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教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018-11-01陈爱梅
陈爱梅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现代中断了。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陶冶情操,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教 中学语文教学 意义 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歌已走过了近三千年的辉煌历程,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漫漫诗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不下数百万篇,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诗人,如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群星璀璨,照亮了诗国的天空,也滋润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与之相应,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诗教,《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之言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古代,《诗经》等诗歌经典著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塾在内的学子们的必读书。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不读诗是不可以想象的,他们在成长历程中谁不曾受过诗教的熏陶?但让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现代以来中断了,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民族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了负面影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失去了诗教传统滋润的中华民族似乎也同时失去了数千年来的优雅气质,变得越来越世俗、浮躁且急功近利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增长知识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以便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中小学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我们不要忘了,诗歌同样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花鸟、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就如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以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我们要了解以及研究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知识,那么诗经就是必读书,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左传》、《国语》等史学著作。如果我们要了解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状况,那么三曹、建安七子的诗歌就非读不可。比如从曹操《蒿里行》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我们对汉末大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有了一个直观的体验。如果我们要了解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那么诗圣杜甫的诗歌就非读不可,比如从其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我们可以看出动乱爆发之前唐王朝的阶级压迫之严重,阶级对立之尖锐,也就明白动乱爆发的必然性。而从《三吏》《三别》等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非但如此,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还开创了诗史互证的史学研究范式,他通过对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之诗歌的深入解读,解决了许多关于中唐历史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终于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师。
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学生即使高中毕业,让其写一篇作文依然是词不达意,甚至错字连篇。这一令人忧心的状况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广大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
笔者认为诗教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凡事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熟读乃至背诵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而诗是语言艺术的精粹,因为诗歌讲求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蕴,亦及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大多讲求平仄,对偶,押韵,富于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最适合用来做学生背诵的材料。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熟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大量反复熟读直至背诵,中小学生们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等文字表达技巧,乃至在平常说话、演讲、作文中引用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更有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在古往今来的大量诗歌作品中,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顶针、拈连、比拟、移就等辞格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得各种修辞知识以及修辞技巧。同时,古典诗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美学风格,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辨析出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不同的美学风格,学生在品读涵咏各类不同诗歌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在说话作文时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三.陶冶情操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当代的中小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而诗教恰恰可以陶冶中小学生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诗歌在陶冶人的性情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并且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为什么孔子如此重视诗教?原因就是王国维先生指出的,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孔子重视诗教,就是要让学生克服私欲,形成真诚、纯正、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小学生而言,诗教的这种情感陶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物质化、商业化的时代。科技发达,灯红酒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学生们难免不受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需要净化他们的心灵。而诗歌恰好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感,当读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贵权,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时,学生们蔑视权贵的傲骨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时,学生们对底层民众之疾苦的同情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学生们热爱祖国以身许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在诗歌中,处处皆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鸟语花香,鸢飞鱼跃,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洋溢着芬芳的世界。我们知道,好的诗歌的特点是经得起反复涵咏品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歌名篇,尤其如此。正如诗圣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歌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疏导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的心灵境界,使他们脱离低级趣味,从而更高雅更高尚更高贵地生活、做人。这种诗教不是生硬的说教所能比拟的,它是春风化雨,让学生们求真、向善、爱美之心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总之,诗教是一种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而“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我们认为,在这个技术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商品化生存的时代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的生命获得诗性生存的维度。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来说就是:充滿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杨伯俊.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5]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06(1)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安化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