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益质量管理的一体化课程开发研究

2018-11-01黄达辉

求知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系统化精益职业化

黄达辉

现代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导航者,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参谋,学习活动和学习绩效的评估者,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大力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学生核心能力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中同等重要的内容。

一体化课程开发改革依据《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进行一体化课程开发。将专业分解成若干门课程,将课程分解成若干项目,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将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或学习活动,每个子任务或学习活动涵盖若干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目标,将学生带入工作情景,教会学生工作方法。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采用六步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教学理念。

精益质量管理就是在对关键质量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对关键质量指标持续系统改进,追求达到卓越标准。精益质量管理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这五方面是企业推行精益質量管理的五大法宝。笔者认为这些内容正是机电类学校一体化课程开发与生产实践的契合点,基于精益质量管理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是实现一体化教学完美设计的法宝。一体化课程开发可以参照精益质量管理,对一体化课程的能力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采用可测评的指标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不断完善一体化课程方案。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作为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第一批试点院校,笔者成为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实践者和教学的参与者,从精益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其对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员工职业化——学生培训职业化

员工职业化水平体现国家制造业水平,精益质量管理将员工职业化作为推行精益质量管理革新的首要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教学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就是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部分在校学生,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这些最基本的职业行为都不能做到。在企业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是,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团队精神、不能吃苦耐劳,企业需要的员工职业素养首要素养就是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技能。一体化教学将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培养。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按照员工职业化培养,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化水平则更具普遍实用意义。精益管理推行难度大固然有多种原因,克服员工职业化这道障碍应是学校和企业必选的重要措施。

精益质量管理中员工职业化从企业与员工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为求全面促进员工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员工职业化企业角度组成要素包括:文化理念、任职资格、组织管理、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职业发展。员工职业化员工角度组成要素包括: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基于精益质量管理的一体化课程也可以得出结论:学生职业化学校角度组成要素与员工职业化企业角度组成要素一致,学生职业化学生角度组成要素与员工职业化员工角度组成要素一致。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培训第一步就是员工职业化的意识。

二、生产系统化——一体化课程开发系统化

生产系统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二大法宝,是精益质量管理的核心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作业系统,系统化的涵义就要是从作业系统全局寻求影响质量、效率、成本的全局性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达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开发类似企业的生产作业系统,专业课程开发的系统化也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效果。学校专业建设的带头人等同于企业的总工程师,应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一体化课程开发进行整体规划;骨干教师等同于企业工程师,能够对某一门一体化课程或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程设置有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例如,机械加工类专业中的图纸、加工工艺过程卡、装配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材料以及热处理要求,这些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要求必须在一体化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如果课程设置中与产品质量相关培训内容的不完整或缺失,或教师对自我要求在松懈中变形,学生对产品的加工过程缺乏规范指导,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丧失依据,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少,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但由于没有相应配套的师资和课程,大部分教师一线企业生产经验不足,对设备性能通过短期的培训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的能力要求,以致课程开发系统化受到制约,许多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的进步不等于先进的设备,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例如,若在引进新设备的同时引进相应的课程,可以节省大量的课程开发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也应具有专业精神,成为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教学实践者。

一体化课程设置采用精益管理中生产系统化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体化课程设置系统化应该体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应是专注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一体化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工作方法。

一体化课程开发可以采用精益生产的主要工具和方法,生产系统化重点工具包括:JIT/MRP、生产布局、自动化、标准化、5S、目视/看板等。其中JIT/MRP是涉及生产系统全局的软性关键要素,生产布局是涉及生产系统全局的硬性关键要素,均对生产效率有着全局性影响。自动化、标准化对质量和效率均有重要影响,其中标准化则涉及更广泛,重要性相对更突出,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5S、目视、看板等均是保证生产系统作业效率的重要工具。

