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探讨
2018-11-01刘晓霜
刘晓霜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具备良好语感的人在应对语言材料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材料的深层含义,并形成联想与情感共鸣[1]。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具备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并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基调。学生语感较强时会在平常学习中积累相应的经验,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2]。另外,语感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高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在平常生活中,语言属于主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活动的意图非常多,在不同的意图中,语言意图感知是否准确、灵敏与语感有着密切关联性。所以,学生语感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1.改进教学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传统课堂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比较差,都是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对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语感培养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地位方面进行适当转变,将语感的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可以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说、多听、多表达,从而锻炼语感。例如,在《自选商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这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生字词的理解,同时也会涉及一个交流的过程。此时,教师便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与家长进行口语互动,以“商场”为主题进行互动,并将互动过程在下一堂课中分享。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形式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出现今天感兴趣、明天不喜欢的现象。对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语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形式,不定期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好奇心。当前,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的教学方式非常多,其中最为有效的便是情境创设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详细的情境,借助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突出层次性教学
因为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存在不稳定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整个内容以分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并逐渐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方面,督促学生阅读文章,文章的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素”读,而是让学生带入情感去阅读。例如,在一些人物悲伤时,阅读时要表现出低落、沉闷的情绪,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当时的情绪是悲伤的;在欢快的时候可以用欢快的语气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文章。部分文章中的人物比较多,这一种文章的阅读便可以采取角色表演的方式实现,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芦》这一篇课文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表演,此时的表演可以是对文章的适当修改,根据自身的实际喜好进行表演。例如,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种葫芦的人、邻居以及“葫芦”,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自由发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性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创新,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喜好,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參考文献:
[1]袁国超.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8-50.
[2]刘焕丰.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