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

2018-11-02

关键词:隐喻语篇总书记

纪 燕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2)

作为重要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 人类的社会经验以及概念化通过隐喻来实现, 从这个角度上说, 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 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政治, 作为社会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必然通过隐喻来观察和构建。 新华网2013年12月9日电报《学习时报》报道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大白话、 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 解惑释疑, 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充满了语言魅力。[1]他常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 有力地传递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并被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2]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方式方法, 少讲官话套话, 多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4]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习式风格”已经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当中的一大亮点, 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人风格, 还代表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朝着更加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方向发展。 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4]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领导人的语言往往传递着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信息, 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领会和理解, 关系到大政方针的执行。 国际国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方式多有评介, 但多集中于媒介, 学界研究暂且不多。 现有为数不多的对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方式的学术研究仅从修辞学层面, 探讨习近平总书记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从思维和认知层面深入阐释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度, 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据;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究政治与语言的关系, 尤其是语言背后潜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既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 也不失为话语分析研究的创新方法之一。

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政治话语研究

国内外有诸多学者进行了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政治语篇相结合的研究, 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机制, 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 Lakoff于1991年分析了布什总统就伊拉克战争演讲中的隐喻, 指出隐喻是框定伊拉克战争合法化的重要手段。 1999年后, Lakoff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 将“架构”(frame)引入了政治学领域。 Goatly探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改革提议中隐喻的使用。[5]Charteris-Black基于“隐喻识别、 隐喻阐释和隐喻说明” 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英美两国政治语篇进行了探讨。[6]Cienki于2005年记录并分析了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大量的隐喻手势。[7]Charteris-Black于2006年分析了英国大选中右翼以隐喻为工具成功地合法化移民的政策问题。[8]Musolff运用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欧洲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9]Burnes基于英法国主流媒体报道对比分析了2008年奥巴马总统竞选和巴基斯坦议会选举中的概念隐喻。[10]Franssila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针对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销售”隐喻进行了专门研究。[11]在国内, 梁婧玉、 汪少华以布什和奥巴马的医保演说为例分析了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架构。[12]汪少华从认知视角探讨决定美国两大政党政策为公众接受的程度的美国政府话语背后主要的架构和隐喻。[13]政治隐喻是构建政治话语的重要方式, 隐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 文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究了人们在谈论政治时是如何思考和言说的。[14]余音则探讨了隐喻构建、 理解政治话语以及促进政治语篇连贯的功能。[15]王晶芝、 杨忠从认识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6]汪少华运用架构理论对比分析了布什和奥巴马的两篇有关对伊斯兰世界政策的演讲中的不同隐喻架构模式。[17]贺梦依运用框架理论解释了概念隐喻的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功能。[18]陈勇、 刘肇云系统性地研究了美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表达及概念体系。[19]

综上可知, 国内外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对政治语篇的研究侧重于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话语分析研究, 揭示政治话语中隐喻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体系。 现有研究呈现出三方面的问题: ①政治语篇中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和立场, 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 从而更易说服、 感染和激励民众。 然而, 从受众的视角、 从思维与认知的层面探究政治语篇于民众接受度的研究颇为少见。 以Charteris-Black为代表的少数学者探讨过隐喻在移民政策合法化、 总统竞选以及税收政策等问题中的功能, 但未涉及隐喻运作的深层机制; ②中国历代领导人较为丰富地使用了隐喻架构。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曾将反动派特别是美帝隐喻性地称之为“纸老虎”; 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以“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隐喻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隐喻“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民族的血脉、 人民的精神家园”, 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然而国内认知语言学视角针对政治语篇的理解与分析的研究尚且不多。 以汪少华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对决定美国两大政党政策为公众接受的程度的美国政府话语背后主要的架构和隐喻做出了颇有意义的探讨, 但未涉及鉴于中国国情的政治语篇话语分析。 ③隐喻能反映政客和执政政府强化并隐含的价值观和道德模式。 中国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应用对促进国际、 国内对中国政治形势的了解及执政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从受众视角运用隐喻理论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接受度的少之甚少。 从隐喻学视角解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施政理念的语言风格、 挖掘语言背后中国执政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 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 科学内涵、 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也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寻找认知语言学上的理据。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概念隐喻分析

