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用典拾趣
2018-11-02□卢玉
□ 卢 玉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用典,即在古诗文的创作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行文目的而引用古代故事或古人言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其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古证今、以古喻今、借古抒怀。
用典可以使诗歌表达委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要想正确解读古诗文,就必须了解其引用典故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引用此典故的目的。故而,分析和解读古诗文中的典故就成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用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作多种分类,从典故的运用方式来看,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用典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直用典故
直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古人所说经典言论或引用典籍里记载的事,使人一看即知其用典,作者的情感态度能通过典故表达出来。一般包括对典故的直接引用和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其义。
因典故有证可考、有据可查,所以古人常用典故来论事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韩愈在《师说》中引用了《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话“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庄子在《逍遥游》中直接引用了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中的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此处典籍原文表现大鹏迁徙时的巨大动静,承接前文所写的鹏鸟之大。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庄周曾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以后,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为了自己。后人经常引用此典故表现美好、虚幻的梦境,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就有“庄生晓梦迷蝴蝶”,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往事给自己留下的美好记忆,隐含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多处用典,他把自己的报国壮志和满腔愤懑借几个典故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借用了这个典故:“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兵北征,想学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但因准备不足,大败而归”,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草率出兵,重蹈覆辙。再通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借“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壮志未酬,仍能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二、化用典故
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比较常见,作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把典故加以改写或以一点代全貌,巧妙地将之融入诗词中。乍看之下,不见用典,行文连贯,文意流畅自然;再细究,知晓所用典故,则更觉意味深长,别有情趣。
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也有古诗词涉及化用典故的写法。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此句巧妙化用了《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一方面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表现泰山之高峻;另一方面又借典故暗含着诗人想不断突破自己的眼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的心胸气概。
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多处化用了典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化用了雁足传书、鱼传尺素的典故,两者都是指传递书信。《汉书·苏武传》记载:“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后人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作者在这里看似写的江边景物,实际上写鸿雁远远飞走,鱼儿在水中跳跃,它们都不能替主人公传递书信,由此更显相思之苦。诗中另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是将《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水”和《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融合,表达思妇因为游子的离去而感到无限的忧愁。
三、正用典故
正用典故就是作者就典故的原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相一致。大多数用典都是这种类型,作者可以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意思,含蓄凝练,别有意味。
如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其中的“陈王”指的是著名诗人曹植,诗句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因曹植在仕途上备受猜忌,有志难酬,再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诗背景,可知作者在此处用此典故概是表达对此类被埋没的圣贤的同情和不平之意,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的“美人”是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意思,表示古代的君主贤臣和美好的理想。作者由此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美好向往,抒发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志向。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典故原本的意思是一致的,典故的使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典雅气息,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内涵,也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四、反用典故
反用典故就是作者取典故所述之人事,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情感或观点。这种用法不仅能收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诱发读者的想象,而且比一般用典更显得技高一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解文章的难度。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语出王勃的《滕王阁序》,典故出于《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原意指阮籍在乱世中以狂放不羁的行为排遣内心的痛苦,但王勃在此处却反其意而用,意在呼吁不能像阮籍那样颓唐自弃,而应当积极进取。此外,“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典出《晋书·谢玄传》,谢玄以“芝兰玉树”比喻家中有才华的子弟,后泛指有出息的人才;“孟氏之芳邻”是借“孟母三迁”的典故夸赞与会者皆为贤士。此句本意应为:只有有才之人才能结识各位名士。王勃在这里反而用之,自谦地表示:我虽没有才能,但也有幸能结识各位贤士。
诗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杜牧的《赤壁》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反用历史故事。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助东风,用火攻击败曹操。既然风是关键,杜牧别出心裁地设想,如果没有东风,周瑜就可能战败,又不直言,而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这样的视角很独特,切入点也极别致,“反弹琵琶”的手法一路写来,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