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
2018-11-01王桂华
王桂华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是教育创新及人才培养的需求[1]。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让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此外,让学生亲身经历还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为对事物直观的认识,进而让学生获得科学理解、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进步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了个性的发展,继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因此学生多存在爱动的行为特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学生行为特征[2]。但是实际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常常只是一时的兴趣,不能坚持下去。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知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及动手操作兴趣,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哪支蜡烛先熄灭?”这一课时,学生经常会提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有的学生认为矮的蜡烛先熄灭;还有的学生认为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针对学生的这种猜想,因为意见不统一,因此学生常常急于得到结果。针对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继而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创造良好条件。
2.开展科学有趣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常规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为学生演示相关实验,这样往往使得科学实验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考虑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实验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为此,在实际开展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科学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空气的性质”这一课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先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将一团纸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竖立并压在水底。在演示这一实验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纸团会湿吗?”并且教师不能将答案第一时间告知给学生,而是趁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以获得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惊奇地发现纸团并没有湿,此时学生往往感觉非常疑惑。为此,教师就可继续向学生提问:“杯子中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呢?”学生纷纷采取相互讨论的方式以解决疑惑,借助这样的方式无疑将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清楚地明白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基础科学知识。
3.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指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他们应用实验用具过程往往不能抓住实验操作的关键,这种操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此外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也常忘记实验操作的目的。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師开展实验教学过程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新课改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科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动手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胡 赛.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8(13).
[2]丁燕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2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