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2018-11-02欧全胜
欧全胜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是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基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
一、文化自信重要论断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普遍加强,但优秀本土文化却受到了强烈冲击,并没有在世界舞台发扬光大。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同质化正在逐渐缩小我国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文化冲突增加了别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敌对情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需用文化自信去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强烈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念。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与“三个自信”平行的高度,形成了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这是自建党以来,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就是说,文化自信是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缩影和写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文化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元文化体系共存的现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持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通过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并贡献经济增长,通过导向、传播功能提供思想引领,通过传承、聚合功能聚集精神力量,通过教化、规范功能提供智力支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就必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文化定位,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灵魂或核心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三)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智慧来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发全社会勃勃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自信的底气。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无不彰显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饱含的丰富的治国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足够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支撑。
(四)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五)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文化自信基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要具备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要在继承、弘扬、融合中发展壮大。
(一)强基固本,强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意识形态引领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全体党员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强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但应该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挑战。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固本培元、凝魂聚力,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充分融入对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中去,使之更有力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党员个体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摆出正确而鲜明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这样,人民群众对于党才能建立高度的信任。其次,坚持理论自信、理论创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当前,西方少数国家利用数字网络平台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危及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要立足时代发展新特点,把握规律,增强全球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用足够的自信、足够的智慧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第三,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保持定力,旗帜鲜明地担当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积极适应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发展变化趋势,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薪火相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和基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首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其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生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从各个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每一个公民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践行和传播中华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培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强盛和弘扬中华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他们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三)兼容并包,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别国没有的,是值得我们自信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用实力和底气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只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获得认同,建立正面的国家文化形象,才能取得世界的信任和尊敬。
首先,深化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规律性认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制定和细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柔性输出中华文化,浸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其次,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京剧、民乐、国画、书法、武术、美食、传统医学、自然景观等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电影、电视等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段,以生动形象、通俗直观、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国人的家庭观、事业观、节日观、交际观等融入其中,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文化,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发挥民间力量,壮大文化资源根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优秀的文化传承、强大的国家实力、伟大的人民力量,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只有通过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中国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