从小就播种下传统美德的种子、奠定起志存高远的根基、浸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使其崇尚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对涵养其崇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交融、共存、影响的客观现实情况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心智健全、意志坚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行为文明、知识丰富、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内涵,结合在全社会开展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充分运用传统和当代新型的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积极创作高品位、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以引领青少年对人生根本意义与目的的正确认识、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精神追求,树立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信念信心,涵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的思想境界,塑造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为推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并逐步内化于心、自然外化于行奠定思想基础,引导他们珍惜韶华、勤奋学习、修养品性、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成才。
(二)用红色文化塑造青少年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奋发有为的奋斗精神、为国家为人民的牺牲精神、为事业超越自我的甘于奉献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拯救民族危亡、创建新中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征程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一部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红色文化蕴含着的伟大崇高理想信念,激励着一代代无数的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国家为人民以超越自我、甘于奉献、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意志如钢、英勇顽强、敢于拼搏、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勇于牺牲、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献身精神、创造精神,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闯过了无数的危亡绝境,创造了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今天的辉煌中国,展现了崇高理想信仰的力量,书写了人的精神威力辉煌篇章。红色文化形成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奠定了红色文化的基础,铸造了红色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体系中宝贵的思想资源,代表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对广大人民有着激发自觉、强化使命、凝聚人心与力量,共同为着国家目标奋斗的强大精神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吸收红色文化的营养和力量。在当今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多元化与社会价值取向紊乱的状况下,用红色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明白人在社会的责任感,补充做好人的“精神之钙”,自觉做到物质和精神需求、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追求相一致,培养克服困难、奋发有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精神与奉献精神,克服心中“小我”意识,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意志和能力,真正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传播好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内心,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和文化表现形式,结合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先辈和当代英模人物为崇高理想信仰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内化为青少年心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用理想和信仰之光为青少年照亮人生前行之路,从而引领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感、激发使命感、树立奉献感,激励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用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分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敢为人先意识,激励勇于探索精神
任何一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近代世界发展历史表明,许多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都具有思想解放性、鼓励探索创新性、丰富的未来想象性和科学认知性,在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文化世界性交流的诸多因素的限制,形成了全球性各种文化共享局面,使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影响力,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带来深刻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本国主流价值观并影响着社会形态发展。因此引导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必须直面现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对外来文化要因势利导,取其精华,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创新表达形式,为我所用,弃其糟粕,通过多种软、硬措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以帮助青少年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外来文化引进的管控。从主渠道上做好防控工作,要重视外来文化的健康性、先进性,有鉴别地予以引进。不能受西方舆论影响而放松管理,也不能受利益驱使而放任自流。如各类书刊、各种文娱类节目包括影视剧的引进,各种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等。特别要重视强化对网络文化的管控,要通过科技手段严格“过滤”网络文化,坚决清除低俗、色情、赌博、暴力等文化垃圾和反马克思主义与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的有害文化,以利借鉴外来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的文化表现形式等为我们的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服务。同时为青少年展现当代世界的发展现实和未来远景,培育他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胸襟,从世界意识观念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利他们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意识束缚、启发思维灵感、丰富对未来世界和事物的想象力,增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及敢为人先的锐气,从而促进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培育。
二要重视对青少年学习外来文化的引导工作。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身心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未成熟定型阶段,判断是非、辨别对错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易受新奇、怪异事物和不良信息影响,面对社会开放带来的纷繁复杂的各种海量般的信息,极易迷失自我,造成价值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因此,各级有关宣传教育部门尤其是各级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外来文化所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潮进行理论阐释、分析其利弊所在,并通过多种形式和传媒手段向青少年宣讲,引导青少年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环境中,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学会吸收有益的东西,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与内化于心,真正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同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论文化自信的底气.光明日报,2017-09-11.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7-09-08.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17-04-2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