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8-11-01王钰清
王钰清
摘要:当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语文学科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建构学科体系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具有基础性,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学会应用,此过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从梳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继而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探讨在此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圖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54-02
2014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文件一经出台,便引发了教育研究家们的热烈讨论。就我国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实施路径和测评标准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还是依托于各个学科自身的建设。那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又该作出怎样的转变,呈现出怎样的课堂活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
一、从“核心素养”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
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世界上几个著名的组织机构曾做过相关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关系。他们之间既非彼此割裂,亦非机械组合。恰恰相反,它们有机联系、互动、整合,是适应不同情境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1]除此之外,欧盟也对核心素养框架进行过研究和梳理。他们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
在中国教育研究者们看来,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要具备未来解决复杂问题、面对未来挑战的综合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涉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关怀等18个基本要点。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着重培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应对社会挑战所需要的关键能力。面对21世纪的挑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社会责任、交流能力应该排在素养发展的前列。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看重最终成果,最看重的是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和收获,这些收获能促进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
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来进一步探求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王宁先生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更注重母语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和言语品质。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也作出了相关界定,认为语文课程作为人文基础性课程,要从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去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也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上。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语言教学会占有较大比重。在语言积累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帮助学生训练语言思维、感受文化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核和基础,要求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层面大都是识字、组词、造句的层面,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老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识字、组词和造句的练习,使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发展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它要求教师设计的语文教学活动要能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批判与发现中得到思维品质的训练。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向的是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品形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既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尊重并包容其他不同文化,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让学生有一种新时代文化交流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配合合理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从中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学习为基础,需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文化能力。因此,推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循合理的教学策略才可事半功倍。
(一)重视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多文本阅读,它是将具有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逻辑框架、写作特点及文化意蕴等,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原来的读懂“一篇”变为读懂“一类”。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拓宽阅读视野,还能提高阅读效率,深化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孔子拜师》等几篇课文,《孔融让梨》主要教学生品味语言来学习孔融谦逊的美好品德;《司马光砸缸》主要让学生品味司马光的动作来学习他的机智勇敢;《孔子拜师》主要让学生明晰拜师的过程。这三篇看似没有关联的文章,却有一条共同的主线:何人做了何事,做某事的原由以及某事的最终结果。教师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教学,就可以把这几篇零散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阅读规律及写作结构,让他们在多文本的学习中习得这一类文本的知识技能,对听说读写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文本细读
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当前,一些教师过度依赖教参,没有自己关于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这种引导缺乏对文本的多样性理解,无法使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邁向更高层次。教师只有自己静下心走入文本,融入文本,理解文本,才可为学生呈现出精彩的阅读点拨,包括对语言的品味、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情感基调的把握。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是积极的课堂,是可以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课堂。可见,重视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重视不同形态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当今的语文教材中,有定位不同的文本形态: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课,有文质兼美的积累背诵课,有需要阅读方法指导的实践课,有可作为学生写作范本的读写结合课,还有丰富学生信息资讯、拓展阅读视野的专题研讨课。每种阅读课的教学侧重点都不尽相同:
赏析课的课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课文,经典课文在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写作结构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赏析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描写叙事富有张力的地方,品味语言最丰富的地方,感受情感最浓烈的地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积累背诵课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背诵选取的文章兼有优美性和可读性,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美文,可以培养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文本,增强情感体验。
阅读方法的指导实践课主要由教师做主导,带领学生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教会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潜力。
读写结合课是某篇课文有着极好的写作构架,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也可学习作者的行文构思,教师在教授此类文本时,要体现“读写结合”,从读逐渐过渡到写。
专题研讨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补充单元文本信息,并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形态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要结合它们的特点,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形态,分层次地进行阅读教学。
三、结语
总之,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对人的学习能力、终身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影响。教师要在理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品质,涵养人文情趣,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3-16.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3]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性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