2.1 始源域分析

在人类的认知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中, 隐喻起着重要的范畴化和概念化作用。[20]Lakoff认为隐喻无处不在, 在形成概念结构及思维推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隐喻不仅是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手段, 也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21]隐喻就是“跨认知域的系统映射, 是一个经验域(始源域)到另一个经验域(目标域)的映射”。 其中, 处于源域的是具体的、 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 而处于目标域的则是抽象的、 陌生的、 难以被理解的事物。 Lakoff 提出:“隐喻的本质是借助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也就是说, 隐喻是人们通过较熟悉的、 具体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抽象的、 难以理解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本文采用Pragglejaz团队(2007年)的隐喻识别程序(MIP)来识别语言中的隐喻。 隐喻识别参与者有两位, 分别为识别者A和识别者B。 归纳整理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27篇重要讲话稿中隐喻性语言表达64个*其中, 例如“金山、 其利断金” “青山、 金山、 银山” “良药苦口、 以猛药去疴”等重复出现的表达仅做一次统计隐喻性表达语料。, 就其始源域分类分布, 如表 1 所示。

表 1 始源域的类别及实现方式

可以看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基于人们熟悉的生活实践, 以生活物品、 大自然为主, 大量运用动物、 植物、 食物、 身体等作为始源域, 引导人民群众去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中国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等中国政府的政治思想、 立场和施政理念等抽象的政治概念。 可以说, 始源域透射出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追求和对世间万物的高度认知。

例 1 “鞋子合不合脚, 自己穿了才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 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

例 2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于北大校园)

例 3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 像雨露一样滋润。 有了阳光雨露, 万物才能茁壮成长。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相对于隐喻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隐喻的概念性是认知语言学隐喻观最为根本的结论, 即我们赖以行为和思考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 隐喻,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思维映射活动。 基于普遍的生活经验, 鞋子合不合脚, 只有穿鞋子的人最清楚。 鞋子大了, 走起来不方便, 跑起来不带劲; 鞋子小了就会夹脚, 几乎无法行走。 鞋子合不合脚, 穿鞋子的人最有发言权。 那么, 一个国家的“鞋子”合不合脚, 即一个国家应该选择哪种发展道路, 并不是一味地参照或者照搬他国模式, 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恰恰是应该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此外, 我们穿衣服的时候如果第一颗纽扣扣错了, 毫无疑问其他的纽扣都会错位。 人生如穿衣。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 特别是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形成的时期, 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 正如穿衣服扣纽扣, 第一颗纽扣至关重要。 “穿鞋子”和“扣扣子”均为始源域, “选择国家道路”与“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是目标域。 “穿鞋子”和“扣扣子”隐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映射的实现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共同经验, 基于人类生活经验产生对民族文化, 包括政治、 文学、 语言、 等认知思维方式产生的联想。 “穿鞋子”隐喻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是历史选择的、 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不必去评论别国的发展道路正如不必去关注他人的鞋子是否合脚, 当然我们也不接受他人来评论我们的“鞋子”、 中国的道路是否正确。 “扣扣子”隐喻蕴含“抓早、 抓实”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尽早树立并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立己修身、 成长为国家栋梁。 习总书记以此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大自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常被用来作为始源域, 说明或理解目标域中经验性的认知活动。 以大自然映射人类生活, 成为返照人类社会的镜子, 让原本平凡的人类活动在隐喻中产生了崭新而提升的意义。 人体为人类所熟悉, 从而成为人们概念表达、 认识世界的基本参照方式。 汉语里富含以“身体部位”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语言表达, 例如“骨肉情深” “肝胆相照” “肝脑涂地” “唇亡齿白” “手足相残”等丰富的成语正是借助“骨”与“肉” “肝”与“胆” “肝”与“脑”“唇”与“齿” “手”与“足”等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联、 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 饮食作为人类最根本的活动, 也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汉语词汇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性表达非常多, 如“土包子” “醋坛子” “炒鱿鱼”等。 食物原本的含义通过人的思维联系得以拓展、 映射到目标域表达抽象的、 难以理解的事物。 例如:“一锅粥”是以“粥的混杂”映射表达“事物的混乱状态”。 “民以食为天”, 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食物,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也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和文化的各个层面, 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重要的始源域之一。 作为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 动物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民族的心理文化中, 对动物外形特征和生存习性的认知思维映射到参悟人生道理的层面,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概言之,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分析可知, 习近平总书记有意识地使用基于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经验语言表达执政原则, 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阐释治国理政。 篇幅所限, 表 1 中每个类别的始源域, 皆仅举一例:

2.1.1 大自然

例 4 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 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2013年6月5日墨西哥参议院)

