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开展农科英语专业ESP课程的新思考

2018-11-01杨青申琪刘畅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杨青 申琪 刘畅

摘要: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急需找准定位,突出有特色、跨学科的ESP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农业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调查了农贸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分析了农贸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在农科英语专业中增加农业相关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建议毕业论文多样化,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并加强翻译教学力度,同时强调了师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院校 ESP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58-03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毕业生人数众多,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学校增加英语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质量成为很多学校的发展重点。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学英语改革逐渐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转向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教学,许多院校开始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农业院校也不例外。虽然在英语语言学和文学方面并不具有发展优势,但农业院校在自然学科如农学、动科、植物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却可以为农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基础。农业与英语专业结合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欠缺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并且,这种结合往往涉及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容易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如何真正促进改革的进程和实施,仍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因此本文将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近一步分析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问题,探讨ESP视角下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问题

虽然很多农业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仍和综合类院校的英语课程大体相同。英语专业作为农业院校的弱势学科,并未凸显其办学特色,未能与农科专业紧密结合,导致其发展重点不突出,竞争压力加剧,亟待改革和提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以应对市场对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显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仍面临困境。

1.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需求无法满足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专门用途英语一直强调改变语言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明确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专业英语课程一定是以可靠的需求分析为前提的。[1]ESP课程效果的不理想,往往是由于課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访谈河北农业大学2014级农贸英语方向的学生,发现其对课程的满意度并不高,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文科出身,因此对农业、生物等理科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学习中无法真正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导致其在英语阅读、翻译等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学生表示课程学习不够深入,只是了解了一些农业英语方面的词汇和句子,但对于实际运用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农业相关类课程过少,农业和英语的结合不紧密,实践性不强。

2.师资力量缺乏,学科背景单一

优秀双学科型师资力量薄弱是限制农业英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贸英语属于交叉学科,因此需要教师既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农业类知识背景。但大部分英语专业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背景出身,虽然一部分老师具有教育学、社会学、经贸方向的学习经历,但很少有老师涉及自然学科,因此只能对英语语言进行表面上的分析和解读,并不具备深入讲解农业英语的能力。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外语学院中兼具农业和英语背景的教师仅一人,其他所有老师都为纯文学或语言学背景。教师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关键,而复合型教师的欠缺导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奢望。

3.实践经验不足,翻译能力欠缺

在ESP需求分析理论中,一个重点就是目标情景分析(TSA,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确定目标语言在不同情景下的使用规律,设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情景,如商业交易、会展、谈判等情景,从而帮助学习者了解目标语言的实际运用领域,提高学习目的性和兴趣。然而,目前的农业英语教学缺乏对目标情景的分析,学生急需在老师带领下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但由于英语院系与自然学科的联系不紧密,无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机会或去农贸公司和科研基地参观、实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其实际语言应用水平十分有限。

二、河北农业大学农贸英语专业现状

以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为例,为突出农业院校特色,其专业方向设置除了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外,还加入了农贸英语方向,但其涉农类专业必修课仅包括农业英语,在学生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只占有32个学时,学习八个单元的内容。其他课程则和文学方向类似或实则属于商贸英语方向。每年计划开设的生物科技英语则由于学生选课人数过少、师资力量缺乏而无法顺利开设。通过对2014级农贸英语专业学生(20人)的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其实都愿意再多学习一些农学专业基础课程来提高对自然学科的理解。

此外,目前上课过程以介绍农业类篇章为主,老师主要负责拓展词汇和讲解课文内容,上课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都更期待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或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作为一门偏技能类的综合课程,农业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任何农业类实习经历和机会。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目前农贸类课程更偏理论,70%的学生表示期待多一些实践类课程。并且,90%的学生都表示并不清楚真正与农贸英语相关的工作有哪些,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和普通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无差异,还有很多从事了非英语行业的工作,真正从事涉农英语方面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

三、ESP视角下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虽然一些农业院校早已提出英语教学与ESP理论结合,向专门用途英语方向转变,但少有院校能真正将英语教学与自然学科良好结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实践层面英语ESP人才的培养的确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总的来看,笔者建议目前跨学科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翻译教学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课程设置,论文选择多样化

