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11-01丁知平张伟珊杨振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丁知平 张伟珊 杨振宇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卓有成效的措施。文中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实际,详细探讨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做法,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大的。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8-0131-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s based 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ING Zhi-ping, ZHANG Wei-shan, YANG Zhen-y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design,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China)

Abstrac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 study combination are the focu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they are also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 study combination,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chool,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discussed in detail,through several years' practic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work is very obvious to the students' overall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level is also grea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職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 号文件)明确指出[1]:“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3]。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所学更贴近企业的现实工作岗位所需,对于学生适应真实工作的能力和技术的培养更加有效,极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工作的适应期,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阐述

1.1 校企合作的含义

对于校企合作来讲,往往更多的是表现在办学模式。侧重的是办学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协作与配合。在办学理念方面,需要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学校与企业互相融合、协作,达到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入程度。在各类有效资源方面,彼此共享使用,学校可以为企业实施其所需要的职工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培训,反过来,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课程教学、学生实践等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建立由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合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根据其岗位真实需求对专业的定位、课程的开设等方面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促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地发芽、卓有成效,最大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1.2工学结合

对于工学结合而言,往往更多的是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侧重的是将工作和学习有效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在具体的实质表现即是工作和学习相融合,从而达到教育理论和工作实践的有效衔接、社会和学校相统一,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升。目前,这种方式在国内外都非常普遍,也是得到高职教育领域的高度认可和广泛使用。

概括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以及岗位竞争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其关键环节是要以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在课堂教学和具体实践方面深入融合,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实施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作为高职院校,从国家层面也好,学校层面也罢,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往往到了专业设计与课程构建环节就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普遍现象。计算机应用专业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应用软件的研发、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应用等诸多方面,因此,很多学校把控不好,对专业的方向定位不够清晰,不能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课程开设方面,基本涉及计算机有关的课程都囊括到人才培养方案里来,这样一来,学生似乎什么课程都学了,但由于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结果就会导致学生什么都懂的一点,但什么方面都没有一点深度,即所谓的“万精油”类的效果。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与企业实际的需求会产生非常大的距离,使得企业无法找到其所需要的能够适应其实际岗位的人才,同时,学生又无法找到其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导致了双方都陷入困境的后果。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的开设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需要在专业定位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企业、市场调研,以此来明确专业课程开设的具体类别。但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是非常广泛的,可谓天马行空,既有网络方面课程、也有各类软件开发课程,同时又兼顾了软件测试、操作系统等等,课程体系可说是方面杂乱的,没有一个体系方向,无法侧重培养学生在某一方向的技能。虽然似乎学生学习的知识覆盖面非常有广度,但事实上学生所学的充其量只是皮毛而已。对于学生来讲,没有形成自己较为专业和完善的知识、技能优势,在就业中就很难有与其他学生进行竞争优势。

2.3 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

高职院校培养的侧重点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而往往很多高职院在实践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依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学生坐在下面听说,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各个学校的实践场所参差不齐,在没有充足的实践训练的前提下,学生的技能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2.4 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理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事实上却因为现实的约束,很多教师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可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或者企业顶岗实践,长此以往,就会对人才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局限,很难教导出具备良好技能的学生。

3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时间较早,从2005年的手机游戏专业逐步发展并于2008年更换专业名称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规模也是由起初的1个自然班到目前的3个自然班,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文中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为例进行探讨,该校企合作企业也是我校立项的广东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以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为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核心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将“学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实践教学特色,分期逐步深入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该基地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为实现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条件和保障。同时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从业人员核心岗位能力为主,兼顾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电子商务等)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此为目标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的准确定位是专业能够有效科学建好并有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专业建设中,通过深入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结合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同企业工程师共同探讨、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相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明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达到的专业素养,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需要。在宇龙计算机通信公司等公司工程师的共同研讨、可行性分析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近几年都是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方面,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工作岗位的反馈情况来看,专业的定位还是非常满意的,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到合适的研究岗位,并且技能水平能够符合企业所需,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3.2 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行业对人才的系统需求,按照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并且包含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内容体系,从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上来看,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岗位认知到岗位核心技能、职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具体通过专业课程的单项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根据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所以在课程的开设方面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移动网絡应用开发、JavaWeb应用开发、Java企业应用开发等课程。

3.3 构建项目实战贯穿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的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以“实践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项目的制定由学院教师、企业工程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完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实践工作项目”,学生在实施项目中参加实践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激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善于合作,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并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践技能,也锻炼了学生沟通、合作、协调、创新、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并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有效结合起来。主要实践形式有参观、访谈、模拟、实践教学、顶岗实践教学、管理培训实践教学。

3.4 企业主导专业核心课程构建

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专业在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该企业自身研发实力强、企业优质资源充足等优势,由企业工程师主导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认知规律,校企共建几门专业核心课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真实项目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接触。

3.5 加强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和修订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编制和修订实践教学教案,编写和完善实践教学项目任务书,编写符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如对Java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Android开发技术、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移动网络应用开发等现有课程及实训进行整合,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性课程或生产性课程,并组织企业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校内具有讽刺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编成实践指导教材。

目前,计算机应用开发专业现有2014级学生168人,2013级学生159人,在校生321人,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有:Java 程序设计、Android开发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移动网络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技术共六门课程。该课程80%以上实践教学课时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到2016年,实践教学基地计划接纳755人次的实践教学。

3.6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团队培养,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需要在具备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有较强实的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在随着本专业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慢慢弱化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具体划分,并淡化实践课程教师和理论课程教师的角色,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节。教师队伍也要从原来的注重个体发展成为熟悉计算机应用主要职业岗位群、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成员。

对于师资团队的有效建设,本专业通过内培外引的措施来实现,即社会招聘,企业选聘,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明确个人发展方向、采取多种培养渠道、学历提高与技能培养并重等举措,有效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积极探索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校企交流和虚拟实训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导师,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4 结束语

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文中就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工学结合及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參考文献:

[1] 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55-60.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5):31-34.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 陈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14(10):149-150.

[5] 张永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开发与实践[J]. 电子制作,2013(5):106.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