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课走班制下的家校生态圈

2018-11-01杨小斌

新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走班制家校变革

文 / 杨小斌 黄 月 彭 超

十一学校2011年率先在北京开始了选课走班的实验,通过大胆的课程创新,为每个学生打造了一张专属于学生个人的课程表,学生按照课表在教室之间流动上课,教师则在隶属于自己的功能教室内上课。

在选课走班制的实施过程中,家校的沟通与协调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家校协同生态初见雏形

行政班的取消,使得学生不再隶属于任何班集体,也不再设立任何的班主任。以行政班为单位而组成的传统年级,变成了以学生个体构成的选课走班制下的学部,学生的管理不再依靠班主任的责任细分,而是以分步式的方式,通过任课教师、常规管理项目组、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相互协作。

传统的通过群体细分的管理思维,在选课走班制下演变成了基于学生共性问题的分类引导式管理。伴随着这一思路的变化,家校协同的机制与生态,也由传统的班主任为核心,转变成了以学生个性化信息为条块的沟通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选课走班制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沟通网络

任课教师对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评价,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常规管理的老师则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在校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与引导,并就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给家长反馈,与家长协同教育;社团群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为结合点,与课业学习共同构成学生同伴关系的发生场,咨询师、教育顾问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引领,与学生家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互联网+”的助力之下,学生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课外活动的指导教师、社团活动的管理教师、常规管理教师、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团队、学生同伴等等,都成为全面了解和认知这一学生的信息源,学校和家庭都通过这些分散而又有序的渠道,尽量全面地构建起个体学生在校表现。家校协同教育从途径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影响学生发展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家庭教育进行沟通合作,家校协同的教育变成了一个多位一体、多渠道共通的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每个主体都是学生信息的提供者、接受者,同时,也是家校沟通的执行者,家校沟通在选课走班制改革带来的管理变革之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多元、更加复杂。

新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可以说,从传统学校的课程体系、传统行政班的管理体制,向新的课程体系、走班选课的管理模式转变的同时,家校协同的中心从原来的班主任老师,变成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从班主任进一步扩散到与学生相关的任一授课老师和管理老师。新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到底意味着什么?

沟通内容空前扩展

选课走班制下的家校协同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内容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每个老师都成为这一沟通模式中的独立参与者,多样化的学生课表,使得每个学生的家校协同都独具特征。学生在校活动的多样,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将家校协同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学业成绩所能涵盖的范畴。

家庭除了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表现之外,还要对学生在校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培育、同伴关系的交往与发展,以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必须进行足够的关注。

家校协同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协同教育的广度得到了空前的延伸。

家庭教育不但能够在学生的兴趣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成为学生能力成长的见证者,而且逐渐成为一个参与者、帮助者,不断拓宽了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空间和表现空间。

深度合作增多

随着家庭与学校在学生不同的课程表现上沟通的建立,随着家庭更多地关注、介入到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之中,随着家庭更多地对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开发与支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也走向了更具深度的合作。

比如,语文作业的要求变成了:与家庭成员一起共读一本名著,并选择名著中的某一人物、或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最后录制成视频。家庭不但成为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支持者,更是参与者,通过参与到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之中,不断加深彼此观点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能够更好地协调家庭关系。

政治作业则转变成:围绕某一时政热点话题,记录不同家庭成员对于这一时政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展开讨论。不但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更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作出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的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激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也不断走向深度合作。

及时沟通增强

互联网在为家庭与学校提供便捷沟通工具的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成本,更降低了不同主体参与到家校协同教育中的门槛,使得不同的行为主体,能够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更加即时性的沟通与协作。

任课老师针对学生每天的课堂表现,给予学生过程性评价,家长通过对于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关注,能够知晓学生在校学习的课堂表现,其中内容大多包含学生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小组协作与讨论、研究性学习的分享等等。

一旦家长从过程性评价中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存在问题,或对学生的某项课堂表现表示关注,都可以即时性地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等工具,与相应教育者取得联系。

与此同时,基于课程教育的需要,教师也可能通过平台,向家长与学生明确课程作业的要求,尤其是可以通过平台,向家庭教育寻求帮助,以辅助学生的学校教育,或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进行监督与陪伴等等。

有关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更是通过信息化的平台传输,微信工作群的迅速传播,能够及时与家长进行反馈沟通,以期达到信息沟通、协同合作的目的。

家校协同制度待完善

选课走班制的管理变革,加上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使得家校协同的机制、模式、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家校协同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延展,频度得到提升。但是,在家校协同不断变革的实践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理念上,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意识淡薄,对于三者协同合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甚至有互相推诿的现象。

其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实践之中,三者的合作往往是短暂的、临时性的,或者多停留于表面、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整合三者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而难以深入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推进三者合作的努力基本上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单方面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且三者合作形式过于局限,不能很好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缺乏对家校社区合作的系统正规评价体系。

最后,十一学校的实践中也发现,在家校协同的广度、深度、频度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家校沟通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不同主体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所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有哪些?学校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引导?家庭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进程中去,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为此学校应该进行哪些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呢?

这些问题,在协同教育变革的实践中都逐渐凸显,也必将成为选课走班制改革进程中的学校所要面临的问题。

猜你喜欢

走班制家校变革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变革开始了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