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坑”
2018-11-01田晓剑
文 田晓剑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的“必需品”,有了这个社交软件,天南海北的同学、久疏联系的朋友、陌生的“有缘”人纷纷联系交往,人际关系顿时热络起来。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每日平均有3.9小时花费在手机App的使用上,其中127分钟在玩社交网络类应用。而社交网络领域的霸主依然是微信,它在2018年3月份的渗透率达86.4%。此前马化腾宣布全球微信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人。微信支付结合微信公众账号,全面打通O2O生活消费领域,提供专业的“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成为不少商家的首选,从滴滴、快的到会说话的火锅“海底捞”,从转发获赠品到集赞参加免费游,微信正慢慢从一个纯粹的社交平台演变为社交与电商相结合的公众平台。然而,在微信运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盯上了微信,由微信引发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微信交友:“甜言蜜语”需警惕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聊天工具,很多人在使用时只觉得轻松快捷,很难意识到其潜在的犯罪危险。一些人利用微信搭讪附近陌生人,通过网络聊天骗取信任后,伺机实施诈骗、抢劫;或者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找到有真实姓名和个人头像的用户窃取相关信息,然后将他自己的微信姓名和头像改成被窃取对象的姓名和头像,伺机冒用他人的名义进行诈骗。
案例:2018年1月12日下午5时许,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女孩小张架不住微信好友小李的花言巧语,去滨州和小李见面,相见后两人便在酒店住下。1月13日上午7时许,待小张醒来发现小李已经不见踪影,自己价值4800余元的手机及内有2700余元现金的手包“不翼而飞”,小张才发现被骗。
防范对策:首先,做到“不相信、不动摇”,把好自身的第一关。其次,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可在微信的隐私设置里,对其进行设置,如“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或者用“拉入黑名单”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最后,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运营商及客户的“实名制”登记管理,做好预防性信息提示。
微信代购:“杀熟”让人很受伤
微信开店已经成为互联网营销的一种新兴潮流。在这个平台上,代购化妆品、服装、奢侈品等各类商品中,不乏店家打着正品、海外购货的口号在自己的朋友圈内销售商品。掺杂了朋友的情分,货品真伪、价格高低也就成为“不能说的秘密”,不时见诸报端的“杀熟”,正让“微店”热潮经受考验。
案例:惠民县何坊办事处王女士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一位在微信开店的朋友,该朋友号称自己可以从韩国进货。2018年4月16日,王女士看中该朋友在微信群里发的照片中的一款名牌包包,与国内价格相比有很大的优惠。冲着与朋友的交情,王女士便买下了这款包包。到货后发现明显是仿品,做工粗糙,王女士便想退货,刚联系上店主,对方就拒绝了退货的要求。后多次交涉,对方干脆将王女士拉黑。王女士本想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考虑到与朋友的关系,只好自认倒霉。
防范对策:通过微博、在外网上发布警示信息等方式提醒群众尽量不要到微信店铺购物,如果发现微信上有任何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合法行为,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举报和投诉功能进行检举,对违法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微信借钱:可能是一个“坑”
QQ借钱,很多人都有了警惕性,但是你知道吗?微信借钱,也很有可能是个骗局。
案例:4月12日晚上,刘女士先后接到多个朋友的电话,都在问:“你在微信上说,要找我借钱?”刘女士开始以为朋友们开玩笑,当他们传来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后,她觉得不对劲了。“微信聊天记录里,对方的头像、昵称和我一样,就连微信里使用的QQ号码、手机号码都一样!”刘女士赶紧用手机号登录自己的微信,不成功。试了几次后,她发现对方还把自己绑定的手机号码和QQ号码全改掉了。刘女士才确信自己的微信被盗,并被人用来骗好友的钱!“我想马上通知微信好友,但又没办法登录,只能群发短信通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当晚10点左右,刘女士还在忙着发短信时,已经有两个同学共汇出了2900元钱……
防范对策:微信号被盗,市民最好马上拨打腾讯公司客服热线。如果是QQ被盗,可能导致微信出现不安全状况的,应立即通过申诉先取回QQ号。此外,当你遇到好友通过微信向你借钱、汇款时,务必通过电话或见面确认,并定期查杀电脑木马病毒,及时更新防火墙,谨防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微信“集赞”:优惠里面有“陷阱”
和传统的开店宣传相比,很多商家把社交圈经济当作营销的有力工具,“微信集赞”就是其中之一。而根据赞的数量不同,兑换的奖品价值也各不相同,部分奖品甚至需要集满上百个赞。为了集赞添加陌生人,也会给个人的信息安全造成隐患。
案例:2月10日,柳先生在朋友圈看到附近新开业的一家照相馆在搞活动,只要在朋友圈转发照相馆的公众号链接,得到80个朋友的赞,就能免费拍摄结婚纪念照。于是他的爱人发动了朋友,很快集齐80个赞。柳先生和爱人找到这家照相馆进行了拍摄,随后挑选20张照片让对方冲洗。工作人员提醒柳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相框和相册,于是柳先生在服务员推销下选了6个相框和一个相册。2月20日,柳先生去拿照片时,没想到免费的照片要钱了。店家解释说拍照原本不收费,但是柳先生要求制作的相框和相册是要收钱的,打折后价格是2888元。柳先生觉得被骗了不愿意付款,照相馆老板当然也不愿意。于是民警将双方带回派出所进行调解,经过3个小时调解,柳先生同意支付部分的相册制作费,总计1000元。
防范对策:不要轻信集赞送礼的广告,所谓“集赞送礼多为噱头”。目前市场上“集赞送礼”活动很多,但这些兑奖换礼活动都是有条件的,处处暗藏玄机,但这些玄机商家很少明确告知。因为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在兑换时可能会被告知已经过了领取日期、商品已经领完,有的大玩文字游戏,有的时候还要面对消费陷阱。消费者为集赞通过网络买赞或者与陌生人互加微信,还容易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一旦发生纠纷,取证索赔也难。
微信支付:要防范“误区”
现在无论是吃饭还是到便利店买东西,商家全部支持微信支付,这时新的微信骗局就来了。
案例:2018年1月14日,朋友通过微信支付转账3000元给张女士,她第一次使用微信转账功能,自己对于微信里的3000元钱没了头绪,不懂怎么操作。情急中,张女士就在网上搜到一个400开头的“微信客服电话”,想询问如何处理。
听完张女士的情况反映后,“客服”说3000元没到账,是因为张女士的银行卡被冻结,需要张女士到银行的ATM机上解冻,将卡里的钱转到指定的账户里。
张女士信以为真,找到一家银行取款机,按照“微信客服”的“手把手”提示操作,将自己的银行卡插入银行ATM机,输入“微信客服”提供的账号,然后在转账金额里输入“9173”四个数字。刚操作完,张女士便收到了卡内9173元被转走的短信提醒。张女士收到短信才意识到被骗,这时“微信客服”电话挂断了,再打已提示关机。
防范对策:广大市民使用微信转账等新兴支付方式管理钱款时一定要细心,真正的客服人员不会让客户往公司账户打款,如果有陌生人索要钱款,要提高警惕,另外市民不要轻信网上搜索来的客服电话,要通过官方网站等正规途径仔细求证,涉及到要求取款和输入密码操作的要求,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