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暑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发展模式探析

2018-11-01解甜雨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

解甜雨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展二十余年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时活动效果受到基地建设不稳定、资金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内容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健全保障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院校合作的基础上,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05-02

199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的通知》,首次提出并组织大中专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走向基层,走进农村,将先进的文化、卫生、科技知识带入农村,提高大学生将学业与社会结合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在2004年中央发布的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明确了暑期“三下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龙头地位。自1997年首次提出到现在,暑期“三下乡”活动已开展了二十余年,众多学子积极参与其中,努力将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智尽力。

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活动意义

1.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1)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实践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长期处于学校环境中的学生,能通过此平台掌握学校里不能学到的知识。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指引学生关注国家、关心社会和人民发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体验生活,并通过对基层的奉献,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有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挥。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专业为出发点,通过专业技术“下乡”支援农村建设,将专业知识转化成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提升农村的文化、卫生、科技水平,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有利于學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选择在偏远农村进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这对在大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自我的考验,对个人毅力的检验。在实践活动中,只有提升学生自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品质得到锻炼,个人意志得到锤炼,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1)“三下乡”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通过科技下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农民结合自身地域或产业优势发展经济,如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线上贩卖,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等。尤其是在我国全民脱贫的攻坚克难阶段,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2)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化下乡,大学生以文艺活动汇演及支教的形式参与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不均,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农民对知识学习重视不足,文化生活贫乏。通过支教、文艺汇演等文化传播及推广,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村中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大学的期盼。

(3)有利于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于农村,通过卫生技术下乡,能增加农村的医疗卫生力量,促进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义诊检查、保健知识宣传等切实的医疗卫生服务,能使基层群众的一些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使群众改变陈旧的医疗卫生观念,提升基层农民整体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存在的问题

1.基地建设缺乏长期性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高校大学生进行“三下乡”活动的大本营,以此为根据地在当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教文卫活动。但基地的建设受制于当地政府和高校双方。部分地方政府认为“三下乡”活动并不能直接促进当地发展,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甚至怕在“三下乡”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而将接待“三下乡”活动视为负担。而有些已连续开展多年实践活动的基地因当地人事变动而无法维继,不得不重新寻找合作实践基地。而高校在“三下乡”活动开展基地的选择主要靠教师私人关系,或者靠学生自行奔波联系,临时性和随意性很大。而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实践合作协议时未对权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协议内容缺少强制性措施维护双方合作关系,造成基地建设的不稳定与不连续,出现基地年年找年年丢的现象,致使“三下乡”成效大打折扣。

2.实践活动经费不足

实践活动经费不足是制约暑期三下乡活动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陕西地区高校为例,除个别重点社会实践队伍之外,普通队伍只有高校提供的1~2千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由于经费的缺乏,实践队伍无力购买活动所需的基本器材,学生甚至要自行筹集参加实践活动期间的交通及食宿费用。为了避免给活动基地及学生增添负担,实践活动负责人出于对经费问题的考虑不得不削减活动时间,降低活动预期目标,从而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经费的不足不仅降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也制约了学生参与暑期实践的积极性。

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动机不纯

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将所学回馈社会的活动,是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难得机会。但在实际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牺牲暑假时间而放弃参加此类活动,另有部分同学则受制于人数和经费的限制,导致参与度较低。在参与暑期“三下乡”的学生当中有部分参加者的目的不单纯,态度不端正。他们参加暑期“三下乡”有的是为了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有的为了在奖学金综合测评中拿到德育测评加分,有的是为了在就业面试时增加筹码,更有甚者,抱着游山玩水的心态参与活动,将服务基层变吃喝玩乐在基层。

4.活动单一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某一高校中某一院系的团工委牵头进行,参加活动的大部分学生也是来自开展该活动的院系,导致参与学生专业较为单一,不能为暑期“三下乡”的基层带去文化科技卫生并存的活动。以西北某文科类高校为例,全校18支暑期“三下乡”队伍,均将“支教”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通过短期的“支教”给当地中小学生普及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但由于文科类院校学生在科技、医疗卫生方面并不专业,因此无法在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时向当地百姓提供科技卫生方面的知识,致使活动较为单一,使得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只能集中在文化下乡层面。

三、解决办法及发展方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展二十余年取得了不少成绩,学生得到了锻炼,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卫生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得到彰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保障机制落后,资金支持匮乏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暑期“三下乡”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人民群众、在校学生才能从中受益更多。

1.完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保障体系,为大学生的暑期安全下乡提供可靠的法律或制度上的保障。全面落实大学生暑期下乡安全责任问题,做到权责分明,为持续有序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应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校应设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项资金,对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三下乡”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应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局面。地方政府应加强對实践基地的指导与建设,建设一批稳定性强、特色突出的活动基地。高校也应加强与活动基地的联系,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回访制度等措施,维护实践基地与高校的长效合作。

2.加强宣传力度,端正学生态度

“三下乡”虽然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砥砺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质,但是部分学生参与“三下乡”目的不单纯,个人功利心较强,而不是把暑假“三下乡”当作长知识增才干作贡献的途径。因此,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多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下乡”观念,提高大学生对基层、对乡村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实践热情。并可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邀请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分享他们“三下乡”的经历及经验,让其他学生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魅力以及对个人能力的提升,端正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认知。其次,高校可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让“三下乡”成为在校大学生必修课程,让社会实践成为专业学习的一部分,这样社会实践不仅有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院校合作,真正做到“三下乡”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旨在通过学生走进社会基层进行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科技、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给广大基层群众。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各个高校是独立开展暑期实践,特别是文科类院校,没有理工类及医学专业学生,无法同时在社会实践时更好地传播科技与医疗知识。为解决此类问题,文科类高校在开展暑期实践时,应与其他理工及医学类院校结成实践同盟,各取所长,共同将先进、扎实、专业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带给农村群众。在共同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不同高校学生也能通过集体活动,向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学习,对学生本身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品格,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平台。但社会实践存在基地建设不稳定、资金匮乏、学生参与率低、态度不端正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社会实践校际合作,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色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

参考文献:

[1]张开晃.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4):66-68.

[2]仲宏.关于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4):123-124.

[3]王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25-2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