ESP为专门用途英语,因此其重点强调的是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英语技能,而非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一些院校将ESP课程完全交由专业学科教师进行教授,目的是传授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没有英语背景,其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Allen和Widdowson[2]早就提出“ESP的教学重点既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语言基础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述的”。因此,明确ESP教学的方向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由于ESP属于跨学科课程,因此如何将英语与其他课程有效结合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点。对于地方农业院校来说,要想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在自然学科方面的理解和背景,可以采取外语+专业方向或者双学位的方式,将英语和专业学科的地位并重。针对河北农业大学农贸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笔者建议外语+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应围绕英语语言课程、农科知识与技能、人文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相辅相成的模块展开。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大一期间主要增强英语基础,并接受通识人文教育;大二、大三在学习英语专业课(语言学、跨文化、翻译等)的同时开始进行自然学科专业方向专业学习,如生物英语、科技英语、农贸英语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自主发展等项目;大四学生则主要通过实习增强其实践能力,如参与农业会展、科技项目翻译等。对于英语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应鼓励其修双学位,从而培养高水平ESP复合型人才。

同时,由于农业英语偏向翻译方向,且针对农业英语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我们建议将毕业论文的形式多样化。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英语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指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可包括学术论文、项目报告(英语撰写)、翻译作品;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包括学术类和实践类,并且实践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3],因此除了提交毕业论文外,还可以提交商业计划、营销方案、翻译及评述、调研报告;翻译专业的毕业论文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实践报告(3000词翻译+2000词评述)以及调研报告。由此可见,新国标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明确了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农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形式时也可以有多种方式,除了提交与农业英语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外,还可选择农业英语文本翻译,并撰写翻译问题报告,或者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试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提高师资力量,培养跨学科教师

当前农业院校ESP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专业英语师资力量的缺乏。一些学校因为没有合适的复合型英语教师,因此干脆将专业英语全部放到了自然学科的课程里,如同济大学的大部分专业英语课程都由专业课教师承担,而不是由英语教师承担[4],但这样就偏离了ESP的核心目标和理念。那英語教师到底是否有能力承担起专业学科的英语课程呢?陆伟成[5]在研究工科类英语课程体系时指出,“应将泛专业性—半专业性层次的语篇作为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到ESP课程改向的过渡文体,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完全能够胜任一般性学术英语课程”,也就是说,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承担基础类专业英语课程,如教授专业术语、导入性语篇、基础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学术英文报告、学术风格要素等课程。而高度专业性的学术英语课程再由专业课老师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对ESP英语教师的培养也刻不容缓。跨学科教师培养需要院系、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农业院校要进行教师队伍的打造,首先要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如进修其他专业的课程,鼓励教师研修其他专业学位,或与其他院系老师进行项目合作,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学校应加大力度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并鼓励支持交互式交流,既派英语教师学习专业课程,也派相关专业课老师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提供多种出国进修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ESP教学理念。

3.加强翻译教学,明确就业方向

ESP是一种目标明确且实用性强的教学途径,旨在培养学生日后为某一专业领域提供语言服务。因此,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重要作用,而ESP就业领域的一大方向就是翻译实践。涉农行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兼具良好的农业知识和英语知识。而对于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最欠缺的就是对农业术语和理论的理解,因此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

所以,在ESP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口译和笔译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口笔译翻译技巧、短时记忆能力、特殊词汇和行业术语的翻译、场景翻译和临时应变的能力等。训练时可充分利用学校和网络资源,在大量翻译案例和项目中进行学习,例如利用河北农业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模拟不同的真实场景,进行模拟谈判、模拟辩论、模拟国际会议翻译等。并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项目参与感,例如安排英语专业学生为农科专业学生或老师的论文进行英文摘要修改和润色,或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去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实习,培养其文件翻译、陪同翻译和交替传译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实则是两种文化的转换,这样才能应对不同的翻译环境。在课堂上讲授翻译理论的同时,可以提供学生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案例,引导其认识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下翻译的差异性;在讲授农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涉及中西方农业历史和发展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可开展一些中西方文化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在课程体系上,遵循由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

四、结语

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需要多元化的全方位人才。农业英语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内涵丰富的学科特点。农业院校具有天然的优势特色,应充分联合英语专业与其优势专业,培养面向市场、高素质、高水平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只有不断探索新型办学模式,顺应时代需求,有力推动ESP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才能真正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娜.ESP需求分析评述[J].中国ESP研究,2013(1):74-82.

[2]Allen, P. & H. Widdowson. English in the Physical Scien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3):2-8.

[4]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1.

[5]陆伟成.从EGP走向ESP——工科类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专业化研究[J].中国ESP研究,2013(1):44-50.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