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信阳籍作家人才结构及文学特征解析

2018-11-01温素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阳作家人才

温素平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人才地理学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才的地理分布整体上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江浙一带最密集特征。人才分布受气候、地貌、海岸线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并与区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的空间分布不均,沿海高于山区,区域中心县多于其他县。整体上看,人才地理学现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在时间阶段上,现有成果大多聚焦于古代和近代,对现当代关注不足;二是研究重点集中于分布特征,即空间的演变,而在时间及人才结构等方面则一带而过;三是在与文化地理研究的结合上,现有成果倾向于区域文化特征形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就文化创造者与地理综合环境关系探究不突出。另外,地域文学研究侧重单个作家作品的探讨,对作家群体及其时空立体透视不足。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信阳现当代(1920-1990年)作家人才规模及结构变化数据,结合地域文学作品特征,探索豫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与作家人才结构及其文学作品特征相关关系,试图揭示在当前文明进步和文学同质化发展状态下地域特有文化个性成因及形成机理。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基于“河南省作家网”及《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丛刊》数据,梳理出1920-1990年出生的信阳籍作家,总规模为245人,挖掘其时空、性别、民族及受教育水平等结构性特征是本文研究聚焦点,研究方法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数据描述与逻辑推理相结合。通过对信阳作家人才结构的量化分析,揭示其规模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而结合现当代主要作家作品特征,探索其文学特征及其成因规律。

二、现当代信阳作家人才结构特征

(一)总体规模呈持续增加趋势,1950-1970年是作家人才产出高峰期

现当代以来,信阳作家人才规模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趋势。如图1所示,信阳现当代作家人才规模变化可以从现代(1920-1949年)和当代(1949-1990年)两个时间阶段进行人才规模及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图1 1920-1999年信阳作家人数变化图

在1920-1949年间,信阳作家人才数量持续增长,第一个十年仅出现3名作家,第二个十年产生了12位作家,而在第三个十年中作家人数则上升到18人。究其原因,1920年至194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并逐步取得胜利的时期。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冲突、融合中进行变革;中等以上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作家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信阳作家人才规模的增加。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冲突不断,国家局势动荡不堪,使得国内人才凋零,作家人才规模在波动中缓慢增长。1949-1990年间,信阳作家人才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1954-1973年是此期间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作家人才规模出现两次巨大波动,一次是1960-1965年间的跳跃性增长,一次是1973-1985年间滑翔式降落,但就整个时期而言,信阳籍作家人才规模仍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文学艺术上要“百花齐放”、学术上要“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一正确的文化方针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在此期间,信阳作家人才规模增长迅速,在1960-1965年间达到顶峰。“文革”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整个国家文艺界百花凋零,陷入萧条,信阳作家人才规模剧减,在1975年左右跌到低谷。“文革”后,恢复文艺“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开始复苏。但是,因为作家人才相关的政策响应具有明显滞后性,所以1980年后信阳作家人才规模变化特征也是顺应时代变革的回应[1]35。

(二)作家人才性别结构日趋协调合理

1920-1990年间,虽然男女作家人才数量仍差距较大,但随着女性作家群体的持续增加,信阳籍作家人才性别结构日趋协调合理。新中国成立之前,信阳籍作家中仅有1名女性,性别结构极不和谐,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束缚女性作家人才产生的社会现实。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除旧布新,“男女平等”成为不容置疑的社会公理,并逐步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系列转变促使女性群体有效地参与社会发展实践,释放文艺创作潜力。信阳籍女性作家人才持续增加,规模占比从新中国成立初的5.6%增加到1990年28.6%,40年间增加了23个百分点(见图2)。女性作家人才的增加促进了信阳籍作家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观念得以真正普及,以及女性群体对自我价值、个性潜力实现的发展追求。

(三)受教育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越发优化

较高的受教育层次和学历水平并非作家人才的必要条件,但能为作家增添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助益作家更好更多地文学创作。1920-1990年间,信阳籍作家人才受教育层次和学历水平呈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的年代,在旧社会与新生活的交替、旧思想与新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艰难,作家人才实践经历丰富,但受教育水平大多不高。直到1954年,信阳才出现了第一位本科学历作家,之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作家人才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学历结构上不仅出现了硕士学位的高学历作家,而且出现频次和比重也不断提高。截止到1990年,信阳籍作家具有大专、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规模分别为5人、7人和3人,表明作家人才学历结构越发优化。

(四)作家人才民族结构逐步多元

信阳位于河南最南部,地处中原地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汉族人民的活跃区域,但也存在少数民族的足迹。在1920-1990年间,信阳共有作家人才245人,其中汉族作家243人,占作家人才的绝对主体,但在1954年和1981年分别增加了一位回族和壮族的女性作家,表明尽管少数民族群体在信阳处于少数规模,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标志着信阳籍作家人才民族构成逐步多样化,有理由期待今后信阳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