三、工序标准化——一体化教学过程标准化

工序标准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工序标准化也是生产系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序标准化列为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是基于工序在生产过程的重要地位。工序是产品形成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可以作为一个工序,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工序质量一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5M1E(人、机、料、法、环、测),构成工序标准化的六大要素:

人:是指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一体化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工作任务,从封闭型学习任务到开放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从生手到高手的蜕变。

机:是指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设置一体化课程,选择合理的设备,不是有了先进设备,就能培养高素质员工。

料:是指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根据学习任务载体,准备材料、工具、量具等内容。例如,钳工锉配基本训练课题,在满足基本操作训练的前提下,毛坯外形尺寸都可以统一规格下料,可以减少物料的损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法:是指零件加工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操作規程等,这些工艺文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可参照的指导。

环:是指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一体化课程教学应结合5S工作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测:是指测量时采用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通过零件的检测对比,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学习任务可以根据人、机、料、法、环、测的工序标准化进行教学设计,融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理念,寻求教学过程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实现一体化教学过程标准化,不断优化培训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度量精细化——评价标准的精细化

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通用语言,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员工工作,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工艺文件。例如图纸的标准化,现行国家制图规范在许多职业院校没有贯彻实施,实操生产现场难以找到一张经过标准化审核的图纸,包括许多职业大赛的图纸都未进行标准化审核,以至于测量的数据缺乏依据。

度量精细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第四大法宝。精益质量管理中的度量与统计是有区别的,度量隐含着与标准的比照,而统计则未强调与标准的比照,对偏差常不做深究。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是有具体标准的,例如,学生加工的零件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质量要求,根据图纸标准,判定零件是否为合格品、返修件、废品,并从生产各环节中找出造成尺寸超差的因素,并加以改进,提升零件加工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果应是可量化测评的,度量精细化就是要将学生学习成果中有必要度量的对象尽可能地纳入度量评价体系中,通过度量比较发现问题和不足,通过度量树立标杆或目标,通过度量促进改善。

度量精细化主要包括六类指标:西格玛水平(Z)、工序能力指数(Cpk)、 合格率(FTY、RTY)、不良质量成本(COPQ)、价值识别度量、浪费识别度量。精益质量管理综合研究生产作业系统,将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作为目标。

五、改进持续化——一体化教学开发完善过程

改进持续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第五大法宝。改进持续化在精益质量管理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度量精细化的延续和要求,缺少改进持续化则度量的作用将削减,而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则会缺少新的活力和要求,管理将止步不前甚至于倒退。

一体化课程开发应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递进,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并体现在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精益质量管理强调改进持续化,除理念倡导外还包含具体的构成要素和保障条件。改进持续化主要包括如下六类要素:市场意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工具方法、测量评价、奖惩措施,这六类措施是改进持续化的保障条件。

一体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一体化课程开发改进持续性的动力强弱,影响改进标杆的高与低;学校领导作用影响改进持续性的组织力度和资源配置;全体教师参与赋予一体化课程改进持续性以团队力量;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改进持续性的方法体系,集体备课、评课、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等均是促进改进持续性的方法;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测量评价是将改进持续性纳入测量和管理中,让改进持续性因测量和评价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奖惩措施将改进持续性纳入学校管理和激励体系中,是测量评价的延续和要求,促进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性。

概括而言,基于精益质量管理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以职业教育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为目标,综合借鉴和吸收精益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精华,综合形成的由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五大子系统构成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管理框架。精益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工作的全过程。

当制造业企业繁杂的工作被拆分为单一工序(或工步),这些简单又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就可能会被机器或机器人所取代。职业教育就是去甄别那些不容易被机器所取代的技能,进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企业的精益质量管理将持续完善和深入,一体化课程开发必须汲取企业精益质量管理的精髓,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工匠”。

参考文献:

[1]嵇国光.现场精益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2]邓泽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5]陈时见,王 雪.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研究,2015(8).

猜你喜欢

系统化精益职业化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电力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提升研究
陪产家属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厚植精益文化离不开领导干部“四先三进”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