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深层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11-02邓凤玉
邓凤玉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包括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软需求”,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奈斯提出的4个层次、8条基本纲领、生态中心平等主义、自我实现论构成的深层生态学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意识、全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思想主张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文明;深层生态学;奈斯
中图分类号:B533;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045-04
20世纪中叶的西方风起云涌的生态环境运动,不仅产生了众多的环境保护组织,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其中挪威哲学家奈斯在1972年9月3日的第三届“世界未来研究大会”上《肤浅的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的学术报告中提出的“深层生态学”以其激进的然而又是十分深刻的思想创新的姿态出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深层生态学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念意识,即“生态学意识”,这是一种关于目前的危机的“生态学的、哲学的和精神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人与植物、动物、地球之间的同一性”;采取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态学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试图让人们树立起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人与自然不是分离的,自然不是人的对象性的存在,人不是自然的中心,相反,人是自然大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人类要依靠自然而存在和生存,人事实上是无法超越或凌驾于自然的;形成一种全新的思想,即深层生态学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主张,这是一种对旧有的西方反自然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体制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批判的哲学,也就是通过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的制度原因和价值观念的追问,反思并批判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种种根源,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的一种当代转向。
一、深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一)深层生态学的结构
奈斯认为,一种完整的深层生态学包括4个层次内容,这个层次中有两条方向互为相反的直线。方向向下的直线表示,当人们与自然界打交道时,会从某些最为一般性的、抽象的终极原则中逐渐地推导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决策。这些终极原则构成了某种生态智慧、生态世界观并指导实际生活场合中的具体决策。方向向上的直线表示,人们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或决策进行反思和追問,升华为深层的终极原则,从而达到一种感性的直觉[1]。
深层生态学的塔式四层理论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第一层,源于不同的宗教理论和哲学传统,构成了奈斯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代表的是人们的终极原则或世界观;第二层,是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内核,即深层生态学的8条纲领;第三层,由上一层的基本纲领推导出来的较为一般的原则规范,如生活方式和总体政策等;第四层,通过对第一层到第三层的各种理论权衡后得出的结论,包括具体情况以及适应于具体情况中的实际规范和行动决策[2]。奈斯深生态学思想丰富且多变。从第一层的深层生态学最基本的理论前提向第四层的具体生活场合中的决策层层推导,组成了一个塔式的严密的逻辑体系[3]。
(二)深层生态学的纲领
深层生态学的8条纲领浓缩了深层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4]:
第一,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具有价值,非人类生命物质都没有价值。而深层生态学则认为,存在于大自然中的非生命物质、其它生命形式的物质和人一样都具有内在的、客观的价值,它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共存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同源、同体,在不同的生态位上相互支撑的伙伴关系,构成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第二,奈斯认为:“生命形式的多样与丰富有助于价值的实现。”即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赖于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多样化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维持。所谓的简单、低等、原始的动植物本质上有助于生命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因此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并没有自己特殊的价值,更不能从自己的立场来理解和判断动植物的价值。
第三,人没有权利减少生命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除非为了满足重要的需要。这里的“重要需要”奈斯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人们的基本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第四,人口既是创造文化价值的因素,也是消耗自然价值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过多,会对环境形成压力。因为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既增加生态系统的负担,也损害了地球资源的供给能力。深层生态学要求减少人口数量,这样人的生命和文化才能得以繁荣。
第五,奈斯认为:“当代人过分干涉非人类的世界。”人类目前对于自然界的干预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大自然的平衡受到了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恶化。
第六,原有的经济增长形式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密切关联,是不可持续的。现在迫切需要改变原有的技术,发展生态、绿色的科学技术;改革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的线性模式,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态文明的经济增长的循环模式;转变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采取生物中心平等主义的态度,关心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第七,深层生态学家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并认真的、明确的区分了数量上的巨大与质量上的优良:“高物质的生活水平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是用美、自我实现的标准来衡量的,它不能也没有必要加以量化。
第八,“如果赞成上述的观点,人们就有义务促成深层生态学所要求的各种变革。”每个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哪些应当先做,哪些应当后做,并用上述的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这8条纲领可以看出,其一,深层生态学继承了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一些基本观点;其二,以生态学为基础,深层生态学也像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一样坚持生态中心主义立场;其三,深层生态学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包括人口、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复杂问题,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对这些方面进行追问,进行多方面的变革[5]。
(三)生态中心平等主义
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基本观念是:“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都有在较宽大的范围内使自己的个体存在得到展现和自我实现的权利。”[6]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它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以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中思考和确认自然的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同构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整体中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同一性[7]。正如德韦尔和塞欣在《深层生态学中》中所说的:“生物圈所有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作为生态系统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更坏,更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因而人类不能把自己的价值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视于为满足自己需要和利益的工具。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有内在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都享有生存权利以及免遭人类干扰并追求幸福的权利;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其生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上,每个生物与非生物都有自己的价值,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就是最大的价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奈斯认为:“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与实体都是平等的。”可见,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这种与生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观点,它不只是从自然对人的价值,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中来考察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并重新思考和评价其他生物与非生物的价值。