图2 1920-1989年信阳作家男女比例变化图

三、信阳现当代作家文学作品特征剖析

信阳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美誉,豫楚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融合,为信阳作家文学创作提供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与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主线相一致,虽然体裁多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信阳作家文学主题主要聚焦红色革命、社会变革、历史名人及闲适山水等主题。

(一)聚焦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

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信阳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罗山县的何家冲是著名的红军摇篮、长征出发地;光山县的王大湾,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的地方,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转折。众多的旧址和纪念地,为信阳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2]11。信阳作家的红色革命创作主题经历先戏曲后小说的转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信阳红色文学侧重于戏剧创作,各县均有创作组。该阶段主要优秀作品有《智取华山》《战斗到拂晓》等名剧。之后,小说创作同样也成为重现红色革命的重要舞台。李昌振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桂花》,再现了红军西路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沈靖以红32师师长周维炯为原型,创作了以商城为素材源地,歌颂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沈靖还创作了反映信阳人民抗战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列宁号》,讲述了列宁号飞机的传奇故事。另外,弋潇、李昌斌创作了关于信仰的长篇小说《桂花开了》,描写了一段悲壮惨烈、血染热土的革命史诗,一曲大别山儿女不败生命之花的恢宏赞歌。

(二)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信阳与全国一道,经历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信阳作家或通过小说恢宏再现,或通过诗歌热情讴歌,或通过报告文学真实报道,反映了社会变革中信阳的社会场景、人情世故和历史变迁。

在小说创作上,信阳籍作家康继生通过100万字的长篇小说《冰上的火焰》,以主人公唐小飞生活为线,把国家重大事件、历史变迁串起来,展示出社会变革中信阳的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社会场景,真实地反映了1950-1980年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生动再现了豫南大地50年社会生活的变迁史;周玉奇创作的长篇小说《温泉湖畔》,被喻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乡村生活的一段缩影。在诗歌创作上,信阳诗人远洋的诗集《空心村》,描写了母亲亡逝、老屋坍塌、乡亲离散、土地荒废、村庄空虚等残酷的现实,反映了中国农村发生的一场剧痛变迁;诗集《村姑》,以赋予关怀的人性之光,直面改革开放与农业文化的嬗变更替中,乡土中国的苦楚历程和乡村女子的坎坷命运和坚韧追求[3]。李浩的诗集《还乡》,也反映了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乡村记忆成为不可调和的张力主题。在报告文学上,信阳作家涂白松创作了《献给苏区的痴情》《新红军》等作品,系统报道了信阳茶叶、产业、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三)致敬历史名人胜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沐浴在豫风楚韵之中的信阳,既享有名山大川的自然恩赐,也诞生了众多英雄人物,可谓人杰地灵,吸引着信阳作家为之解读和颂扬,书写着信阳人的骄傲。

信阳历史小说家曹雁雁,从2011年开始先后著述出版了4部以信阳历史名人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分别是《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和《吴其濬》,小说依据宏大的历史框架和史实,艺术再现这些历史名人的辉煌成就,透过尘封的历史,以现代人的视角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信阳是革命老区,信阳儿女在革命斗争中坚强勇敢,出现了众多将领和英雄。2001年《河南新县将星璀璨——共和国93位将领传略》出版,聚焦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将军的辉煌历史功绩。2005年张亚铎等著《一代名将许世友》,该传记生动再现一代名将许世友忠勇双全、胆识兼备的士兵本色、将军情怀和人生传奇。

鸡公山是信阳的标志,历史悠久。山上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富于幻想的山区人民,创作出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张楚北编写了《鸡公山的传说——故事篓丛书》,其中《神鸡遭贬》《金哥斗九龙》是关于鸡头主峰的来历的神话故事,而《五怪石》和《相爱石》的故事则是颂扬凡人青年男女生死不离的忠贞爱情。

(四)凝望清新闲适的自然山水

信阳富饶的土地为人民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美丽山水造就飘逸浪漫的散文和诗歌,成就了作家们闲适的山水情怀。改革开放后信阳涌现出了以陈有才、胡亚才、赵主明等为代表一大批作家人才,他们通过美文、诗句或小说直接讴歌家乡的自然山水和旖旎风光,优美的文字是作者对信阳的山水风景饱含深情的凝望,亦抒发着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在诗歌创作上,通过《陈有才诗歌精选》我们可以看见斑斓的田野、农家小院;听见蛙鸣、山歌;闻到泥土和庄家的清香,荷花和栀子花的芬芳[4]123。在散文创作上,胡亚才散文集《另一种存在》,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故乡的水,故乡的山,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作者的文章中迫不及待地被勾勒出来,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仿佛能听到思乡的心绪汩汩流淌。涂白松的散文《迷人的花果山》,描写的山花、山果,透过文字能让读者闻到香气。如霞的桃花,如云绕山的梨花,玉树银花的油桐花,流金溢彩的是油菜花。还有那数不清的望春花、杜鹃花、紫荆花、月季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山花,无不彰显信阳之美。

