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探析
2018-11-01苏钰
苏钰
摘 要:中法两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不同,在日常语言表达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两国之间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的差异,对于学习两国的语言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重点从礼貌用语、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法国;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用语
一、礼貌用语的差异
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感激对方时都要说“谢谢”,在法语中要说“Merci”。但是如何运用这个词和在什么时候说,中法两国间存在许多差异。比如,在收到他人称赞和夸奖时,法国人通常会热情高兴地回复一句“Merci”,并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往往会表示谦虚回绝或否定自己,并顺势夸奖一下对方。在法国人眼里,中国人往往过于否定自我,而在中国人眼里,法国人又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这其实与两国的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从小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以谦逊为重。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强调自我,自信是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在告别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慢走,再见”等,并且依照中国人的习惯,有客人从主人家离开时他们通常会从对方角度出发说“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这样的对话是从体谅对方的角度出发,也符合中国人在外谦逊为他人着想的特点。法国人在道别时尤其是客人向主人家告别,一般都会说“Et vous êtes ensemble très agréable,mais je dois y aller.”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让主人家太尴尬和难堪[1]。
二、问候语的差异
问候语是我们每天见到他人的第一句话,十分常见和实用。实际上,看似十分简单的问候语,也能体现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中国文化向西方靠齐,问候语已经变成十分简洁明了的“你好”等,法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性,不想他人太过关注自己的生活,一句“Bonjour”便已经足够。而传统中国人的问候语就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从见面招呼一句“吃了吗”到见到邻居出门问一句“到哪去呀”,普通人会觉得十分常见和自然,不会产生其他情绪,这种日常的问候语还会让他人觉得亲切和热情。要是在法国用中国式的问候语,会让人觉得被冒犯或被侵犯隐私,更不会觉得热情了。而在中国,用西方式的问候语,别人会觉得你十分冷漠无趣,反而不会跟你有太多交际。所以说,问候语在不同文化中有许多区别,我们用时一定要根据当时情况认真对待。
三、称呼语的差异
在称呼语方面,中法两国的习惯也相差甚远,我们在学习这两者差异时一定要注意,否则很有可能在交往接触中因称呼语的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法国,人们称呼同龄人一般直呼其名,遇见年长自己的人,才在前面加上“M”或“Mlle”。而在中国,朋友之间直呼其名也会显得生疏,一般叫其小名,面对年长的人,则更不能草率称呼。小孩子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礼貌,一般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无论这位长辈是否有血缘关系。反观法国,如果有人第一次见面就称呼“Grand - mère”,对方只会感到被冒犯或感觉十分别扭,而直接称呼名字反而更好。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庭等级是十分复杂和严格的,而由此产生的称呼也变得复杂起来。像“堂哥”“表弟”等这些称呼在中国文化中是分得很清的,而在法国就并没有分这么清楚,“哥哥”和“弟弟”甚至都是同一个词“Frère”[2],所以亲戚之间的称呼也都可以直接称呼名字。
四、禁忌语的差异
中法两国在禁忌语上也有许多不同,在法国很多不能接受的话题在中国是很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中国逢年过节时,家里有亲戚会问工作、收入或婚姻状况之类的问题,而在法国甚至西方国家,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他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侵犯,因此在法国饭桌上讨论这些问题是十分不合时宜的。另外,关于年龄的问题,许多法国女士是不喜欢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的,这方面的询问甚至会让她们很生气,除非她们自愿提起。
综上所述,中法两国的文化都十分博大精深,要想深度学习并理解它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我们从日常交际用语来分析这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能使这两方学习者对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边 华.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J].河南农业,2011(10).
[2]曹春春.“交际文化与基础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