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论述简摘

2018-11-01谭建

求知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生产力伦理邓小平

谭建

一、党执政的历史伦理

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怀疑、否定社会主义的论调,邓小平从历史的选择角度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1]“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2]“用二十多年流血赢得的人民共和国,用几十年艰苦奋斗特别是十年来改革开放赢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人民不会把它轻易丢掉。”[3]“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

二、法制建设的制度伦理

针对中国民主法制历史背景欠缺,提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邓小平指出,过去“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5],他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6]“在民主实践方面,我们过去做的不够,并且犯过错误。”[7]比如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是由于“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8]“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9]

三、“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伦理

针对如何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民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对绝对的平均主义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就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0]如果对社会主义“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1]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12]邓小平一再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而是要让条件更加成熟的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以激励和带动落后地区,这才体现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意图突然的质变是不可能的。

四、“三个有利于”的价值伦理

由于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针对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表明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與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党执政合理性的最终阐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性与党执政的价值理念相统一的结果。

参考文献:

[1][2][3][4][10][12][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6][7][8][9][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生产力伦理邓小平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