诗歌和散文是书写山水情怀的主阵地,但小说家同样也运用独特的视角来表达对家乡的山水的热爱。信阳作家张雷远创作的长篇励志小说《乡根》,通过主人公庄春山之眼,看被大别山揽在怀中的小镇的山、水、田、茶。山:奇峰妙壁,直插云霄;水:日夜不息;田:在山川之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收麦子,秋收水稻;茶:毛尖茶、茶楼、茶店。这是一幅北国江南的山水画卷,像油画,又像水墨丹青,演绎着中国乡村的美。

四、现当代信阳作家文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区域文化和文学创作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综合为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是形成文化特征的主导因素,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自然环境因素

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看,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大别山横贯信阳南部,淮河横穿信阳北部,一南一北两大天然“生态屏障”[5],造就了信阳“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独特环境。从气候特征来看,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内,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冷暖适中。日照充足、雨水丰富,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故水田盈野,稻香鱼跃。受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农业生产是豫南大部分村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亦深入豫南地域文化之中。农业的发展为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得到了满足,使得精神世界的拓展更具有必要性,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研究逐渐在丰裕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

优越的气候对信阳农业起着重要作用,地形环境对人才心理的景观感受产生很强的塑造性。在河流密布、山川起伏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山水文化显现其中。一方面,信阳连绵的山体,特别是大别山山脉的雄壮与秀丽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一批批优秀作家,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在家乡美丽的田野陶醉中,书写着自己的灵魂和追求,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山体形成了地域阻隔,减弱了深山地区与外部的联系,形成较为封闭孤立空间单元,在旧时期为革命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地形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使得信阳汇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信阳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就此彰显[6]36。

(二)人文环境因素

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作家主观情志的表现,其生活的时代与地域,经历的人生境遇,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决定了他们创作的特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夏儿女传承发扬着、领导着信阳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古有春秋时期著名贤相孙叔敖,战国时期礼贤下士、博学多才的春申君,明朝时谦恭好学、端方笃行的“文坛四杰”之一的何景明等名家。今有著名的革命家邓颖超、许世友、李德生等。这些精英人物的出现,代表并推动着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豫南人民[7]95。

从文化分区上来看,豫南地区处在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叉区域,有着交融文化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飘逸浪漫的荆楚文化。信阳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发展使其有机会濡染到荆楚文化的独特内涵,并形成了今天信阳文化中飘逸浪漫的特点。二是厚重儒雅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指的是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文化区域。由于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以其强烈辐射力向周边区域渗透。三是蛮勇刚烈的边缘文化,主要是受吴文化、徽文化影响。信阳作为一个在中国南北两个经济板块的接合部,自古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东西对接的缓冲带,所以形成了信阳风格独特、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格局[8]33。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影响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对当地作家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因素

革命创制促进文化人才发生转型。1840年后,持续几千年的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主导地位崩溃,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促进中国的文化人才由点到面开始了其漫长的近代化转型[9]25。

红色革命战争的影响深入人心,众多革命旧址完好保存,不计其数的抗战英雄故事广为流传,为红色题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跌宕起伏的革命进程中,信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阳是鄂豫皖苏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创建了河南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三十二师,开创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战胜利后,豫南党组织领导全区军民又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反对内战,寻求和平,胜利完成了中原解放区的任务。

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论争做出了总结,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的重要性。使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敢于实践,创造了一批批围绕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优秀作品[10]698。1956年的“双百”方针的实施、1978年的改革开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折射到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中。持续的国家的利好文化政策,促进信阳作家人才结构优化和特色地域文学特征的形成。

五、结语

本文以1920-1999年信阳作家人才出生年份、性别、学历、民族等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现当代信阳作家人才结构特征、文学创作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信阳现当代作家人才在规模上呈持续增加趋势,其中1950-1970年是作家人才产出高峰期;信阳现当代女性作家人才规模持续增加,作家人才性别结构日趋协调合理;受教育层次逐步提升,作家人才民族结构逐步多元、学历结构越发优化。在文学作品创作上,受信阳所在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共同作用,信阳现当代作家通过散文、诗歌、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多种形式,聚焦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致敬历史名人胜地、凝望清新闲适的自然山水,从不同视角讴歌中国社会发展伟大变革,亦抒发着作家群体对信阳山水、对故乡的深情凝望和无限眷恋。

区域作家人数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革中文化和社会的碰撞,作家来源于时代的创作灵感又塑造和引导着整体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地跌到和爬起中前进着的。那深厚的民族精神已深入人心,难以撼动,但也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猜你喜欢

信阳作家人才
作家的画
人才云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