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11-01潘齐欣杨晖刘春林
潘齐欣 杨晖 刘春林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大一新生开设,是高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面对大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将该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自学能力注入新活力。文章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提出了分层次改革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课资源,完成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强化,实现课上课下灵活教学,在打破分层次的界限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同教共研。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微信;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9-0143-03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pplication Bases of Computer" is offered for freshmen, which is a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 of every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ace of the difference of computer level among freshmen, the course is taught in different levels.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o inject new vitalit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of "Application Bases of Compu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form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micro-course resources by WeChat Public number, the author completes the supple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The realization of flexible teaching in class, while breaking the level of boundaries, is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co-teaching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Hierarchical Teaching; WeChat; Micro-course
1 引言
微課,主要以短而精的在线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配有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内容,视频及这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构成一个有主题、有深度、有结构的资源单元应用 “微环境” [1]。
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将微课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微课资源,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供学生学习、反馈、反思、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到目前为止,有很多自行开发的微课平台需要学生安装平台软件,并重新熟悉软件的使用,在使用和推广上需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有高校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微课程建设开发,受到了教师学生的好评[3-4]。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大一新生开设,是高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高校生源复杂,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以及操作技能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新生班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参差不齐。
2.2 教学大纲统一标准
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仍然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无法解决学生间因基础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学习需求。二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因此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均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是不科学的。
2.3 教学模式传统枯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前仍然采用传统授课,以教师教授或操作演示为主,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理论知识讲解枯燥,学生被动接受,互动性差;操作演示受课堂时间限制,重复性太少,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差异化教学,导致基础差的学生速度跟不上,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不佳。
2.4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以总评成绩作为课程最终成绩,例如:以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依赖学生的到课率,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情况;期中成绩以作品或者测试为主要依据,学生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同一层次的题库,随机抽题开展考核,不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质量。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
3.1 学生层次划分
划分学生层次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不同专业及计算机水平差异化问题。按照新生专业不同,分为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三大类,各类再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将学生分为基础班、提升班、强化班三个层次,最终形成文科基础班、文科提升班、文科强化班、理工基础班、理工提升班、理工强化班、艺术基础班、艺术提升班、艺术强化班9个类型的学生层次,如表1所示。
层次划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有助于扎实打好基础,逐步掌握相应知识点;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有助于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巩固,提升其利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在同一教学环境下学习,因学生自身基础差异而造成各自知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问题。
3.2 教学层次划分
教学层次划分主要是解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教学大纲按照专业分类,文科类的教学大纲主要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以及二级MS Office考试大纲为参考;理工类的教学大纲在文科类大纲基础上,加入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内容;艺术类的教学大纲在文科类大纲基础上,加入图片处理软件教学内容。这三大类教学大纲内容解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各类大纲又分基础、提升、强化三个班级级别,如表2所示。
基礎班的教学大纲以一级MS Office为主要参考,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基础意识,培养其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技能;提升班的教学大纲以二级MS Office为主要参考,以巩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班的教学大纲在二级MS Office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教学层次划分,教学完成后,达到各自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3 构建微环境
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建设各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资源,试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答疑、交流、沟通为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学生课前自学、上机实践、复习巩固、等级考试备考提供学习资源。“微环境”主要解决教学模式传统枯燥、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实际操作包含系统操作、办公软件使用、上网操作、程序设计或者图片处理操作。
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章节的内容教学,通过平台讨论,课堂引导互动完成。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自主思考及发言准备,有疑惑或者问题,可留言或者小组内部讨论;课堂中教师讲解并引领学生思索讨论的问题,开展小组间讨论交流,完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对于计算机操作部分的内容教学,教师在课前事先并围绕知识点,设计好短、快、精的微课,提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和操作要求,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自学。教师课堂中以案例演示展示,操作示范,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课堂中,教师以案例演示进行讲解,着重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操作进行强化练习。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视频进行重复学习,完成上机实践、复习巩固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通过“微环境”,为学生交流、讨论、答疑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课程预习、自学提升、复习强化的过程。
3.4 分层次考核方式
分层次考试主要解决考核形式单一问题。根据大类专业,执行过程考核、能力考核、综合考核计分。过程考核以平时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互动为依据;能力考核以小组项目或个人作品成绩体现;综合考核以等级一级、二级题型随机抽题作答,如表3所示。
基础班考核以过程考核占40%,综合考核占60%进行,其综合考核内容为一级MS Office题型。提升班和强化班以过程考核占20%,能力考核占20%,综合考核占60%,其中提升班的能力考核以小组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内容为一级MS Office题型;加强班能力考核以个人作品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内容为二级MS Office题型。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实施方法
4.1 学生层次定界方法
大一新生进校后,按专业大类组织计算机层次分班考试,通过一级考试题型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班,成绩低40分的归属于基础班,成绩在40-60分的归属于提高班,成绩高于60分的归属于强化班。
4.2 微环境互动
在平台“微环境”上进行课程资源管理,通过平台的信息推送,促进师生交流;通过平台的各类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利用平台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辅助学习者快速查找需要的资源,对课程学习和考试辅导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微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灵活进行自主学习,不受限于所属层次班级的定界,为学生提升学习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氛围,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谐统一。
4.3 能力考核方法
提升班能力考核为小组项目,加强班能力考核以个人独立完成的作品进行考核。将班级成员进行5人一组分组,各项目小组通过前期确定项目计划及小组分工,按照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实施,结合教学内容共同完成项目作品。通过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过程完成对项目的评价,如表4所示。
首先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做项目汇报,阐述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然后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对其他组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给各个小组的项目做出评价,包括项目计划的先进性、可行性、质量以及效率等,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并给出成绩。个人作品的评价与小组考核过程类似,通过交叉分组,对作品进行初评,再由教师结合各小组的评分,给出个人作品分值。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学生水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方式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改革思路,并给出对应的实施方法,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范建新.远程学习微课程资源建设体系架构与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2] 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
[3] 夏旭,彭元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2):38-40.
[4] 许建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平台建设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