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8-11-01石淑芬
石淑芬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悟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哪怕是一句话也好。通过具体课例操作,指导学生怎样问,怎样学,在存疑处探究,在无疑处生疑,发掘他们内在的探究冲动,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策略的讲究就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探究阅读 个性化阅读 思想感情 存疑探究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悟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哪怕是一句话也好。通过具体课例操作,指导学生怎样问,怎样学,在存疑处探究,在无疑处生疑,发掘他们内在的探究冲动,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策略的讲究就显得很重要。
一、学会平时阅读的探究意识,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在学习课本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比如,在教授《马说》这篇课文时,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在回答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问题时,敏锐的抓住学生回答中与课本观点一致的,引入本课,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即使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也可以自我举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有真才实学。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辩证的看待文中观点。再如《河中石兽》一课,提出:文中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吗?所论述的道理是正确的吗?结合课后材料,学生有回答是真实的,也有回答是不真实的,所以顺势导出我们不可以据理臆断,这是本文的主旨,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所以我认为,引导学生探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很关键。
个性化阅读也为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提供了机会。比如《未选择的路》中的第二节诗: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对这节诗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描写的景色很美,吸引作者去探求。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冷清荒凉,很少有人去涉足的一条路,充满了更多的挑战,作者选择更体现出他不畏艰险、勇于探求的心理。对于这两种理解,我认为教师都应该鼓励。这正是学生探究意识,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二、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探究
文章总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一般要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加以总结与领悟。所以,在读完一篇作品时,一定要分析一下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你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问:本文作者在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本文作者在选材或观点上与常规有何不同?如《伟大的悲剧》中,作者为什么選取为失败者斯科特的团队作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这些具体内容都在何处?是如何表达的?这些恰恰是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比如《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但现实真是如此吗?济南作为中国北方的城市,它也寒冷刺骨,但作者问什么把济南写的如此温情呢?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此问题可以更深入的探究文章内涵。所以,你看一篇作品一定要读出作者的心,那颗真诚的炽热的心。当然,文笔有时是含蓄的,这要更细腻些去体悟。要针对文本中理性的文字,能展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文字,用笔划下来,以求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三、存疑探究法
最佳探究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篇章结构的支撑点。能够从文章的关键处切入,披文以入情,是良好的大局观和方向感的充分体现。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标题、文眼。文学作品中的动情点、启悟点和艺术形象的特征,矛盾冲突的实质直至作品的象征性意蕴,应指导学生在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质疑问难,深入探究。有疑处质疑,特别是大处着眼,在关键处质疑,对于探究式学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值得重视的是,只是有疑处质疑还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无疑处生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疑,需要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比如《老王》中如何理解“愧作”一词,抓住这一关键词,从词本身的意思,延伸出作者所做的事,这些事体现出作者对老王好吗?从这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探究出文章以善良看善良,作者人道主义关怀的主旨。再如社戏中鲁迅在文末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此处可生发出问题,那夜得戏好看吗?抓住这个问题去深入文本,戏是不好看的,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如此抽丝剥茧,把握文章中心。
有疑处不能生疑,是阅读中的僵局。于无疑处生疑,则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质疑的能力,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阅读教学本身。
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相信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西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