2.1.2 生活物品

例 5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

2.1.3 动物

例 6 党风廉政建设, 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 不要温水煮青蛙。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2.1.4 身体

例 7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恰恰相反, 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 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1.5 疾病

例 8 对腐败分子, 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 要抓早抓小, 有病马上治, 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 不能养痈贻患。 (2014年1月14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

2.1.6 食物

例 9 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形成适度超前、 相互衔接、 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 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2.1.7 植物

例 10 这种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圆滑官” “老好人” “推拉门” “墙头草”多了, 党和人民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啊?这些问题危害极大, 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隐喻的本质是用较具体的事物理解较抽象的事物, 其运作机制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当始源域中的事物与目标域中事物的对应关系被激活的时候, 推理模式通过映射在两域中被贯通, 进而实现以此事物理解彼事物的认知活动。 上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概念隐喻示例的映射模式, 如表 2 所示。

表 2 始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关系

2.2 目标域分析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 隐喻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 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感觉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22]Lakoff于1991年说过:“那些抽象的和繁杂的情况通常要通过隐喻来理解, 事实上, 我们会不由地运用无处不在的隐喻系统来理解复杂和抽象的事情。”[23]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讲话, 在其大量批示、 演讲、 访谈和信件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要求、 重大战略部署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 归纳整理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27篇重要讲话稿中隐喻性语言表达64个, 就其目标域分布分类如下(详见表 3)。

表 3 目标域的类别及实现方式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概念隐喻“目标域”的分析可以看出, 习近平总书记有意识地将不可感知的转换为可感知的, 将未知联系到已知, 给抽象的政治概念、 政策法规等注入生命, 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 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例 11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

例 12 从严治党, 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 要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 (2013年1月22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

人类的认知是通过自身不断的体验来理解周围的事物。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 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疾病隐喻传统由来已久,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 不仅仅作为单独的生理状况的表征而出现, 它与文化、 与政治、 与道德等等意识层面的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 概念隐喻视角下“疾病”已从生理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命元素“钙”、 身体疾患“软骨病“引入政治生活领域, 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之重要意义, 及缺乏理想信念的严重危害性。

作为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 动物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民族的心理文化中, 对动物外形特征和生存习性的认知思维映射到参悟人生道理的层面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 始源域中的“老虎”和“苍蝇”, 所带给人的恐惧感、 恶臭、 传播病菌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危害社会、 侵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腐败份子”, 从而令人深恶痛绝。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 既要打击位高权重、 胆大包天的大“老虎”, 又要打击有权就滥用的小“苍蝇”, 从点滴做起保护群众利益, 从更广层面净化社会风气, 不养“蝇”为患, 不让小“苍蝇”变成大“老虎”。 这“大、 小”的特征正是源于始源域中作为动物之王的“老虎”体型大、 威慑力大和“苍蝇”体型小、 微不足道的特征, 这种映射呈现出目标域中打击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 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有腐必反、 从严治党的决心, 同时也彰显了坚决查处违纪违法领导干部的力度和广度。 篇幅所限, 表3中每个类别的目标域, 亦皆仅举一例:

2.2.1 政治建设与发展

例 13 “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2012年11月17日政治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次集体学习)

2.2.2 经济发展

例 14 “蛋糕”不断做大了, 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

2.2.3 社会文化发展

例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形成培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2.2.4 世界和平与稳定

例 16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 像雨露一样滋润。 有了阳光雨露, 万物才能茁壮成长。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人类进行范畴化的能力正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 概念认知能力也是基于身体体验而形成。 人类由近及远,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类认识世界, 隐喻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化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将政治、 经济、 文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施政理念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 以隐喻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借助生活当中熟悉的、 具体的事物去理解陌生的、 抽象的政治概念与理论, 形成了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从而形成了“亲民”的讲话风格, 更易感染和激励民众。 上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概念隐喻示例的映射模式, 如表 4 所示。

表 4 目标域与始源域的映射关系

3 结 语

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念隐喻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一些抽象、 复杂的政治概念, 而且能透过概念隐喻推理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 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集体有意识地使用基于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经验语言表达执政原则, 将不可感知的转换为可感知的, 将未知联系到已知, 给抽象的政治概念、 政策法规等注入生命的“习式风格”已经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政治话语的一大亮点, 体现的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风格, 也隐含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 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 注重人民的政治要求、 价值目标等诉求, 在感情、 思维和作风上与人民共振共鸣、 息息相通, 贴近人民大众, 增强人民凝聚力的作用, 有利于获得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接受, 激励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人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