(四)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论是深层生态学最独特的理论贡献之一,也是深层生态学的终极目标。奈斯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逐渐扩展自我认同的对象范围的过程,是从个体的自我(ego)过渡到社会的自我(self),最后形成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大我”(Sefl),即生态系统中的自我[8]。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会体会和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和本体意义上是一体的,人在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界进化的产儿,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及其环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我”的理解与解释应放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整体中。自我不仅是权利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自我根植于生态学系统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培养都在生态系统的大家庭中得以实现,作为个人自我的“小我”不仅必须融入人类共同体中,还必须融入生态共同体中[9]。因此,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把个体中的自我扩展为生态系统中的“大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逐步缩小自我与其它生物、非生物的疏离感并把它们的利益视为自我的利益[8]。
二、奈斯深层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深层变革价值观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价值理论是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平等主义价值观的转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其一,人是价值的来源;其二,人是价值的主体;其三,人是价值的尺度。这种把人的价值处于中心性和主导性地位的价值观不仅把人与世界的关系视为对立和分离,不仅进一步转变为现实中人们普遍的生活观念,而且成为了生活和生产实践行为的指导思想,其影响力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迅速地转变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发挥巨大的威力,更是高唱着一首破坏生态的“征服挽歌”。
价值观的变革是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奈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的深层追问,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更深、更博爱的价值观[10]。他提出的最高准则——生态中心平等主义认为,在生态系统大家庭中,任何物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理由,都有平等地拥有自身的生存权利和价值,并不存在某类生物是中心,而应该以有机生态整体为中心。对于拥有智慧的人类来说,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人类为了自己的、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人类才能长久且全面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生态文明遵循的是生态的价值观,以文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为使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不仅是一种人类自己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人类仁爱众生万物、遵循自然的状态,因此,作为文明转型的第一步,首先是文明的基础——价值观的转向,即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向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的转向。奈斯的生态中心平等价值观实现人类价值观的深层变革与飞跃,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義。
(二)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核心。人类自诞生之始就伴随着与自然处理好关系。两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是听从于自然的支配,随自然的演变而沉浮的一员;到了工业文明兴起后的几百年间,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由于科技高速发展推动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由于人类自身的欲望、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极大的扩张了人类的征服自然的能力,这时的人成为自然生态事实上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不仅思考、研究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同时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种哲学范式使传统的哲学范式产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传统哲学的机械论世界观向现代的有机论世界观的转向,为人类应对生态环境恶化挑战提供了一个重要“生存智慧”,更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的可持续发展观;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十八大之后强调永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其深刻的反思;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成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三)自我实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寻求目标
与其说深层生态学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思想和智慧。深层生态学虽然以前人的自然价值观理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但深层生态学已不再停留于对自然价值论的理论分析,而是以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态理论的最高准则试图进一步把价值理论转化并升华、内化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甚至是心灵深处的类似于宗教性质一样的一种对自然的情感、理念和信仰。当这种情感、理念、信仰形式的“生态智慧”成为了诉诸人的生命直觉的深层意识,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念、行为乃至社会制度的变革来调整、改变人与生态环境已经紧张和对抗的关系事实,能动地引导人们发自本能地、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11],从而重新构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更和谐、更富有意义的关系。奈斯的自我实现论经过了“本我、社会中的自我、生态的自我”,在与其他存在物缩小差距的同时逐步扩大自我的认同范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过程。
生态文明寻求的目标就是自觉的遵守文明与生态的协调,使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就如廖福霖指出的,生态文明的核心与目标就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同生存、共同发展[12]。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491.
〔2〕Naess A. The Apron Daigram,in Harold Glasser and Alan Drengson ed. The Selected Works of Arne Naess, Volume X (Deep Ecology of Wisdom )[M].Springer,2005.76.
〔3〕孟献丽,冯颜利.奈斯深层生态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1,(01):16-20.
〔4〕Devall B , Sessions G. Deep Ecology: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 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70.
〔5〕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体系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09.
〔6〕Devall B,Sessions G.Deep Ecology[M]. 1985.67.
〔7〕江峻仁,庄穆.人与自然关系之三重奏与生态文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75-79.
〔8〕Naess A. Self Realization: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Being in the World.In :Sessions G.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M]. Shambhala, 1995.225-239,241.
〔9〕盧风.生态文明新论[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3.210.
〔10〕孟献丽,王玉鹏.价值与局限: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评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1):54-58.
〔11〕庄穆,王丹.人性的生态复归、科技生态化与环境问题的消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1):124-128.
〔1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