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职业能力的公众认知与评价调查与分析*

2018-11-01王正兴徐红玉

图书馆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交叉工作者

王正兴,徐红玉

(淮海工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5000)

1 引言

一个行业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规定行业特定的职能,特定行业在履行社会职能中发展,形成和划分职业之间职业能力的内涵、功能、效用界限。社会公众赋予职业能力的内涵、功能、效用认可。换句话说,职业能力的公众认知与评价是职业能力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研究,业内已经有了一些成果[1-2],但是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价目前尚未见调查研究报道。笔者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公众认知与评价展开调查研究,一方面向社会宣传普及图书馆职业能力相关概念、内容,另一方面试图验证业内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多元揭示图书馆职业能力要旨与社会意义,为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表设计

本调查表总体框架设计包括4个方面:(1)调查对象属性(包含职业、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四个层面,便于从习惯的群体划分角度作调研结果的深入交叉分析);(2)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包含图书馆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方面,依据“人们从事其职业的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总称”[3]三个层面划分:“一般职业能力”依据文献[3]分为8个考察点(表3);“专业能力”依据文献[4-5],考虑到公众认可的“易理解性”分为4个考察点(表4);“综合能力”依据文献[3]分为4个方面10个考察点(表5);(3)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发展方向的认可与评价,依据文献[6]17[7]31[8]4[9]35表述,综合提炼,并结合本调查为之服务的课题项目研究观点设5个考察点;(4)公众对图书馆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的认可,依据图书馆职业能力“就是运用信息科学原理与技术,在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的人类知识活动中服务于人类智能发展的能力”[10]15观点。在列出的选项中,除了调查对象属性唯一为单选,有关职业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均可多项选择,以保证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3 调查实施

3.1 调查时间、地区分布及调查对象特点

本次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4月~2016年8月,地区主要选择江苏省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的一些城市的单位、学校和公共场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在反馈回收的966份有效问卷中,以镇江市为中心开展现场调查的问卷677份,以邮寄方式回收来自江苏其他城市的问卷289份(南通启东市101份,常州市戚墅堰机车厂50份,连云港市76份,宿迁市62份),上海市的问卷26份。本次调查对象定位于各行各业17岁以上的成年人,同时选择了部分与图书馆接触相对较多的人群,如:教师、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较明确的认知,表达自我诉求能力较强)。被调查者来自机关、团体、公司、工厂的最多(占32.30%),其次是学生(占11.49%)和文教系统(占9.11%);年龄分布上17~28岁的占45.86%,29~55岁的占51.45%,55岁以内总占比为97.31%;63.56%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学历;被调查对象来自五湖四海,生活环境经历涉及农村、各级城市乃至国外。在利用图书馆情况的统计中,20.91%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基本不去图书馆,很少利用图书馆的达到451人次,接近被调查者的50%,有近1/3的被调查者自认是图书馆的常客。

3.2 调查对象与图书馆关系状况交叉统计与卡方检验分析

本次调查在对回收问卷作常规的汇总统计基础上,利用相关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交叉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以求多维、更客观地反映读者与图书馆关系状况,为加强后续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认知与评价分析的可信度打下基础。

根据调查对象的属性(职业、年龄段、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生活环境等)分别对应他们接触、利用图书馆及了解图书馆程度情况进行交叉统计,再进行卡方检验,得出的结论是:(1)供职于机关、团体、公司、工厂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利用图书馆的最多,其次是学生;对图书馆职业和职业能力比较了解的主要是来自机关、团体、公司、工厂,其次是学生和文教职业者。(2)年龄在17~28岁以上经常接触和利用图书馆者更多些。年龄越小,对图书馆职业和职业能力就了解越少。(3)随着专业技术职称的提高,接触和利用图书馆的就越多,对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职业能力了解也更多。(4)随着学历的增高,接触和利用图书馆就越多,对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职业能力了解也越多。

4 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4.1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统计发现,图书馆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比较突出的是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占被调查人数的63.6%和59.1%。从职业、年龄、学历层次不同角度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看,也是认为图书馆工作者一般职业能力比较突出的是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交叉分析表略)。因此,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一般职业能力的认可,在这两个方面可以用“大多数”来定性。另外,认为图书馆工作者具有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比例也较高(40.7%和37.4%)。表1中“占总百分比”一栏,反映的是被调查者对所列八项一般职业能力认知的多元状态。

表1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4.2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表列出的4项专业能力[4-5]基本内涵是:(1)信息搜集能力(搜集读者需要的各类信息);(2)文献整理能力(将图书文献分类编成目录,有规则排列,形成系统);(3)知识整合能力(编制目录、索引、文摘和综述为读者提供整合加工过的文献服务);(4)知识服务能力(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检索、查找读者需要的知识以及利用图书馆员关于知识的知识服务读者)。调查对象对这些专业能力都比较认可,差异并不明显。其中相对认可度较高的是文献整理能力,占73.1%,其次是信息搜集与知识整合能力(占70.5%和70.3%),最后是知识服务能力(占65.3%)。交叉分析结果中可见较大差异的是:不同学历者对图书馆4种专业能力的排序,高中生学历者将知识服务能力排最前,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者则较多首选文献整理能力,博士学历者更倾向信息搜集能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内容侧重的期望影响着他们对图书馆专业能力的认识(交叉分析表略)。由于被调查对象以本科生学历为主,总体统计与交叉分析结果得到了相互一致的印证。表2中占总百分比一栏,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所列4项专业能力的认知总体呈均衡状态。

表2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4.3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综合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综合能力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及馆员个人素质分解为: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4个方面[3],被调查者在4个方面选项的小项选择关注上,顺序是社会能力(人均选1.85项)、跨专业能力(人均选1.65项)、个人能力(人均选1.48项)和方法能力(人均选1.33项)。4个方面又细分10个小项[3],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综合能力次序为:跨专业能力中最突出的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占74.4%;方法能力中比较认可的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占77.5%;社会能力比较认可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占66.5%;个人能力比较认可的是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占79.6%(表3)。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与上述统计结果一致,但不同学历者对图书馆工作者社会能力的认识稍有差异,如一些博士学位者认为,图书馆社会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交叉分析表略),表3中“占总百分比”一栏,反映了被调查者对4个方面10个考察点的关注程度。

表3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综合能力的认识与评价

4.4 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发展方向的认可与评价

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发展[6]17[7]31[8]4[9]35认可与评价包括5个方面,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认可的是“知识共享”的社会公益担当能力,占67.2%;其次是为读者提供多形态文化空间与服务的能力,占64.9%,再次是知识关联,知识发现能力,向用户提供归纳性知识,促进演绎性知识生产能力,占59.0%,与不同职业、年龄、职称、学历交叉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特别强调“知识共享”的社会公益担当能力。另外,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更偏重“为读者提供多形态文化空间与服务的能力”(交叉分析表略)。表4中占总百分比一栏反映的是被调查者对5种职业能力发展方向的总体认可权重。

表4 公众对图书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的认识与评价

4.5 公众对图书馆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的认可与评价

在给出的2个选项中,公众对图书馆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10]16的认可的能力是“把信息提炼成知识,进而把知识激活成智能”是图书馆专门职业能力的本质,占75.3%;其次图书馆职业的思维能力、信息素养是人类智能发展共同需要的一种基础能力,占42.48%,与不同职业、年龄、职称、学历交叉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5中占总百分比一栏反映了被调查者对两种突出能力的认可程度与倾向性。

表5 公众对图书馆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的认可与评价

4.6 交叉统计样例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社会各阶层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本调查引入分类汇总,交叉分析方法,对调查对象各个属性(职业、年龄段、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分别交叉对应图书馆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发展方向、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汇总,限于篇幅本文4.1~4.5各节关于交叉分析部分只给出了结果,未涉及过程,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本文统计方法运用情况和提供统计结果可信性支撑,本节给出学历层次和图书馆职业能力认知与评价交叉统计样例(表6)供参考。

表6 学历层次和图书馆职业能力认知与评价分类统计样例

续表

5 结论

(1)关于公众接触图书馆的程度与对图书馆职业能力了解的关系。本文3.2小节处用交叉统计和卡方验证得出的结果说明职业活动对知识获取和更新要求越迫切的被调查者,其接触利用图书馆时间越多,对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职业能力的了解程度也就越深刻,并与图书馆自身的认识趋于一致。结论提醒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了解来源于接触,理解来源于沟通。图书馆要加强公众对自身职业能力的了解、理解,必须要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受众面,没有读者利用图书馆,职业能力的发挥就无对象,公众对图书馆职业能力的了解和认知也就无从谈起。

(2)关于图书馆的一般职业能力。根据本文4.1小节统计分析,将公众心目中图书馆工作者的一般职业能力描述为: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长于表达沟通,善于学习,手眼协调、动手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这样的一般职业能力表述既有权威根据,也有公众认可。

(3)关于图书馆专业能力。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对图书馆专业能力的认知各有侧重。但是总体认知顺序是:文献整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服务能力(与调查表原始顺序稍有调整)。文献整理能力的提前,说明了被调查对象对图书馆的“文献”形态服务都有最原始、质朴的认识,而对“知识发现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收藏知识”的“发现”阶段,并未涉及“隐性知识发现”。这与调查表设计表述不够准确和被调查者对图书馆服务最新理念的认识不足相关。也提醒我们要把图书馆职业能力和服务理念、方法的变革落实到服务实践中去,让图书馆专业能力提高与广大读者从中获益同步。

(4)关于图书馆职业综合能力。本次调查结论在总体上表现为被调查者对4个方面10个考察点均比较关注。图书馆职业的综合能力在计算机应用;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方面应该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一些博士学位者认为,图书馆社会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反映出高学位研究型专业人才对图书馆人在与他们交往沟通中“共同语言”和“观念高度”接近的评价与认可。

(5)关于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发展方向的认可与评价。被调查者对给出的5种图书馆能力发展方向均有选择,且取向相对均衡(除参与科研创新),这其实是对图书馆履行4项基本职能在职业能力发展取向上,与图书馆自身认识的趋同和对图书馆变革方向的认可。被调查者职业属性交叉分析中,“为读者提供多形态文化空间与服务的能力”一项排序靠前,反映了多类型读者群体对图书馆职业能力在“广义文化服务”方面提高的期待。

(6)关于图书馆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突出能力。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支持笔者的学术观点的,尤其是”把信息提炼成知识,进而把知识激活成智能是图书馆专门职业能力本质”的观点认同率高达75.3%,是对课题研究者,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者,乃至整个图书馆界一个很大的鼓舞。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交叉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连数
连一连